<b>2016.6.20 今日行程</b>:<b>哥德堡-哥本哈根</b><div>酒店早餐后,即登车前往本次<b>北欧五国游</b>的最后一站:<b>丹麦</b>首都<b>哥本哈根</b>。</div> 大巴一路奔驰在草原绿地。 分散的彩色农舍洒落在北欧大陆的田野上,沿路麦田,湖泊、草地、风车配以蓝天白云,宁静安逸,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田园油画。 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b>赫尔辛堡厄勒海峡码头</b>,大巴开上轮渡,横渡海峡驶往<b>丹麦</b>。 <b>赫尔辛堡</b>是<b>瑞典</b>西南沿海的港市,该码头临<b>厄勒海峡</b>最窄处,与<b>丹麦</b>的西兰岛相近,隔海与<b>丹麦</b>的<b>赫尔辛格</b>相望,二者直线距离仅约5公里 <b>赫尔辛堡码头</b>与<b>丹麦赫尔辛格</b>之间轮渡交通十分便捷,每十几分钟就有一班渡轮相向开出,仅需20分钟便可到达对岸。 渡轮缓缓驶出码头,朝着<b>赫尔辛格</b>开去。 渡轮较大,底部可载车,顶部可供人乘坐,若登上上层甲板还能欣赏海峡两岸的风光。 在渡轮甲板拐角处,遇见貌似祖孙二人,孙儿眼望老人手中的巧克力,张大了小嘴,老人正对娃娃要求着什么,让人忍俊不禁.... 约20分钟时,在海上远眺著名的《<b>哈姆雷特城堡</b>》 20分钟后渡轮抵达<b>丹麦</b>的<b>哥本哈根</b>,<b>哥本哈根</b>在丹麦文中的意思就是:“<b>商人的港</b>”, 它位于<b>丹麦</b>西兰岛东部,面积为97平方公里,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b>丹麦</b>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 <b>哥本哈根</b>的市容美观整洁,新兴的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有着现代都市的风貌,又不乏古典建筑的神韵。 抵达后首先参观地是:<b>哈姆雷特城堡</b>,也称<b>克伦堡城堡</b>,它位于<b>哥本哈根</b>北部<b>赫尔辛格</b>,隔着海峡和<b>瑞典赫尔辛堡</b>遥遥相望。 <b>哈姆雷特城堡</b> 英文称为Elsinore<b>克伦堡城堡,</b>它位于厄勒海峡的入口处,建于 1574-1585 年,是北欧最好保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和最着名的丹麦城堡之一,2000年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 <b>弗雷德里克二世</b>的<b>克伦堡宫</b>曾经是一座典雅的城堡和坚固的军堡,配备有大量的堡垒和三角堡等防御设施。自 17 世纪后期开始才由皇室家族居住。后期因<b>莎士比亚</b>的《<b>哈姆雷特</b>》而闻名于世,故又被称为<b>哈姆雷特城堡</b>。 城堡的周围一片宁静,栅栏门一过,就看见火炮排列在炮台上,把守着出入海口,一副军事要塞的架势。 原址上的古堡建于1420年,旨在防止海盗肆虐,为保护海上运输起过重要作用,城堡的防御工事几经修复。 此古堡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沙岩石砌成,四周红砖墙环抱,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当时为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 这座城堡在文艺复兴时期是<b>丹麦</b>控制波罗的海入口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b>莎士比亚</b>的悲剧作品《<b>哈姆雷特</b>》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使得<b>克伦堡城堡</b>更加闻名遐迩。 远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b>哈姆雷特城堡</b>全景. 城堡的护城河边绿意盎然,两个高高耸立的青铜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由于长年遭受海边湿气和雨水侵蚀,青铜屋顶已经变成了蓝绿色,犹如一位守卫海疆的威武将军。这里更像是一座堡垒,而非金碧辉煌的宫殿。 走过护城河上的桥,迈进堡垒门洞。 城堡大门上有精美的雕刻,中间的皇冠象征着权力。 穿过厚厚的城墙拱形门,拱门上方有文字,看不清也看不懂丹麦文,但那个“C5"能推测为克里斯蒂安五世时期吗?另有“1690”大概是最后整修古堡的年份吧。<br> 城墙内的场地很大,一排红砖瓦房。 进入大门后我才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道护城河,城堡的真正入口在河的北侧, 紧贴城墙的环形水带,不仅有防御功能,也为建筑美增彩。 跨过护城河的吊桥,穿过城堡外墙墙体内的一条“S”形的通道,才能来到大门前, 穿过护城河上一座窄小的桥,城堡的入口映入眼帘。 城堡守门人,一个和蔼的老者。 在外墙和正门之间的庭院墙上,赫然镶嵌着一块浮雕:手持羽毛笔、身着中世纪服装的<b>莎士比亚</b>。相传当年<b>莎士比亚</b>(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就是以<b>克伦堡宫</b>为背景写下了那不朽的悲剧《<b>哈姆雷特</b>》的。 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b>克伦堡宫</b>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不朽之作。<b>克伦堡宫</b>因此也被称为 “<b>哈姆雷特城堡</b>” 走进城堡内院。 穿过庭院走进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徐徐展现。与凡尔赛宫等欧洲著名皇宫相比,这座宫殿略显简朴,但皇室高门阔府的风范丝毫不减。 堡垒内庭很宽阔,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城堡内有丹麦王族当年的大殿、起居室、寝室等,还有保存下来的部分名贵家具、摆设、日用品和餐具, 在历史上,<b>克伦堡宫</b>曾两度被毁重建。第一次整个宫殿被焚为灰烬,仅教堂幸存;第二次是在北欧战争期间,瑞典人占领并洗劫了该城堡。如今宫内陈设大部分为复制品。 步入城堡,每个房间都有大理石壁炉和巨幅油画,国王厅里高悬着16 世纪由克尼伯设计制作的精美高布尔织毯, 城堡大厅里的精美的古典油画 弗雷德里克二世希望<b>克伦堡宫</b>拥有欧洲一流的宴会舞厅,于是修建了一条长60米的大型宴会厅,为北欧最大。 走进其中,脚下是光洁的黑白块大理石地面,头顶是7盏黄铜花枝型吊灯,一面墙上满是讲述历史的挂画,另一面墙上的大玻璃窗保证了整个宴会厅的明亮采光。 这座位于北欧的城堡能够再次成为游客青睐的目的地,并不仅因为其过往的辉煌,更是因为其带有的独特文化价值。<b>莎士比亚</b>名作《<b>哈姆雷特</b>》中,主人公就是丹麦王子,那段悲剧故事的发生背景正是设计在<b>克伦堡宫</b>。 <b>克伦堡宫</b>每年夏天都举办<b>哈姆雷特戏剧节</b>,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工作者在这里演出《<b>哈姆雷特</b>》片段。中国的艺术家也来这里参加并演出国粹京剧版的《<b>哈姆雷特</b>》,很受观众欢迎,效果非常好。 在参观城堡时,居然见到了<b>上海京剧院</b>演员<b>傅希如</b>的剧照 2005年7月30日,中国版的京剧《<b>王子复仇记</b>》也在此上演。由<b>傅希如</b>扮演的《<b>哈姆雷特</b>》剧照,与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剧照一起挂在城堡展厅。 这座城堡里曾经拍摄过<b>莎士比亚</b>的作品<b>王子复仇记</b>,整个外景就取的这座城堡! 电影《<b>王子复仇记</b>》,为电影中的<b>王子哈姆雷特</b>配音的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b>孙道临</b>,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典永流传。 与穿古装的城堡管理员合影。 与两位当地摩托骑手游客很高兴的合影 <b>小教堂</b>位于<b>克伦堡宫</b>内,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元素。教堂的外观精致典雅,内部装饰更是富丽堂皇,彩色玻璃窗和精美的壁画都让人叹为观止。 长椅与包厢:贵族和王室成员的专属座位常雕刻家族徽章,椅背较高,体现等级差异。 主祭坛为17世纪巴洛克风格,以木质雕刻为主,覆盖金箔,中央可能饰有宗教画或基督受难像,两侧常有天使或圣徒雕塑。 <b>克伦堡宫</b>曾是丹麦国王的居所,小教堂也因此成为了宫廷中举行宗教仪式和重大庆典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当年丹麦王室的辉煌与荣耀。 内院呈规则的四方形,四周由高耸的砖石建筑围合,体现文艺复兴对几何对称的追求。主体建筑包括国王翼、王后翼及东、西两翼,形成封闭的庭院空间。<br> 尽管是王室居所,内院仍保留军事城堡的特征,如厚重的墙体、狭窄的窗户(防止炮击)和隐蔽的射击孔,反映16世纪丹麦对海上防御的重视。 城堡有一条神秘的地道,这是一个地下工事,可容纳数以千计的士兵。 这座城堡是当年<b>丹麦</b>与<b>瑞典</b>交火的地方,因为<b>丹麦</b>和<b>瑞典</b>隔海相望,当时连年征战,城堡便成了抵御外敌的要塞。 <b>克伦堡宫</b>的炮台是其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部分,体现了16-17世纪<b>丹麦</b>作为北欧海上强国的战略需求。 我们现在在这里还能看到数门大炮炮口直冲<b>瑞典</b>。现存炮台主要面向<b>厄勒海峡</b>,控制<b>波罗的海</b>入口。 原配备铸铁前装滑膛炮(如16世纪的“丹麦巨炮”),射程约1-2公里,用于威慑过往商船并征收“海峡税”。 中午时分离开了<b>克伦堡宫。</b> 回程看到城堡大门的内城墙面倒是明亮的橘黄色 走出宫门。 午餐后,前往<b>哥本哈根</b>朗厄利尼海滨海边参观“<b>小美人鱼铜像</b>”。长堤公园的水上飞机,给宁静的水岸添了一抹欢快的色彩。 《<b>小美人鱼铜像</b>》是<b>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b>在约1909年-1913年期间创作的青铜雕像。该作品现安放在<b>丹麦哥本哈根朗厄利尼海滨</b>步行大道东侧的浅海中 。 小美人鱼铜像的原型来自于<b>丹麦</b>童话作家<b>安徒生</b>于1837年创作的童话《<b>海的女儿</b>》中的主人公。 <b>小美人鱼铜像</b>从1913年在长堤公园落成至今,已有近100多年的历史。 <b>美人鱼</b>是<b>丹麦</b>的象征,法国巴黎的《<b>巴黎竞赛画报</b>》:<b>美人鱼铜像</b>对<b>丹麦</b>的重要性等同于<b>巴黎</b>的<b>埃菲尔铁塔</b>。 2010年<b>上海世博会</b>期间,<b>小美人鱼铜像</b>是自其诞生90多年来首次离开家乡<b>丹麦</b>,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它被安放在<b>上海世博园丹麦国家馆</b>内的水池中央 (下图为网络图片), 在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期间,它在丹麦展厅接待游客约550万,几乎接近丹麦全国人口的总和。 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留下小美人鱼的倩影。 位于<b>丹麦哥本哈根</b>港口的<b>长堤公园</b>内,除了著名的<b>美人鱼铜像</b>外,还有座同样闻名于世的<b>神农喷泉雕塑</b>。 <b>神农喷泉雕塑</b>是<b>丹麦</b>传统文化的杰作。雕像上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左手扶犁,右手挥鞭,赶着4头神牛在奋力耕作,水从牛鼻和犁铧间喷射而出。铜雕气势磅礴,极具力量美。 据说雕像表现的是有关<b>哥本哈根</b>所在的<b>西兰岛</b>形成的神话故事,传说<b>女神吉菲昂</b>得到<b>瑞典国王戈尔弗</b>的许可,同意在他的地盘上挖一块地给她。但国王只给他一天一夜的时间,挖多少算多少。 于是,女神就将4个儿子化为4头神牛,在瑞典国土上挖出一块土地填进海里。从此,瑞典的国土上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现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 因此,有人将<b>吉菲昂女神</b>视为<b>丹麦</b>的创世纪女神!1959年,郭沫若访问丹麦时写出 “四郎岛上话牛耕”“泉水喷云海水平”的诗句。 离<b>神农喷泉雕塑</b>不远处,就是<b>圣阿尔班教堂</b>,这是<b>丹麦哥本哈根</b>的一座英式的圣公会教堂,教堂的整体风格也是传统的英式哥特复兴式风格。 教堂修建于1885年至1887年期间,在教堂建成后不久,英王爱德华七世与丹麦的一位公主就是在此完婚的,从此<b>圣阿尔班教堂</b>就名声大振了。 虽然<b>圣阿尔班教堂</b>的面积不大,主体用石灰岩建造,尖塔用燧石筑造,老远就能看到的高耸的尖塔非常壮观,倒映在水波凌凌的河面上有一种神圣的美。 和<b>丹麦</b>的很多教堂一样,可以免费参观,教堂里充盈着管风琴的乐声,给人庄严而又神圣的感觉, <b>阿玛琳堡皇宫</b>,是<b>哥本哈根</b>最豪华崇高的宫殿所在,这座洛可可风格的巨型建筑位于市区东部的海峡之滨,如今仍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皇宫广场气派高贵,可以感受到正宗浓郁的丹麦王室气息。 人们建造了<b>克里斯蒂安五世</b>的骑马雕像,它矗立于皇宫的八角广场中心。 <b>阿美琳堡</b>是现在丹麦女王<b>玛格丽特二世</b>居住的宫殿。它包括四座独立的古典宫殿,宫殿内是洛可可装饰及八边形庭院。四座大宅环绕着一个中央广场,广场上正中有一个青铜雕塑,人物是城堡的建立者国王<b>克里斯蒂安五世</b>。 <b>阿美琳堡</b>最初为四位贵族建设。 四栋老建筑分别是1754年建造的<b>克里斯钦七世宫殿</b>,现在是皇室的接待大厅,<b>克里斯钦八世宫殿</b>,1758年完工的<b>克里斯钦九世宫殿</b>以及英格丽女王所住的<b>克里斯蒂安五世八世宫殿</b>。 <b>克里斯钦八世的宫殿</b>在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1947年前皇室所使用的物品。当丹麦女王在宫里的时候,国旗就会在屋顶升起来, 广场的一边是著名的<b>大理石教堂</b>。<b></b> 大理石教堂正式的名字应该是<b>弗里德里克教堂</b>,是丹麦最大的圆顶教堂。由于大量使用了丹麦及挪威出产的大理石,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b>大理石教堂</b>”。 围绕<b>大理石教堂</b>四周的底座和上层栏杆上装饰有共32座雕像,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著名的神职人员。教堂内部呈圆形,高大的拱顶直径有30米,高40米。拱顶上装饰有12幅描绘耶稣十二使徒的天顶画。 这一设计灵感很可能是来自<b>罗马</b>的<b>圣彼得大教堂</b>。<b>大理石教堂</b>与<b>阿美琳堡王宫</b>,互相衬托,给<b>哥本哈根</b>增色不少。 步入教堂,惊叹于屋内巨大的圆顶,圆顶直径 30米,上面绘有耶稣的12个使徒的画像,教堂整个内部的装饰与绘画庄重、大气、威严、高贵,充满神圣与崇高的感觉。 在里面,你会觉得自己的渺小,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多出,静静地欣赏和领略宗教的不朽、庄严与神圣。 教堂在1894年才得以完成,历经100多年。 它是北欧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圆顶教堂。 虽名为“<b>大理石教堂</b>”,实际主要使用<b>挪威</b>大理石(因预算限制,原计划的<b>意大利</b>大理石被替代)。内部装饰华丽,穹顶壁画描绘了《圣经》场景,12使徒雕像环绕底座。 这里还是<b>哥本哈根</b>很多新人举行婚礼的理想场所。 <b>丹麦哥本哈根大理石教堂</b>内的<b>管风琴</b>是这座巴洛克建筑的重要音乐瑰宝,兼具艺术价值与声学功能。 琴身采用橡木雕刻,与教堂的巴洛克内饰风格呼应,音管排列兼顾视觉效果与声学反射。教堂穹顶的独特结构使管风琴音色层次分明,低音部分尤其震撼。 教堂内部声学设计精妙,常举办音乐会,可容纳约6,500人。 古老的<b>皇宫广场</b>建于 17 世纪。广场中央克里斯钦五世国王的骑马塑像是广场的标志,建于 1688 年,被称为“国王之马”。广场内坐落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建筑。 <b>安徒生</b>童话中的<b>皇家卫兵</b>头顶高帽在岗亭旁站岗。 皇宫入口处一些身着军服的皇家卫兵把守,他们来回威严的踱步及换班仪式时的场景,成为来此一游的游客们争相摄影的对象。 远处的<b>哥本哈根歌剧院,哥本哈根</b>的文化地标。 <b>丹麦哥本哈根新港</b>。 <b>新港</b>是一条人工运河,建于1669—1673年,目的是将海上交通引进城市中心。 新港也称新码头,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运河沿岸的房子也大多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不乏历史名人曾经的寓所,运河南侧18号和20号的房子,就曾经是<b>安徒生</b>住过的地方,<b>安徒生</b>曾在这里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 现在运河两岸最大特色是五颜六色的建筑,河中桅杆林立的木船。是世界取景的名片。 彩色的小房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明媚,有点微缩版的五渔村的感觉。 街边都是露天的餐厅, 桥上连心锁 港口里停泊着诸多历史悠久的木制帆船,为新港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这些帆船让人们仿佛回到了昔日海运的繁荣时期。 如今的<b>新港</b>是<b>哥本哈根</b>最热闹的休闲胜地,更是我们在丹麦蓝罐曲奇铁盒上常见的标志景观。 <b>哥本哈根步行街 </b>这条著名的步行街是购物爱好者的天堂,汇聚了众多丹麦本土品牌的先锋新款,还有许多国际大牌的专卖店。 这条长达1.2公里的步行街位于<b>哥本哈根市中心</b>,始建于17世纪,是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这条贯穿着<b>哥本哈根</b>最重要的建筑物和政治、商贸中心的“心脏地带”,在<b>丹麦</b>举足轻重。 步行街上各家商户门庭若市,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在摩肩接踵的街上寻觅着自己喜欢的各色商品。 全街约有200多家商店,店铺鳞次栉比,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既有百年老店、皇家商场,也有众多风格古朴的小店。 广场上有时也会有各种和平集会 一直听说丹麦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此行眼见为实。 <b>哥本哈根</b>街头 街头的自行车族 街头巷尾的自行车流和无处不在停车处: 密密扎扎排列的自行车阵, 步行街最后直通<b>哥本哈根市政广场</b>。 <b>市政厅广场</b>位于<b>哥本哈根市中心</b>,步行街的另一头,与国王新广场遥遥相对。这里是<b>丹麦</b>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心,广场上有<b>0</b>公里的起点,表示所有距<b>哥本哈根</b>的距离都从这里开始测量。 广场的中心建筑<b>是哥本哈根市政厅</b>,建于1905年,由建筑师马丁·纽阿普设计。市政厅结合了古代丹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拥有高105.6米的尖塔,红砖结构显得庄重大气。 市政厅广场的中央有一组“<b>铜牛斗恶龙</b>”的雕塑。 神牛降龙喷泉建于1923年,相传古时侯有一条毒龙,每年都要人们向它进贡美丽的少女作为祭品,是神牛降伏了它。整座雕塑的造型很奇特,很值得去细细品味。 <b>安徒生雕像</b>:市政厅正门左侧有一尊<b>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b>的雕像,吸引游客合影留念。 著名作家<b>安徒生</b>的雕像右手拿书,左手扶杖,头向上方望去。<b>安徒生</b>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好的作品,其影响力是无穷的!世界各地旅游与安徒生雕像合影留念,也是对作家的一种敬仰吧! 我们就是在童年时代通过阅读《<b>卖火柴的女孩</b>》、《<b>丑小鸭</b>》、《<b>海的女儿</b>》、《<b>皇帝的新装</b>》等传世童话名作故事从而认识了这位1805年出生于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 看了美人鱼,不能忘记<b>安徒生</b>,这是市政厅旁的<b>安徒生</b>雕像。同样也不能忘记以其妻为裸体模特雕塑了这尊美人鱼铜像的丹麦雕塑家<b>爱德华·埃里克森</b>。 <b>安徒生</b>不仅是一位童话大师,他还是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我也一直记得<b>安徒生</b>的名言:“<b>旅行即是生活</b>”,在他的启发下开启了自己的旅行生活。 结束北欧五国十五日最后一日的旅程,再见了,丹麦。 2016.6.21搭乘芬兰航空公司班机经赫尔辛基转机返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