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共562座,尤以梭坡乡、中路乡、蒲各顶乡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p><p class="ql-block"> 梭坡古碉楼群位于丹巴县城东面,距县城3公里,是丹巴古碉群的一部分,是全县古碉最多最集中的核心分布区域。梭坡乡相传古东女国故乡,也是东女国都的遗址所在地,因此梭坡被誉为“千碉之乡”、“东女故都”。全乡共有古碉175座之多,其中十三角碉1座,八角碉1座,五角碉1座,四角碉172座。丹巴古碉群建筑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角之分。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最高可达50余米。碉楼功能较多,从现存的碉楼看,功能大慨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多建于地势险要之处,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卡;烽火碉,肩负着传递军情的重任,一旦有紧急情况,烽火燃起,便能迅速将信息传递出去;寨碉,是整个村寨的防御核心,守护着村民的安全;家碉,则更多地体现了家族的威望与财富,同时也有着增添家庭男性成员、象征家族和睦稳定以及禳除灾祸等功能。</p><p class="ql-block"> 丹巴古碉群是嘉绒藏族建筑,碉楼具有实用层面的军事防御意义和民间宗教信仰层面的象征意义。碉群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是后人体验嘉绒藏族文化及进行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资料。 </p><p class="ql-block"> 2006年丹巴古石碉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