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巷 宜昌城市记忆

佛面

<p class="ql-block">  宜昌邮政巷的历史可追溯至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开埠。</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1883年),宜昌海关邮局成立,此后历经大清邮政官局等杂糅演变。民国元年(1912年),宜昌邮局独立迁出,租海关临近巷首隆茂洋行办公营业,因邮件运输需经此巷运至码头,故得名“邮政巷”。</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前,宜昌无自来水,居民依赖长江取水,邮政巷因连通江边成为挑水工密集的通道,甚至因争水纠纷频发被戏称为“打架巷”或“挑水巷子”。</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国营米厂兴起后,邮政巷成为运输粗糠壳至各单位的必经之路,每日数百担糠壳经此转运,形成独特的市井场景,亦名“挑粗糠壳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94年宜昌外侨委员会成立,并开办宜昌书信馆(帝国主义列强在旧中国内地各商埠擅自开办的地方邮局),与各地商埠邮局接洽并互换邮件。同年12月1日,宜昌书信馆发行第一套商埠邮票,共8枚,面值从纹银五毫到纹银叁钱不等,每枚邮票均标有“宜昌书信馆”字样。邮票主图包括:篆书“宜昌”、楷书"宜昌”、钱币、八卦图、雉鸡、水獭和宜昌商埠地图。</span></p> <p class="ql-block">  邮政巷虽小,却是千里鸿雁传书,宜昌邮缘世界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沿江大道101号的宜昌邮局旧址(民国时期建筑)、港务局办公楼等中西合璧历史建筑群,抗战期间因临近外国产业,幸免于轰炸,成为少数完整留存的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  保留街巷肌理与建筑风貌,修缮后的邮政巷以青石板路、历史照片墙、复古邮局场景吸引游客,结合非遗市集等活动,重现旧时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邮政巷作为宜昌历史与城市精神窗口的地标,不仅延续了城市记忆,更以鲜活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