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广州多云 15℃-22℃</p><p class="ql-block">6:45起床,7:36早餐,9:00出发,10:10到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新型的军校,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军校校园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正式创建,初期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亦称“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br></p> 黄埔军校史迹展分为“国共合作 黄埔创校”、“能文能武 军政兼备”、“东征北伐 威名远扬”、“英杰辈出 丰碑永存”四个篇章,共计展出历史图片 300 余张、展品170 件,打造了“革命者来”“开学典礼”“棉湖之战”等重点场景,全景式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历史,激励中华儿女为弘扬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div><br></div> 黄埔军校校本部的大门上方悬挂由谭延闿题写的“陆军军官学校”牌匾。黄埔军校的大门不仅是学校的入口,更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发展。<br>校本部俗称“走马楼”,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校本部内复原了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管理处、军需处、军医处等办公室以及饭堂、宿舍等处供观众参观。<br><div><br></div> 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黄埔军校校本部等建筑被日军飞机全部炸毁,校园内仅存两颗榕树。据悉,这些老榕树在建校前就已经存在,至今已有232年树龄,盘根错节枝干飘髻。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见证着黄埔军校的变迁,也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连接楼宇的廊子挂了很多简洁的革命口号“卧薪尝胆”“捍卫国家”......。</p><p class="ql-block"><br></p> “同仇敌忾”“继往开来”......,充满了生命的朝气与对敌斗争的杀气。<div><br></div> <p class="ql-block">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到黄埔去。由这些对联可以看出,上世纪20年代前期,孙中山的国民党初衷是好的。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年居然堕落成对初衷的反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长室(1)</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长室(2)</p><p class="ql-block"><br></p> 秘书处<br>秘书处为校长办公厅科室之一,负责全校教育训练的考察、审核,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演习、校阅作战计划,以及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衔、考绩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等事项。校长的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王登云也在此办公。<div><br></div> <p class="ql-block">每一组建筑都是通道相连,从而满足军校生活和训练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 校本部办公厅<br>军校建校伊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组织校本部。<div><br></div> 校长负责统辖全校人员,总理一切事宜,有关政治训练事,要与党代表协力进行。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行政,指导军校事务,主持政治训练。<div><br></div> 1924年12月起增设教育长,教育长禀承校长或副校长督率各部,整理校务。1925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同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校本部成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事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等职及总务、人事、军法三科和秘书处,下辖教授、政治、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以后设置略有变动。<div><br></div> 总理室<br>校总理孙中山常到军校视察和演讲,有时太晚了便在军校过夜,翌晨才返回广州。这是他办公和小憩的地方。<div><br></div>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br>校长会客厅既是作为官长集合举行会议的场所,也是接待来宾的场所。<div><br></div> 黄埔军校自成立以后,接待了大量的外来参观团体,除安排参观校园设施外,还安排教官在此对访客进行教育宣讲活动。<div><br></div> 官长饭厅【大会议厅】<br>官长饭厅是军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校长也在此与大家一起用餐,每餐有学生轮流在此与官长会餐。<div><br></div> <div>由于办学经费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br></div><div><br></div> <div>在饭厅的一角,专门用木围栏格出一片区域,估计是校领导的用餐处。</div><div><br></div> 教授部<br>教授部专司教授学生事宜,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名,负责计划教育、审订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教授实施、成绩考核等。第一任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div><br></div> 1925年1月,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由教育长主持。1926年5月,教育部分为教授、训练两部。<div><br></div> 顾问室<br>黄埔军校为孙中山先生仿效苏联创办,并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苏联向军校派驻顾问参与军校筹建,并对军校的军事组织、政治制度、教学计划和军事行动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帮助,为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div><br></div> 这是顾问们使用的沙盘。<div><br></div> 入伍生部<br>1925年7月,第四期入伍生开始招考,因招生规模扩大,为专门训练本期入伍生起见,特创设入伍生部,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任方鼎英为部长,担任入伍生训练事宜。入伍生部分秘书、总务、军事、政治、外语等科,每科职员三五人至十余人或几十人不等。因学生程度不齐,特设普通科学课。<div><br></div> 自习室<br>军校规定每天晚上7时至9时为学生自习时间。学校专门开辟自习室,购置各种书籍及出版物供学生自学参考。同时,除军校所发书籍之外,未经准许的私置书籍不得带入阅读。<div><br></div> <p class="ql-block">学生宿舍</p><p class="ql-block">军校校舍是利用原广东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旧址,因军校职员和学生数量众多,校舍不敷使用。除一部分学生住原有建筑内宿舍外,又于大操场附近搭建葵棚作为宿舍来安置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宿舍内多采用木制双层床,部分为单层床铺。<div><br></div> 教练部<br>教练部专司学生训育、教练、射击、技术、演习、校阅等计划实施及考核事宜,统辖各学生队,设各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div><br></div> 1925年1月与教授部合并为教育部,由教育长主持。1926年5月,教育部分为教授、训练两部。<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战术总教官室</p><p class="ql-block">军校成立之初设战术总教官一名,独立于六部之外,但与教授、教练二部关系密切,不仅与教授、教练二部主任同负责军事方面的学科、术科教育训练,而且监督实施,并分管全校勤务。</p><p class="ql-block"><br></p> 政治部<br>政治部负责校内师生、士兵及工伕的政治教育训练,设指导、编纂、秘书等股,后改为总务、宣传、党务科。<div><br></div> 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等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div><br></div> 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br>——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24年6月16日<div><br></div> 黄埔军校政治部第一至第六期主任、副主任名单。一共九人,其中就有六名共产党员。<div><br></div> 部分政治教官名单。<div><br></div> 部分黄埔军校政治部的主任和教官(14人中13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div><br></div> 黄埔六期步兵科龚湘的毕业证书。<div><br></div> 黄埔六期步科谭廷光的毕业证书。<div>同样是第六期,可谭廷光与龚湘的毕业证书不同,不知道步兵科和步科的异同。另外,都是六期,为什么一个是1929年2月,另一个是1929年5月?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时长仅有3个月,不知道能学什么课程,按照现在的教学情况来看,3个月顶多算个集训。<br><div><br></div></div> 东征军悼念孙中山先生和阵亡将士大会现场。<div><br></div> 有关叶挺独立团的介绍。<div><br></div> 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黄埔军人名单。<div><br></div> 1938年2月16日,日本《东京日日写真特报》所刊登的日军机轰炸黄埔军校校舍及附近机场的航拍照片。<div><br></div> 卫兵室<br>军校卫兵隶属于管理部,负责对内维持学校的风纪,使全校人员严守校规,保持军人良好形象,尽心职务,不犯军法。对外则担任警戒任务,保证学校教学环境的安全。<div><br></div> 离校本部不远处,有一座孙总理纪念碑,纪念碑是军校为纪念孙中山而兴建的。<div><br></div> 1928年9月埔军校代理教务长何遂主持筹划建纪念碑、并定长洲岛八卦山为碑址。纪念碑由广州同德公司中标承建,造价为18200银元,建碑部分款项为黄埔军校各期师生的捐款。<div><br></div> 1929年10月11日上午由何遂主持纪念碑开工典基礼。建碑工程分三期完成。1930年9月26日,军校举行总理铜像落成揭幕,该铜像为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div><br></div> 纪念碑座高19米,铜像高2.4米,碑身正面刻有胡汉民书写的“孙总理纪念碑”六字隶书,碑右面刻有何遂手迹的总理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碑左面刻有戴季陶手迹的孙中山于军校开学典礼对学生的训词,碑背面刻有篆书字体的总理像赞。<div><br></div> 纪念碑整体造型如同“文”宇。<div><br></div> <p class="ql-block">11:15离开黄埔军校旧址,到我们的大巴车停放地需要乘大约5分钟的景区车,11:45乘上我们的大巴车。</p><p class="ql-block"><br></p> 12:25来到一家地道的粤菜馆—广州湾.印象。<div><br></div> 非常可口的一顿午餐,说实在的,这一趟顺德旅游,尽管我每天还在度假村游泳1000米,仍然担心体重控制不住。<div><br></div> <p class="ql-block">13:20乘车,13:50到达中山纪念堂。</p><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高52米,南北纵深72.65米,东西宽63.32米,中间无立柱,气势恢宏。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内部采光通透,装饰丹彩瑰丽。</p><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建于1929年,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性建筑。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是广州市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广州中山纪念堂前的孙中山塑像是一座高5.6米的青铜雕像,由雕刻家尹积昌等人创作。这座雕像塑造的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塑像的基座上刻有孙中山所著的《建国大纲》。<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座塑像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广州中山纪念堂决定重新铸造孙中山铜像。经过多次考察,最终选定广州岭南青铜公司进行铸造。雕像中的孙中山先生左手叉腰,右手拄着拐杖,挺立的身姿、深邃的眼神、从容的步态,展现出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踌躇满志和面对大风大浪的泰然自若。1998年冬天,在警车的护送下,孙中山铜像被运送到安装现场,并屹立在中山纪念堂前的中央位置,成为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内的礼堂空间开阔,跨度达71米,无立柱,内部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如红色和金色,象征着热情、繁荣和吉祥。礼堂内设有约5000个座位,舞台宽敞,适合举办大型会议和演出。此外,礼堂的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彩绘图案,多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如云纹龙纹等,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了空间,还寓意着吉祥繁荣和国家的昌盛。</p><p class="ql-block"><br></p> 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来源于他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刻理解。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不公的反抗,这种精神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他革命事业的核心思想。<div><br></div> 位于铜像前园道东西两侧的莲花座花盆,1931年前后从惠爱西路搬迁至此,广州吴翘记造,花盆由水泥砌筑,水磨石外表,采用莲花座造型,因符合纪念堂园区庄严的气氛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环境,故被保留下来沿用至今。<br><br>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前面的鼎</p><p class="ql-block">此鼎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而陶制,于1929年由广东省南海石湾上利亚号陶瓷厂陶制。</p><p class="ql-block"><br></p> 英雄花开英雄城 — 孩子们正在参加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div><br></div> “广州好,人道木棉雄。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三月正春风。”广州市原市长朱光笔下的木棉(朱光是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广州市长,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树高枝劲,顶天立地,春日花开时烂漫,春末落英时壮丽,象征着花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br>木棉花早在1929年就被当时的广州市政当局确定为广州市花。木棉花又称“英雄花”,初春盛开,鲜红如焰,独领风骚。<br><div><br></div> 中山纪念堂的东北角有一棵广州最古老的木棉树。在2018年全国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中,获得“中国最美木棉”称号,也被广州市民称为“木棉王”。350多年高龄的木棉王植于1668年,树高27m,胸径1.96m,平均冠幅达33.75㎡。斑驳的树皮及通体的附生植物,让木棉王充满了老树的沧桑感,虽年代久远,依然雄伟如初。<div><br></div> 我们在广州时,木棉花仅是初开,还没到怒放的季节。<div>15:00去往广州陈家祠堂。<br><div><br></div></div> 陈家祠堂<br>陈家祠堂,大门匾额又书“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末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br><br> 陈家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br><br>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承担保护和管理利用陈家祠的重任,同时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墙上展现的砖雕艺术。陈家祠堂的砖雕艺术是广府传统建筑装饰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著称。 <div><br></div>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砖雕主要分布在首进的外檐墙、墀头以及廊门上部等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陈氏书院旗杆及其复原<br>中国科举取士时代,在祠堂前竖旗是宗族荣誉的标志。考生科场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后,族人方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升旗表彰以光宗耀祖,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姓名、时间 、名次等,显示了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所以文称功名石,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名望和荣耀。<br>陈氏书院前坪东西两侧原分别立有四斗旗杆和三斗旗杆各一座,其中四斗旗杆为“光绪壬辰科贡士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臣陈伯陶立”;三斗旗杆为”光绪甲午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臣陈照常立,光绪甲辰恩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丁未由进士馆游学毕业) 著授职编修并赏给侍讲衔臣陈启辉立。光绪戊申会试考列最优等第一名宣统元年殿试一等第二名钦点翰林院编修臣陈振先立”。后因历史原因,全部遭到破坏。<br>201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在原旗杆夹基台上,利用找回的8件原旗杆夹石,复原并重竖旗杆。从安全角度考虑,以金属材料代替原木质制作的旗杆和旗斗;旗杆连基座的总高度控制在20米左右;在旗杆上安装了防雷电设施。<div><br></div> 陈家祠堂的屋脊陶塑艺术是岭南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br>陈家祠的陶塑脊饰,俗称“石湾瓦脊”,产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民间陶艺的一种。这种装饰手法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中期及民国,是岭南地区庙宇、祠堂、书院、会馆等大型建筑物常用的屋脊装饰。<div><br></div>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共有11条陶塑脊饰,都是由著名的石湾陶塑商号,如文如壁、吴奇玉、宝玉荣等制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陶塑脊饰以浮雕花卉纹饰为主,因此又被称为“花脊”。这些陶塑采用当地陶泥为原料,通过贴塑、捏塑、捺塑、模制等多种雕塑手法制作,表面施以各色陶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釉面光亮度高,透明感强,即使在长期日晒雨淋下也不易褪色,非常适合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陈家祠堂的门雕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岭南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门雕中的木雕,通常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和故事,如“渔舟唱晚”、“孟浩然踏雪寻梅”等,这些雕刻细腻入微,生动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生活场景。<div><br></div>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窗雕同样精美绝伦,展示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窗雕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卉、动物等图案。这些雕刻细腻精致,气韵生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石雕主要分布在台基、台阶、垂带、墙裙、柱础、檐柱、券门以及柱子上方的月梁和雀替上。这些石雕大多采用耐磨、耐酸、耐风化的花岗石,能够经受风雨侵蚀,是岭南建筑中常用的材料。石雕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果等,通过高浮雕、镂雕等技法,展现出细腻的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聚贤堂是陈家祠堂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中进大厅。</p><p class="ql-block">聚贤堂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典雅,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也展示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聚贤堂不仅是陈家祠的核心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主要场所,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div><br></div> <p class="ql-block">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堂内有一些工艺品的常设展览。</p><p class="ql-block">广州彩瓷</p><p class="ql-block">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洋彩”、“广东彩”、“广州彩瓷”、“广州织金彩瓷”,是清康熙年间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订货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一 750℃烘烧而成。它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具有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的特色。</p><p class="ql-block">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潮州木雕·镂雕虾蟹笼(1998年),通高220cm,直径80cm。<br>虾蟹笼是潮州木雕一绝。此虾蟹笼由潮州著名木雕艺人陈舜羌之子陈培臣、徒弟李得浓共同创作而成。<br>作品以整段樟木镂雕而成。运用潮州传统的镂通雕、圆雕等技法,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逼真柔软的绳子相连,笼内外共雕有龙虾十八只、螃蟹四十八只,虾蟹张螯伸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衬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观。作品构图疏密有度、错落有序,并刻意保留一些树皮,天然成趣。<div><br></div> 潮州金漆木雕·大神亭(民国时期.1912-1949)<div>此神亭高210cm,宽80cm,是反映潮汕地区迎神赛会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神亭髹漆贴金,精雕细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主体纹饰取材自《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工艺精湛。它由上下两层及基座组成,上层为古建筑中等级很高的重檐歇山式屋面;其屋顶又分两重檐,上檐匾额刻“圣旨”二字,下檐匾额刻“恩光”二字。下层为神亭的主体,大殿内设有金漆描金山水围屏,围屏前留有空间可安放神位;殿门上匾额刻“海国慈航”四字,两侧金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楷书“圣泽覃敷民熙物阜,慈光普照浪静波平”,据此推测神亭是为当地民间普遍供奉的海神天后(妈祖)诞期时游神而制作的。</div><div><br></div> 枫溪瓷<br>潮州市枫溪区生产瓷器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产品瓷质洁白、造型优美、釉面光润、式样典雅、风格独特,尤以瓷花、通花瓶、人物等艺术陈设瓷驰名国内外,人物多取材传统戏曲、民间神话、历史故事。<br>2008年,枫溪瓷烧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 石湾陶<br>广东佛山石湾窑生产始于唐代,是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产品通称石湾陶,胎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石湾窑吸取各大名窑的艺术精华,兼收并蓄、善仿善创,丰富多彩,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石湾陶种类多样,除了日用陶器外,还大量烧制瓦脊,以及各类艺术器皿、人物、动物和山公陶塑等。2006年,石湾陶塑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 潮阳石雕双面镂雕老鼠荔枝葡萄图梁(1920年代)<br>长110cm,宽11cm,高38cm<br>这件石雕出自潮阳县梅祖家祠前厅外廊梁(位置如图所示)。工艺师采用镂通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这块镂空双面石雕。整件石雕成“弓”型,镶嵌在月梁的下方,通过榫卯与两侧柱头连接。石雕上方刻有博古纹装饰,寓意吉祥如意;下方正反两侧分别雕刻有蝙蝠、荔枝、葡萄和老鼠等图案,寓意福到门前、子孙满堂。整件石雕雕刻手法圆润精致,纹式流畅洒脱,体现了潮汕地区传统石雕特有的细腻和玲珑剔透。<br><div><br></div> 潮州石雕·花篮(垂花柱)<br>高100cm,宽30cm,长40cm。<br>传统岭南建筑的石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架部分,其装饰工艺以潮汕地区为最。此石雕制作于上世纪20年代,位于汕头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家祠前厅后檐廊梁架(位置如图所示)。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并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这个石雕花篮,耗时费力。整个花篮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中部“曾子杀猪”故事的镂雕造型逼真生动,最为纤细的“拉猪绳”位置宽度仅为3-4毫米。整件石雕雕刻圆润精致、线条流畅,体现了潮汕石雕特有的细腻和剔透。<div><br></div> 潮州金漆木雕·神龛(1949年)<br>高282.5cm,宽191cm,深111.5cm。<br>神龛是潮汕地区祠堂里供奉祖先牌位的重要器具,也是融雕刻、绘画和漆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其使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座神龛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溪边村翁氏世和祖祠,由龛座、龛脚、中盘、框栏、木阶、外龛楣、内龛楣、龛门等8个部分构成。整体木料“框架”全部采用潮汕传统退光漆技法,神龛所有的木雕、金漆画装饰构件借隐喻、谐音等手法,寄托“喜上眉梢”、“满堂富贵”、“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等多种吉祥寓意。在龛脚下方分别有圆雕并髹漆贴金的四只大狮和四只小狮,象征着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中盘上饰花条、下嵌围栏,里面黑漆三个圆肚凸起、三层边缘描三圈金线,中间分别是“三星图”等人物金漆画;外围四个角再饰浮雕贴金花草图纹,与叶蔓缠绵的枋栏纹形成对应。龛内有二层护栏,木阶分三层共七个小格,用作摆放神主牌位,每一格内黑漆底地上描绘山水、花鸟图。神龛所有金漆木雕饰件无论是构图或多种技艺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潮汕木雕的传统特色,堪称上乘之作。<br><br> 神龛两扇门的内外面下部都是金漆画,竖、横长方形委角下大肚和下横肚,高于边框,内外下横肚分别绘花卉画,外下大肚左为“曹操大宴铜雀台”、右为“十八国大战四明山”,内下大肚左是“天下第一家”、右是“郭子仪拜寿”等古代人物故事。其中“郭子仪拜寿”的画面中,郭子仪夫妇居中端坐,侍女静立其身后,将士手执兵器站立于殿堂前两侧,威风凛凛。有趣的是画面中还出现了外国人,19世纪外国军官装束,毕恭毕敬手托寿桃前来拜寿。金漆画上落款有“写在中华民国三十八己丑年梅月 镇星陈竹友”字样,可知整座神龛的金漆画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由汕头市潮阳区著名的金漆画“三友”之一陈镇星(竹友)(1912-1986)绘制。<div><br></div> <div>百鸟朝凰(1984年)何长清</div><div>长400cm,高200cm,厚15cm。</div><div>该作品共计5层通雕。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有“百禽之王”的凤凰,“预兆喜庆”的喜鹊,“寿高福广”的丹顶鹤,“形影不离”的鸳鸯,“羽艳德高”的孔雀及绶带、锦鸡、鹦鹉、杜鹃、麻雀、鸽子、燕子、天鹅、八哥、白鹭、斑鸠等20种共124只禽鸟;还有“风韵华贵”的牡丹,“岁寒三友”的松、竹、梅,“风月三昆”的菊、莲、兰及木棉、芙蓉、车前草、水草等,所有这些都藏于仅有8平方米的有限天地之中,构成百鸟和鸣,生意盎然的画面。作品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布局,突出主题,表现细部,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br></div><br> 该作品整体呈现了鸟的神形与花的姿态,极富有生气。在15厘米厚的樟木上,凿胚细刻,对不同的表现物象施用不同的技艺。牡丹、菊、竹、兰、梅等采用圆雕技艺,雕出叶片、花瓣既薄又嫩,俯仰翻转,婀娜多姿,富于动感。各种禽鸟分别采用圆雕、高浮雕等技艺,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整件作品构图严谨,层次清晰,疏密相间,刀路流畅,处处精雕细刻,层层玲珑剔透,雕刻技艺在此表现的尽善尽美。作品还以硃红色的漆板衬底,与髹漆贴金的画面相互烘托,尽显潮汕木雕“多层镂通,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div><br></div> 人物故事图菱形馔盒(1988)产地潮汕地区。<div><br></div> 18至19世纪的西方,名片是绅士淑女的社交生活中至为关键的媒介。随着造访前先留名片这种上流社会社交礼仪的广泛流行,名片盒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既方便又标榜身份与品位的配饰。<div><br></div> 本次名片盒展览是从广善堂主人林世杰先生的收藏中精选,旨在聚焦广州外销工艺品中的“名片盒”,又专门与同时期的印度、日本等地所制外销名片盒作对比,广度与深度前所未见。种类繁多,在此不做详述。<div><br></div>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院中的童趣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45离开黄埔军校,17:45返回度假村酒店,18:00晚饭,18:40我们在碧桂园内散步,19:30返回房间,23:45睡觉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 背景音乐: 黄埔军校军旗校歌(国共合作创办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