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抗战时期的童子军

古宝堂王长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下面六个中江童子军,在中江南塔隔壁的龙王阁下面的御马河照的。从服装的统一化和面容表情上看,他们很阳光</b></p> <h1><b>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面怀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阵亡将士,发扬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广大人民同心协力参加抗战救国救民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笔者有必要将中江县青少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怎样参加童子军和抗日救国的事告诉大家;<br></b><b><font color="#ed2308">一 什么叫童子军?</font><br></b><b> 所谓童子军是指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学生组织,积极参加爱国、爱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学生组织,和现在学校的红领巾组织差不多。<br></b><b> 童子军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国、法国、美国等174个国家都有童子军。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会性活动组织,最早始于1907年。其目的是透过强调野外实践活动的非正规教育,在身体、精神和智力上培训青少年,最终希望这些青少年可以回馈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至今童子军仍然继续在发展,根据目前史料统计,如今已经有216个国家和地区成了了童子军,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名童子军。<br></b><font color="#ed2308" style=""><b>二 中国最早的童子军是无任何党派的学生组织。</b></font><br><b> 中国的童子军起源于1912年2月25日,湖北武昌的严家麟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书院,他认为“救中国非武力不可,而没有道德、知识及健全的体格之民国,就不会有一个好军队”。为了提高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他在武昌文华书院挑选了60名16岁学生,将英国首创的“英国童子军”精神,改为“中国童子军”,成为中国童子军的创始人,影响力很大。1912年11月,“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在上海成立此后,上海等地的学校也开始组建童子军。那时候的童子军很单纯,主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和团结精神,统一服装,统一学习操练表演,节假日参加维护社会秩序,喜庆活动参加集体表演活动。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到了1926年全国各地都推广</b>。</h1> <h1><b><font color="#ed2308">三 军阀混战时,中国童子军成了国民党统一管理的学生组织。<br></font></b><b> 1929年中国童子军司令部成立,由国民党的将领何应钦担任司令;1934年,又改组为中国童子军总会,由蒋介石亲自担任中国童子军会长,戴传贤、何应钦为副会长。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王世杰将童子军训练列为初中必修科目,每周必须训练3小时,自此,童子军教育进入全国所有中、小学校。<br></b><b><font color="#ed2308">四 中江县成了童子军的时间。</font><br></b><b> 1934年国民党教育部长王世杰将童子军在全国各地学校实行统一管理以后,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尽快成了了童子军,中江也就是这时各地学校成立了童子军组织。中江县最早最著名的学校有四大书院;县城的斗山和育英书院和黄鹿和同山书院,斗山和育英书院位于县城文庙街。</b></h1><h1><b> 根据《民国县志》记载;全县共计87所学校,分初等和高等小学,县试统一的考棚设在原大东街小学。高等学校指初中学校,县城有城北中学,县中校和乡镇八大学校。如黄鹿、广福、万福、龙太、仓山、兴隆等学校。也就是说,从1934年民国教育部发出“各学校童子军的必修课”后,那时候的高等小学的学生都要参加童子军。</b></h1><h1><b> 其一,这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其二,童子军是培养学生的先锋队,不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武术军事活动,锻炼身体,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做一件好事,是学生喜欢的组织,如现在学生参加红领巾一样。所以,现在其它国家还在继续发展童子军。<br></b><b> <font color="#ed2308">为什么民国中期出生的人都不敢承认自己参加了童子军呢?</font>因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亲任总会长,何应钦任副总会长兼总司令。文革期间,凡国民党的任何组织都是“反动派”,凡参加童子军的人都成了打击对象,所以,除了民国政府榜上有名的外,谁都只有隐瞒自己的历史。<br></b><b> 原中江城关镇镇长张继民、皮祖兴、江顺和刘忠敏兄弟几个都参加了童子军,那时候只要在这些学校读过书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因这是教育部规定的。</b></h1><br> <h1><font color="#ed2308"><b>五 童子军的具体条件</b></font><br></h1><h1> <b> 童子军分为幼童军(8~11岁)、童子军(12~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等。其编制一般为6~9人组成一小队,设正、副小队长;2~3个小队组成一中队,设正、副中队长;2个中队以上可组织童子军团,设正、副团长和教练员以及传令、文书等。服装规定:童子军军服为黄色,头戴船形帽或者圆盘帽,冬季打绑腿,夏季穿短裤(女生着裙子),胸前佩戴红色领巾。每人腰间别一把佩剑(,因学生打架动刀,后来改为棍),那时候,青少年非常向往这个组织。因为童子军要经常在中江公园表演和比赛军训武术及体操活动。童子军吹着军号,打着西洋鼓,迈着整齐的 脚步参加游行活动。甚至哪里举行盛大活动,童子军是必须聘请的组织。所以家长们也回高兴地去观看节目。【附照片】<br> 童子军的礼仪规范:童子军行礼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并拢,其余两指弯曲,大拇指尖搁在小指尖上,象征以大扶小,以强扶弱。行徒手礼时,右手置于额旁,右臂曲折与头肩成三角形。持棍行礼时,立整、稍息和行进间各有规定。<br><font color="#ed2308">六 童子军有哪些课程:</font><br> 童子军的教育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科。初级课程包括党国旗、誓词、礼节、徽章、操法等;中级课程包括生火、露营、缝补、救护、侦察等;高级课程包括测量、制图、架桥、星象、游泳等;专科内容则有自行车、电子及无线电、医学救护知识、操艇、航海、水上救生等。<br>笔者认为,这些课程正是当今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过失!记得我家堂屋的正脊两端画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文革时我哥悄悄用石灰涂盖,我家房屋是抗战时期购买的,从不参加任何党派组织。担心造反派以家里出现国民党标记遭来冤案。<br> <br>童子军训练目的,指在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劳动观念、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纪律观念。其宗旨是“发展儿童做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成为智仁勇兼备之青年,以建设三民主义之国家,而臻世界于大同”。和我国60年代部队野营拉炼训练目的相同。<br> <br>中江籍的台湾老兵飞行员刘忠敏的回忆录中,记叙了他参加童子军的事;“童子军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组织,服装统一,童子军训练的科目非常繁多,教练是聘请部队的官兵来胜任。我当了两年童子军,非常感兴趣....”<br></b><b> 童子军的礼仪规范:童子军行礼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并拢,其余两指弯曲,大拇指尖搁在小指尖上,象征以大扶小,以强扶弱。行徒手礼时,右手置于额旁,右臂曲折与头肩成三角形。持棍行礼时,立整、稍息和行进间各有规定。<br></b><b><font color="#ed2308">六 童子军有哪些课程:<br></font></b><b> 童子军的教育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科。初级课程包括党国旗、誓词、礼节、徽章、操法等;中级课程包括生火、露营、缝补、救护、侦察等;高级课程包括测量、制图、架桥、星象、游泳等;专科内容则有自行车、电子及无线电、医学救护知识、操艇、航海、水上救生等。<br></b><b> 笔者认为,这些课程正是当今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过失!记得我家堂屋的正脊两端画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文革时我哥悄悄用石灰涂盖,我家房屋是抗战时期购买的,从不参加任何党派组织。担心造反派以家里出现国民党标记遭来冤案。</b><b><br></b><b> 童子军训练目的,指在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劳动观念、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纪律观念。其宗旨是“发展儿童做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成为智仁勇兼备之青年,以建设三民主义之国家,而臻世界于大同”。和我国60年代部队野营拉炼训练目的相同。</b><b><br></b><b> 中江籍的台湾老兵飞行员刘忠敏的回忆录中,记叙了他参加童子军的事;“童子军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组织,服装统一,童子军训练的科目非常繁多,教练是聘请部队的官兵来胜任。我当了两年童子军,非常感兴趣....”</b></h1><br> <h1><b><font color="#ed2308">七 抗战时期中江童子军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br></font></b><b> 1 在学校和街道和公共场所办板报和墙报。宣传抗日战争先进事迹及战争情况和漫画抗战内容。中江县公园及珠市街的土主宫(因建设局)是童子军经常办展览的地方,每周或者隔一周更换内容。<br></b><b> 2 老师组织童子军成立“中江县男中校抗日游艺宣传队”、(现在的县中校),“中江县女中校抗日游艺宣传队”(现在的城北中学)。还有各乡镇的中学或者书院,都打着抗日文艺宣传队的旗子,县城的学校有模范小学(东街小学),育英小学(公园街小学)比较突出。唱爱国歌曲,如《国际歌》、《大刀进行曲》、《毕业歌》,学生学会后就到县城的公共场所参加歌咏比赛。1937年7月,中江县成立了“抗日后援会”,并组建了游艺宣传队。童子军作为宣传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走街串巷,深入县内外的各个角落,通过表演文艺节目、演唱抗日歌曲等方式,向民众传播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br></b><b> 3,童子军排练抗日文艺节目,县中校的校长郑士章还兼任宣传队队长,聘请川戏团教川戏和话剧。师生几个两三个月排练。排演了《南阳关》、《穆桂英》。编排的歌剧和话剧的节目有《难民曲》、《藤县血》、《丐儿爱国》、《有力出力》《张老二投军》、《张花石从军》等节目,在中江城隍庙演出。中江县史料记载;1937年元旦节,全体师生为抗战前线三天募捐义演,观看的老百姓人山人海,大门被挤倒,还踩伤两人,使演出停演。后来童子军把警察请来维护秩序,演出才进行进行。特别是《难民曲》非常感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老百姓一边看演出,一边流泪,一边掏钱捐献抗战前线。该宣传队先后还到回龙、龙台。三台与中江相邻的观音场巡回演出。<br></b><b> 4“广福宝峰学校抗日义务演出队”校长林慧基聘请县上游宣队的赵孟渠等来作艺术指导,全县师生30多人,利用暑假,寒假为抗日救国宣传演出,广福的城隍庙成了教师和童子军的义务演出场所。<br></b><b> 5 ,组织野营训练,童子军到南塔及北塔和东山一带搞军训和野炊活动。自己带上锅碗盆瓢及食物,到夜晚找柴火煮饭。学习搭建帐篷及医疗常识。<br></b><b> 6 ,从1939年至1945年间, 中江县城关镇成立了“抗日游艺募捐宣传队”,主要主任是为抗日前线募捐义务演出,参加的主要是县城各校学生大约100多名,演出话剧《孔雀胆》、《野玫瑰》、《生死恋》、《虎爷》。童子军还积极参与张贴抗日标语和散发传单的活动。这些标语内容包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通过这些标语,童子军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抗日思想,还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日决心。<br></b><b> 中江县的童子军还承担了劝募和慰问的任务。他们向商铺和士绅劝募爱国资金,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支持。此外,童子军还组织前往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和鼓励,增强了前线士兵的士气。中江的童子军长大后直接参军,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成了抗日救国的主力军,全县参加抗日救国的人共计41430人。中江县的童子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展现了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