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寺

修达堂

<p class="ql-block">  在石家庄市区西北方向上京村东北方向,石闫路、石津灌区旁,有一座小之又小的寺院,名曰“毗卢寺”。</p> <p class="ql-block">  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后经宋、金、元、明、清朝修缮,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寺院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因寺内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毗卢寺坐北朝南,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等建筑,其中释迦殿和毗卢殿为明代遗存建筑,其余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毗卢殿和释迦殿内保存200余平方米明代壁画,毗卢殿内为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水陆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23日,毗卢寺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毗卢寺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为毗卢寺前殿,明代重建,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前部,是供奉释迦佛主的殿堂。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加抱厦一间通长三间,通高9.5米,前出一步廊,后接卷棚顶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136.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明间施格扇,余面墙体青砖砌筑,单檐悬山筒瓦顶施吻兽。梁架为七架、八檩出廊式,梁与梁间瓜柱支顶,三架梁上脊瓜柱托脊檩,两侧小叉手以辅之,次间山面中柱直通脊檩。梁架用材只稍做加工,整体木架结构保留明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内佛坛上有一尊明代五彩泥塑金身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高3.04米;主尊两侧弟子迦叶、阿难为1987年重塑。</p> <p class="ql-block">  释迦佛龛背面为高大佛光和须弥山,须弥山北面悬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罗汉护法等,中间塑菩萨三大士像为明代原塑,正中坐观世音,左文殊右普贤,下有各自坐骑分别是独角吼、六牙白象、青毛狮子。</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为毗卢寺正殿,又称五花八角殿,明代重建,内供毗卢佛。该殿建于约1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通高8.35米,殿前后有歇山顶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208.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殿身为庑殿顶,殿脊两端有龙头凤凰卷尾的鸱吻。中央为走兽,上有旗杆,有铁链连于兽旁两侧的仙人身上。梁架结构七檩中柱式,明间五架梁后施双步梁,前抱厦用横檩与殿身相连;次间用顺梁直接承托瓜柱、檩,做成推山形式;转角内部用抹角梁、驼承托老角梁后尾,后尾用垂花柱做正面与山面的交点。</p><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前有两棵千年古柏,系唐天宝年间栽种,这两株古树的树枝、树干均朝西倾斜,而佛祖位于西方,有人将此喻为迎接西方佛祖,由此得名“拜佛树”。</p> <p class="ql-block">  殿内地上铺有毛毡,进殿前需在屋外门口套上鞋套,方可入殿。</p><p class="ql-block"> 殿内无灯光,光线昏暗。据说是为了保护壁画,更不得拍照。</p><p class="ql-block"> 在门内右侧栅栏上贴有毗卢寺小程序码,扫后自动下载,可以逐一区域听到关于壁画的讲解。有人没带耳机将手机听筒紧贴耳朵,人多声音略显杂乱。但是,也要感谢毗卢寺博物院为观众参观做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本尊主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佛,两侧有石刻香花菩萨立像,中坐两尊该寺原有石佛,台下有唐代八尊罗汉石雕像。扇面墙正面绘有二尊护法金刚,背面绘有六幅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与毗卢殿之间空地的两侧有钟、鼓二楼,为1987年重建,佛教中有“晨钟暮鼓”的说法,故钟、鼓二楼分别位于寺庭院的东西两侧,用于报时或典礼时使用。</p><p class="ql-block"> 钟楼上悬有一口清康熙年间的八角八卦铜钟,钟上刻有铭文。古楼内悬有一面直径约1.5米的牛皮大鼓。</p> <p class="ql-block">  由于殿内壁画不能拍照,故只能在后面这个展厅,将电脑彩喷仿真壁画个别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毗卢寺壁画面积约200平方米,保存在毗卢殿和释迦殿内,代表为毗卢殿内的中国传统水陆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四壁均绘制壁画,面积83平方米,壁画酥碱残损严重,部分无法辨认,但可根据榜题了解内容。由于释迦殿前后设门,故南壁和北壁均一分为二。按此划分,全殿壁画分绘于南墙东壁、南墙西壁、东墙壁、西墙壁、北墙东壁、北墙西壁。</p><p class="ql-block"> 南墙西壁、西墙壁、北墙西壁为佛传故事壁画,宣扬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如“太子遇酒”、“兄嫂解劝”、“御驾送出朝门”、“与孔子问答”等。其中,位于西北方向的“与孔子问答”较为特殊,释迦牟尼和孔子这两位大约生活于同一年代、却从未相见的人相遇于壁画中。</p><p class="ql-block"> 南墙东壁、东墙壁、北墙东壁为佛本生故事壁画,讲释迦牟尼前无数生的事迹,如“金牛太子转世金轮国”、“婆罗门化昭阳王”、“第八世为青衣童子”、“狸猫换太子”等,其中杂糅着如“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中国古代故事。</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壁画特色有三:第一,以连环画的形式布局,既连贯又独立,整体既绘出太子出家成佛故事,单幅又有榜题叙述故事;第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衣着服饰、风土人情、房屋建筑、故事内容基本中国化;第三,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佛教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殿身和前抱厦均绘有壁画,但绘制时期不同,殿身为明中叶前绘制,前抱厦两侧为明晚期绘制。壁画总面积有122平方米,绘制了508位人物,这些人物分成了122组,每组都有清晰的榜题,少则一到三人,多则十几人不等。</p><p class="ql-block"> 毗卢殿殿身四壁均绘有壁画,面积102.5平方米,绘有120组画,共506位人物形象。壁画有天堂、地狱、人间三种题材,包括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等佛、儒、道多种故事,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交错排列,上层设整身主像,高约1米,水平正对视线,中、上层逐渐小,多为半身。上层是天堂,画有罗汉、菩萨、道教的真武大帝;中间一层是人间,画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下面一层是地狱,绘有刀山火海,油锅火炉。每层又含若干组,构成有主有从,有的以主像为中心,衬以侍者或弟子,有的则以群神并立,相互呼应。层与层、组与组之间用祥云相隔,每组既独立成章,又连贯成整体画面。</p><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东、西壁均高2.8米,宽7.6米,壁画以道教内容为主。南壁高宽与东西壁相同,以儒家和世俗百家为主,北壁高2.8米,宽3.95米,以佛教内容为主。</p><p class="ql-block"> 东壁共绘30余组,以道教内容为主,人物主调朝向为南,绘有南极长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萨、鬼子母等。</p><p class="ql-block"> 西壁共绘30组,也以道教内容为主,绘有北极紫微大帝、巨半拿等众、五湖龙神等众、崇宁护国真君等。南壁因中部设门而分为东西两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壁画特色有三:第一,内容题材丰富。除绘有佛、道、儒三教的诸神祗外,还有部分反映绘制年代社会风俗画和往古人物。第二,绘画描法丰富,线条类型齐全。第三,画面人物大面积运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在石家庄市美术馆,参观张素玉摹画毗卢临摹壁画展。</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在河北师大博物馆,参观姚淑龙情怀毗卢寺临摹壁画展。</p> <p class="ql-block"> 碑 林</p> <p class="ql-block">  原天王殿因修石津灌区而拆毁,现天王殿即是山门。</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观众获得较好的体验感,毗卢寺博物院专门开通了小程序,通过语音导览,让参观群众一边参观一边听到讲解,声情并茂。</p> <p class="ql-block">  近期壁上丹青,毗卢寺扫描彩喷壁画在河北美术馆隆重展出。专业文字来自百度搜索,感谢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