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祭祖六:清明节祭祖

弘农文化园

<p class="ql-block">祭祖烧纸钱有什么作用?清明节扫墓时为什么要插柳?</p><p class="ql-block">溯源清明:在传承中缅怀与祈愿</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里至关重要的祭祀节日,悠悠传承两千余年,从周代萌芽,经岁月打磨,已然成为承载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饱含着无数华夏儿女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历书》曾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一节日不仅是对先辈的深情缅怀,更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弘扬孝道等传统价值观的生动彰显。</p><p class="ql-block"> 多元祭扫:跨越时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扫墓,无疑是清明节的核心仪式。考虑到不同家庭在经济、时间及地域等方面的实际差异,祭扫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多数家庭会选择阖家出动,或联合近亲族亲,一同前往墓地,举办庄重肃穆的祭祀活动。当众人抵达墓地,便会小心翼翼地将精心准备的酒食果品,恭敬地摆放在亲人墓前。随后,点燃腊烛、香,袅袅升起的烟火仿佛搭建起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在这烟火缭绕中,人们轻声呼唤着老祖宗的称呼,如同与亲人进行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将后人的思念与牵挂一一诉说。接着,为坟墓周围清理杂草,培上新土,象征着为逝者打造一个更好的安息之所。再折下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头,以增添生机。有的地方砍来新白竹插在坟头上用以掛上青纸俗称插柳。然后把纸钱焚烧,现在还增加了一些用纸做的衣服、帽子、鞋子等一并焚烧。祭祖烧纸钱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先人的尊重和思念。最后,众人整齐跪地,叩头行礼,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与无尽追思。仪式结束后,大家怀着平和的心境,吃掉部分供品,踏上归程。</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那些因各种客观原因无法亲临墓地的人,“烧包袱”成为他们寄托哀思的独特方式。所谓包袱,恰似从阳间寄往阴间的特殊邮包。人们会在包袱内郑重写下“己故X府君讳美亭老大人”或亡者名讳,作为逝者的象征牌位。祭扫时,将包袱焚烧,期望远在阴间的祖宗能够顺利接收,从而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p><p class="ql-block"> 插柳祈愿:福泽绵延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清明插柳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祈愿。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于对农事祖师神农氏的纪念。柳树生命力极其顽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入土即活,随着时间推移,年年插柳便能处处成荫。因此,插柳被赋予了家族繁荣、子子孙孙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另一种说法则与清明节“鬼节”的属性紧密相关。在古人的观念里,清明节期间,百鬼出没,四处讨索。而柳树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的神奇功效,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为抵御鬼祟的侵扰迫害,人们逐渐形成了插柳戴柳的习俗,以此寻求安宁与庇佑。</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交织着祭扫新坟时的悲戚与踏青游玩时的欢乐,在一悲一喜间,构成了这个节日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不仅让我们在庄重的仪式中铭记先辈的功绩与教诲,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更促使我们肩负起传承家族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