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弹片下的山河与信念<br> <br> ——记抗日老兵尹发秀的峥嵘岁月<br> <br> 龚晋华<br> <br>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25年,历史的时针即将沉稳有力地迈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熠熠生辉的时刻。这一年,全球的目光将跨越整整八十载的悠悠岁月,再度紧紧聚焦那段改写人类命运、刻骨铭心且不容忘却的峥嵘往昔。八十年来,岁月长河奔腾不息,却始终无法冲淡那段烽火连天的记忆。每一寸华夏大地,都像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镌刻着先辈们浴血奋战时坚毅刚强的身影;每一缕拂面的清风,都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讲述者,在人们耳畔低声呢喃着他们不屈抗争侵略者的英勇故事,将那些可歌可泣的往昔传向四面八方,深深印刻在人们心间。<br> 回首过往,一段段血与火交织的英雄传奇,透过历史斑驳陆离的缝隙,不断绽放出耀眼光芒。阳泉市矿区区委和区政府始终将记载先辈们的壮志豪情、留存他们无畏抗争的故事,视作重中之重。区委宣传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文联、作家协会迅速响应,召集了一群满怀赤诚与热忱的红色文化志愿者,由此拉开了一场与时间激烈赛跑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的大幕。志愿者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于乡村的田间地头,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的线索。他们或是在破旧的档案室中仔细翻阅泛黄的卷宗,或是与年迈的老人促膝长谈,倾听他们记忆深处的故事,只为竭尽全力将那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故事,清晰、完整且生动地呈现在世人眼前。<br> 尹发秀,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名字,他是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走来的一位抗日老兵。他出生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村子不大,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尹发秀便已扛起锄头,迈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走向自家那片并不肥沃的农田。土地虽贫瘠,却孕育出他勤劳坚韧的宝贵品质。小时候,每当夏日夜晚,月光如水般洒在大地上,他总会和小伙伴们围坐在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下,仰望着星空,静静聆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祖辈抵御外敌侵略的故事。老人们的声音随着微风飘散,时而激昂振奋,仿佛将他们这群孩子带回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时而低沉悲怆,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先辈们的无畏牺牲。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如同点点火种,在尹发秀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豪情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眼目睹日寇烧杀抢掠的种种暴行后,这颗种子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坚定不移的信念之树。<br> 1942年,华夏大地彻底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所到之处一片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河北邢台的尹贾乡也未能幸免于难,一夜之间,往日的宁静被激烈的枪炮声无情打破。尹发秀站在自家那略显破旧的院子里,望着远处冲天而起的火光,听着村民们凄惨的哭喊声,心中的愤怒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焰,几乎要将他整个人吞噬。此刻,他的家庭早已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父亲早早离世,母亲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年幼的弟弟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孱弱不堪。家庭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他那年轻稚嫩的肩膀上,可国难当头,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告别亲人,投身抗战一线。<br> 临行前,他双膝跪在母亲床前,紧紧握住母亲布满老茧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娘,您放心,等我把日本鬼子赶跑了,就马上回来好好陪着您和弟弟,咱们一起过太平日子。”<br> 母亲颤抖着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泪水无声滑落下来,说道:“儿啊,娘知道你一心报国,这是好事。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盼他一心抗敌,保家卫国。如今娘虽不能像岳母那般在你背上刺字,但这四个字,你一定要刻在心里。咱虽只是普通百姓家,可国家有难,咱就得挺身而出。你放心去,家里有娘撑着,你在外面一定要平安,盼你早日把鬼子赶出去。”<br> 尹发秀重重地点点头,心中满是坚定,暗暗发誓定不辜负母亲的期望。<br> 尹发秀加入了八路军129师385旅,在谢扶民领导下的政治部民政科工作,具体负责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支前拥军工作。这份工作危险重重,每一次外出执行任务,都像是在鬼门关前徘徊,稍有不慎,便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常常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干粮袋,趁着夜色的掩护,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在各个村庄之间悄无声息地穿梭。有一回,他前往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筹集粮草。刚和村干部在昏暗的农舍里商量妥当,就隐隐约约听到村口传来鬼子巡逻队杂乱而又令人胆寒的脚步声。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多想,迅速转身,猫着腰,朝着村子后面的玉米地狂奔而去。玉米叶子如同锋利的刀刃,划过他的脸颊和手臂,瞬间留下一道道血痕,鲜血顺着手臂缓缓流下,但他咬紧牙关,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他趴在地上,将身体紧紧贴在土地上,大气都不敢出,眼睛死死地盯着玉米地外的动静,耳朵努力捕捉着每一丝细微的声音。听着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的心跳急剧加速,仿佛要冲破胸膛;随后,脚步声又渐渐远去,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心中默默念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绝对不能被鬼子发现,战士们还等着这些粮草补给呢。”直到确定危险彻底过去,他才小心翼翼地从玉米地中钻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整理了一下衣衫,又继续投入到紧张而又危险的工作中。<br> 在部队里,尹发秀不仅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战友们贴心的知己和温暖的依靠。一次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硝烟弥漫,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他负责安置伤亡军人,穿梭在临时搭建的医疗帐篷里,悉心照料着每一位受伤的战友。他来到一位年轻战士的病床前,只见战士面色苍白,失去了一条腿的他眼神空洞,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仿佛未来的生活已经被黑暗彻底笼罩。尹发秀轻轻坐在床边,缓缓伸出手,紧紧握住战士那冰凉的手,用温暖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兄弟,咱们吃了这么多苦,受了这么多罪,不就是为了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吗?你看,咱们已经打了不少胜仗,鬼子的末日就要到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养伤,等战争结束了,咱们一起回家,一起去看看家乡的变化,一起过幸福安稳的日子。”在他的鼓励下,战士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睛里渐渐有了一丝光芒,那是对未来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在黑暗中摇曳生辉。<br> 然而,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每一场战斗都是生与死的激烈较量,每一次出征都是血与泪的残酷洗礼。1944年,在河北元氏的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尹发秀正全神贯注地全力协助部队作战。突然,一枚炮弹如同一头凶猛的恶魔,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在他身旁轰然炸开。“轰”的一声巨响,强大的气浪瞬间将他掀翻在地,那一刻他只感觉天旋地转,整个世界仿佛都在这一瞬间崩塌。弹片无情地嵌入他的左腰,剧烈的疼痛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刹那间就淹没了他的意识。那一刻,他眼前一黑,脑海中如走马灯般闪过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弟弟那纯真的笑脸,还有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们的身影。他不甘心就这样倒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家人的牵挂,对战友的不舍,可身体却不听使唤,重重地倒在血泊之中,殷红的鲜血迅速在他身下蔓延开来,与战场上的泥土混为一体。<br> 战友们发现他时,他已昏迷不醒,腰部的伤口血流如注,生命迹象十分微弱。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后,医生们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滚落,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而珍贵。在昏迷的日子里,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耳边始终回荡着枪炮声和战友们焦急的呼喊声。他知道,战争还在继续,他的使命还未完成,他必须活下去,继续战斗,为了国家,为了家人,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经过数月艰难而痛苦的治疗,他的身体逐渐有了好转的迹象,然而却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一瘸一拐,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部队领导心疼他,考虑到他家中老母无人照料,无奈之下,劝他回家调养。尽管心中满是对部队的不舍,对战斗的眷恋,尹发秀还是决定听从命令,回家照顾家人,成为一名秘密转业战士。<br> 回到家乡后,尹发秀的苦难并未就此终结。日寇得知他曾是八路军的身份后,对他展开了疯狂的追杀。他每天都提心吊胆,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一举一动,四处东躲西藏,如同一只惊弓之鸟。在一次慌乱的逃亡中,他不慎丢失了证明自己履历的重要证件,这让他日后的生活和待遇落实变得更加艰难。祸不单行,后来他还被鬼子抓到河北井陉县煤矿当劳工。矿井下暗无天日,弥漫着刺鼻的煤尘,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繁重的劳作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每天天还未亮,他就被监工用皮鞭凶狠地抽打着下井,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和煤尘混合在一起,湿透了他的衣衫,紧紧地贴在他疲惫不堪的身躯上。吃饭时,只能吃到难以下咽的黑面窝头和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咸菜,那些粗糙的食物在吞咽时如同砂石一般,摩擦着他的喉咙,每一口都仿佛是在啃食他的生命。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和胜利的渴望,在心底无数次发誓:“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亲眼看到鬼子被彻底赶出中国的那一天,为所有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雪恨。”<br> 在矿井里,他结识了几个同样被抓来的劳工,他们同病相怜,命运的丝线将他们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一起寻找着逃跑的机会。有一次,他们精心策划后,趁着夜色逃跑,当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小心翼翼地朝着矿井门口摸去。可刚跑到矿井门口,就被巡逻的鬼子发现了。顿时,警报声大作,鬼子们端着枪,大声呼喊着,朝着他们冲了过来。大家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尹发秀迅速躲在一堆煤渣后面,呼吸都变得急促而沉重,每一次心跳都像是战鼓在轰鸣。鬼子的手电筒光在黑暗中晃来晃去,如同恶魔的眼睛,他感觉每一秒都被恐惧紧紧攥住。幸运的是,也许是上天眷顾,鬼子没有发现他,他又一次逃过了一劫,但心中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一定要逃离这个人间地狱。<br> 两年后的一个夜晚,机会终于悄然降临。监工喝醉后,呼呼大睡,整个矿井一片寂静。尹发秀和几个劳工小心翼翼地撬开矿井大门,心脏怦怦直跳,生怕发出一丝声响。他们深吸一口气,然后向着自由的方向拼命狂奔,脚步急促而慌乱。他们在茂密的山林里穿梭,树枝划破了他们的皮肤,留下一道道血痕,但他们顾不上疼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里,奔向自由。饿了,就采摘野果充饥,酸涩的野果在口中咀嚼,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解渴,清凉的泉水顺着喉咙流下,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田。逃亡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雨水打在他们的脸上,模糊了视线,大家又冷又饿,疲惫不堪,但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他们互相搀扶,互相鼓励,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心中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成功摆脱了鬼子的魔掌,重获自由。那一刻,他们相拥而泣,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那是喜悦的泪水,是对自由的欢呼,是对苦难过去的感慨。<br> </h3> <h3> 尹发秀回到家乡后,全心全意地照料母亲,直至母亲安详地离世。他努力调养弟弟的身体,用自己并不宽厚却无比坚强的肩膀,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他每天早起晚睡,耕种着家里的薄田,为弟弟寻医问药,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与此同时,他心中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与向往,四处寻找党组织。他不辞辛劳,走了无数的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问了无数的人,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和冷漠,但他从未放弃。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重新接上关系,回到党的温暖怀抱。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将部队里学到的知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毫无保留地融入到家乡的发展之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br> 此后,尹发秀靠着微薄的工资艰难生活。他本应享受的离休政治待遇、工资、伤残抚恤金及九十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因证件丢失而未能落实。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在他心中,为国家和民族付出,本就不应求取任何回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他一生坚守的人生信条。然而,有一件事成了他心中长达十年的执念——没有获得“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那枚奖章,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枚普通的奖章,它象征着他和战友们曾经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荣耀,是他无法言说的精神寄托。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常常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望着墙上的老照片。那些照片,承载着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每一张都仿佛是一部生动的电影,记录着他们的青春、热血与牺牲。他的思绪也随之飘远,那些画面如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放映,战友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仿佛从未离去。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一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他想起那位为了掩护他而牺牲的战友,心中满是怀念与悲痛,他知道,那枚奖章,也是对所有牺牲战友的一种纪念,他渴望戴上它,仿佛这样就能离战友们更近一些,仿佛能再次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再次并肩作战。今年,经过各级部门的严格审查与落实,这位抗日老兵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这位在反日寇大扫荡中,腰部被鬼子弹片横贯创伤后仍不下火线的老兵,抚摸着挂在自己胸前金光灿灿的勋章,满含激动的泪水,露出了灿烂幸福的笑容。<br> <br> 2025年4月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