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3年发生在陕西宝鸡眉县的一件真实故事,眉县很多上了四五十岁的人们都知道这件事,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就不知道了。今天重温这段故事,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当年眉县还有这么一件轰动全国的历史事件。<br> 2003年1月19日,眉县眉站公社(现在划归常兴镇)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王勤宁、王明锁、王拉乾、张勤辉等五位村民在村北一砖场边的土崖挖土。王宁贤和王拉田、王明锁3人站在近十米高的土崖上用镢头挖,王勤宁和张勤辉两人则站在崖下装土。王拉田一镢头下去,一大块黄土滚了下来,继而出现在3人面前的竟是一个土洞,3人惊讶不已。王拉田赶忙放下镢头,趴下来往土洞里张望,发现里面好像有啥东西,但看不清楚。王宁贤让王拉田和王明锁让开,再次向里望。这一望吓了他一大跳:借着微光,他发现洞内是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土窖,土窖内藏着大量的青铜器,还闪着幽幽的青光。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一直没有被人惊扰过一样。他们知道这是挖到文物了。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已基本富裕起来,电话已经很普及。王宁贤家已经安装了电话。他赶忙回到家,通过114查号台查到了宝鸡市文物局电话。市文物局值班室接到电话后,一边叮咛他们立即返回,保护好现场;一边通知眉县文化局局长赵兴海,立即组织人员尽快赶到现场。<br> 当晚,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和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及眉县有关方面全部赶到了现场。在现场负责人的指挥下,村民们搬来梯子,将文物全部传运下来,运抵眉县文化馆保存。 <p class="ql-block"> 经宝鸡市文物局、眉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对窖藏进行清理。经勘探,被挖开的土窖直径约1.8米、宽约1.4米、高约1米,不是墓穴,是专门用来储藏物品的土窖。从文物的各种现状判断,此批文物铸造完后还没使用,可能就发生了战争或其他变故,主人便将其埋藏起来,等事态过去后再回来取出,后来不知是主人忘记了还是亡故了或者是其他原因再也没有回来,这批文物便一直埋藏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经清理,共发现青铜器27件,有铜鼎12件、铜鬲9件、铜壶2件,盘、匜、盉、盂各1件,且件件器物都有铭文。</p><p class="ql-block"> 1月20日,陕西省文物局3位在家的局长、副局长带领省考古所专家赶到眉县,对这批青铜器进行初步论证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由于此事事关重大,省文物局立即将这一消息上报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并将文物全部带回西安。</p> 经省文物局鉴定,这批青铜器铸造于西周晚期,是一个逨氏家族铸造的,距今约2700多年,不少可谓“国宝级”。它们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食器齐备,形体硕大,造型精美,件件有铭文,其中一件逨盘,这件三足附耳盘上的铭文竟长达372字,记述了周文王至周厉王11代周王的业绩和对逨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册封,这与司马迁《史记》所表述的完全一致,这些充分印证了《史记》对周王朝诸王名号的记载十分正确。 <p class="ql-block"> 专家表示,眉县杨家村青铜窖藏的发现,是继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大批西周青铜器之后,陕西省乃至全国西周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铭文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宝鸡眉县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等5位农民一镢头挖出了27件青铜器,创下了中国考古史上多个第一。这批青铜器誉为“旷世国宝”。5位农民也因护宝有功,成为2003年度耀眼的新闻人物,并先后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文物部门也对他们进行了奖励。之后,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还专门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一次“陕西农民进京献宝”活动,轰动全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老伍 2025年4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