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傅念七郎公裔支迁徙溯源</b></p><p class="ql-block"> 傅姓起源于殷商时期,傅说因辅佐商高宗武丁成就 “武丁中兴”,被赐姓傅,成为傅姓始祖。此后,傅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多个郡望,其中北地和清河郡望影响深远。南宋末年,社会动荡,傅以南公为避战乱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其子正先公定居连城傅家墙,正先公七子念七郎公又辗转迁至闽西上杭蛟洋,成为蛟洋傅氏开基始祖。</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期,浙江地区因 “三藩之乱” 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恢复经济,浙西南官府前往人口密集的汀州府八县招徕移民。康熙、雍正年间,傅念七郎公后裔为谋生计,纷纷响应号召,踏上迁徙之路。他们扶老携幼,穿越山林河流,克服诸多艰难险阻,最终在浙江衢州、丽水、温州、台州、金华、杭州等地定居下来。此次迁徙不仅改变了傅氏家族的分布格局,也为浙江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二、 太一郎裔支的发展轨迹</b></p><p class="ql-block"> 遂昌县花峦傅氏是太一郎裔支的重要分支,是目前发现唯一的在浙太一郎公后裔支系。祖居闽上杭蛟洋村,属傅念七郎后裔太一郎房系。后分居江西临川 106 都之殿东铺,在清康熙年间,先祖天祥、天胜二公转徙浙江遂昌花峦定居。自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历经十三世,已繁衍 300 余年。如今,花峦傅氏家族人丁兴旺,现有 84 户 326 人。在过去的岁月里,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当地事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先后有族人在县委宣传部、县人大等众多部门工作或担任领导职务,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在教育方面,后辈中人才辈出,多人考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为家族赢得了荣誉 。</p><p class="ql-block"><b>三、太二郎裔支的发展轨迹</b></p><p class="ql-block">(一)文斌公房系的播迁与繁衍</p><p class="ql-block"> 太二郎裔支中文斌公房系在浙江分布广泛。在温州文成,西坑派岩和蟹坑傅氏于清康熙初年由十五世鸣飞公、腾辉公分别迁居至此,他们是念七郎公延及大屋祠七世文斌公房下后裔,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七世。派岩始迁祖鸣飞公长孙承禄公生五子,除宗礼公裔远迁外,其余四房后裔昌盛,部分后裔还迁往了上斜、石垟林场、县城等地。</p><p class="ql-block"> 在丽水松阳,洋坑源和岙里傅氏于康熙 23 年由第十五世裔孙淑周公、中恺公兄弟二人移居。洋坑源淑周公一脉约 150 余人,岙里中恺公一脉约 330 人,他们在此已传十三代三百四十余年。梅峰傅氏由蛟洋傅氏第十六世祖傅建邦公于清康熙 23 年迁居大东坝镇洋坑埠头村岙里自然村,后由岙里傅氏第八世孙傅兆琏于民国年间迁移梅峰村定居,已传 5 代人。对村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五世祖傅中恺公于康熙 23 年迁居岙里,后由岙里傅氏第九世孙傅兆清公于民国 34 年迁移对村定居,已传四代 34 人。排居口傅氏的始祖们在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从闽西上杭蛟洋村迁徙至此,目前已在此繁衍发展。塘鱼岗傅氏由福建上杭蛟洋村傅念七郎公第十六世孙傅伊根于 1726 年移居,其部分后裔又迁往斗潭村、龙游马夫源里屋基等地。兴村傅氏由傅念七郎公第十六世孙傅丽宾携二子于清乾隆年间迁入,现已繁衍 13 代人,约 300 人。召楼傅氏由原坳头、余叶和召楼等 3 个黄南水库移民村合并而成,其世系可追溯到念七郎公。南坑源傅氏始祖由傅念七郎公第十六世孙傅应赪公于清代中期迁移至龙泉市大苏坑村,清末民初其第四世孙傅天泰公迁入松阳县象溪镇南坑源村林家自然村,现有人口约 40 人。</p><p class="ql-block">(二)文清公房系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文清公房系同样在浙江多地留下发展印记。在丽水青田,小平坑傅氏始祖永辉公于乾隆九年携胞弟永富从福建上杭县蛟洋村甲子坳村迁至青田县山口镇小平坑开基。永辉公育有六子一女,历经 280 年,已繁育十代,总人口 1600 余人。其胞弟永富公后迁移至青田县十二都外保银坑底,后裔现全部搬住在祯埠镇陈篆村。在遂昌塘岭头村,傅氏有两支,分别是湛公系和佛生公系。他们于康熙三十三年由念七郎公第十四代孙湛公携子彦犹兄弟四人移居此地,康熙四十年湛公又结伴念七郎公第十五代孙佛生公及俩子正先、正友一起到塘岭头开基,在此已传至二十七代,繁衍十三代,现有人丁 2000 多。在金华婺城区,吴庄傅氏是念七郎公裔支;兰溪市的官路边傅氏、下吴桥头傅氏、黄山圩傅氏、鲍村傅氏,衢州龙游县的罗家(半坑)傅氏、马戊傅氏等,均为文清公房系后裔,他们在各自的居住地不断繁衍发展,传承家族血脉。</p><p class="ql-block">(三)文昌公房系的分布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文昌公房系在浙江也有众多分支。在台州黄岩,萌翠垟傅氏是闽西上杭蛟洋念七郎公延及太二郎公以下七世文昌公房下,始迁祖昌寿公于康熙年间迁入,已繁衍 11 代 200 人。在丽水莲都区,傅氏支系大多是文昌房下,康熙年间迁入后已繁衍 11 代 3000 多人,同宗祠同宗谱的有桃坑、洋山等二十一个村。其中,雨伞岗傅氏始迁于福建上杭蛟洋念七郎公,第十五世孙自西、昌朝,十六世德忠、大中叔侄四人约于 1750 年前后移居浙江丽水雨伞岗,目前传二十八代,约 300 人。里佳源傅氏、箬后傅氏、齐村傅氏、吴里傅氏、何宅傅氏、青岗傅氏、莲房傅氏、下龚和潘大坵傅氏、老虎坑傅氏等,都有着各自清晰的世系传承,在当地安居乐业,传承家族文化。在缙云县,建山傅氏由福建上杭蛟洋念七郎公第十三世傅九奇公约于 1640 年前后移居此处,现传至第二十六世,人口四百余人;上廷坑傅氏、小南傅氏等也都是文昌公房系的重要分支,他们在当地不断发展,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四)文安公房系的传承与扩散</p><p class="ql-block"> 文安公房系的后裔在浙江也有不少分布。在温州乐清,大界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五代孙傅润信携五子于解放初期迁至乐清县西联乡大界村,该支现分散在永嘉花坦、乐清石帆等地,目前已传至第二十五代。屿门傅氏始祖念七郎公第十六世裔孙良杰公与弟良儒公于康熙丙子年从福建上杭县蛟洋迁徙定居于此,至今有 323 年,总人口 1200 人,已繁衍 11 代。在丽水莲都区,里朱傅氏传承有序;青田县的黄寮坑傅氏由念七郎公延及太二郎公以下十八世裔孙万林公迁至此,已历两百多年,散居各地有 260 多人。在杭州建德,西华傅氏是第二十代传人傅冬钱、傅寅旺等在光绪六年从宣平西联乡迁徙里洪坑,1978 年因修水库迁至现在的西华村。在衢州开化县,茅岗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六代孙傅清士、傅清五在康熙十三年移居此处,现有人口 800 余人,是当地的大行政村。</p><p class="ql-block"><b>四、太三郎裔支的发展状况</b></p><p class="ql-block">(一)石寿公房系的扎根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太三郎裔支中石寿公房系主要分布在台州黄岩下郑村。下郑傅氏是闽西上杭蛟洋始念七郎公延及太三郎公以下七文明公房下,始迁祖良坤公于康熙年间迁入,已繁衍 11 代 200 人。他们传承着独特的字辈、庙行和讳行,其蛟洋世系清晰可辨,在当地扎根繁衍,延续家族烟火。</p><p class="ql-block">(二)祖春公房系的发展与分支</p><p class="ql-block"> 祖春公房系在丽水缙云县和金华婺城区等地有重要分支。在缙云县桃坑村,由念七郎公第十六代孙傅摇移居此处,其后裔约 530 人,居住在桃坑、石笕、黄坑、舒洪、莲都区皂坑岭脚等地,今已传至第二十八代,与丽水市莲都区雨伞岗同谱。在金华婺城区,枫坞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五代孙傅攘九、傅公两堂兄弟于康熙年间移居此处,今已传至二十五代,约 100 人。武义县的古竹傅氏由念七郎公第二十一代孙傅崧灵、傅崧祝两兄弟道光年间移至杭州富阳义桥,后再移至金华武义古竹村,今已传至二十八代。这些分支在当地不断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家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五、太四郎裔支的繁衍路径</b></p><p class="ql-block">(一)权(權)公房系的拓展与分布</p><p class="ql-block"> 太四郎裔支中权(權)公房系分布较为广泛。在台州仙居,雅楼傅氏是闽西上杭蛟洋念七郎公延及太四郎公以下七世肇宗公房下迁,始迁祖傅斯贤于 1710 年迁入,已繁衍 12 代 490 人。其字辈和排行体现了家族的文化传承,后裔还外迁到本乡果于村、立胡坑村,本县溪港乡仁庄村,温州市永嘉县界坑乡界坑村、黄皮乡桃山村,金华合山头,金华市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杭州市临安区河桥镇河桥村,浙江省青田县万山乡乌泥塘村等地。在杭州桐庐,直坑里傅氏和官山脚傅氏是念七郎公延及太四郎公以下七世景缘公房下,清乾隆年间,茂槐公、鼎万公分别迁徙至相应地点,后德财公携幼子义让从武义直源里迁徙至桐庐锺山大市庄直坑里毛竹坪,瓜绵繁衍近两百年。在丽水松阳,黄岭头傅氏由宗支福建蛟洋念七郎公之第十六世傅贤忠公在清朝康熙年间携子先迁浙江丽水徐岸,后向裕溪乡黄岭头处拓展。在温州乐清,谢公岭脚傅氏始祖念七郎公第十六世裔孙大暽公四兄弟和堂兄弟于康熙三十年由福建省上杭县蛟洋迁徙而来,大暽公之子舜标公定居谢公岭脚,已繁衍 13 代,总人口达 1700 人,支派众多。在金华永康,福建寮傅氏于康熙三十八年由念七郎公第十七世孙傅乾亘移居此处,目前传至二十七代,部分后裔又迁至大陈、荆州等地。在金华婺城区,石道畈傅氏乾隆甲辰年由先祖念七郎公第十八代孙傅荫佑、傅永佑两兄弟由蛟洋迁于汤溪南门外石宫,后经多次迁移至当今住处,目前已传至二十六代。在金华武义县,万安岭脚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九代孙傅自修于清嘉庆年间移居此处,今已传至二十七代;青峰岭傅氏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二)琦公房系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琦公房系在温州青田、丽水遂昌、金华婺城区、兰溪市、武义县等地均有分布。在温州青田,朱殿底傅氏宗支由福建蛟洋念七郎公的第十五世裔孙仁普的长子元通于 300 余年前从傅凹头迁出,辗转至浙江汤溪再转青田十八都朱殿底,从事农耕并开创基业。后裔已繁衍为二十七世代,族群有 800 余人,主要分布在青田、莲都以及国外。在丽水遂昌,门阵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八代孙傅官禄先迁至浙处遂邑将军坑创业。在金华婺城区,黄家田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八代孙傅德章于清乾隆年间移居此处,今已传至二十八代,约 200 人。在兰溪市,尖山傅氏由念七郎公第十八代孙傅自常移居此处,约 50 人。在武义县,大坑傅氏由念七郎第十八代孙傅其行于清乾隆年间移居此处,今已传至二十八代,约 30 人。这些分支各自传承家族文化,在不同地方开枝散叶。</p> 六、傅念七郎公浙籍裔支的文化传承<br>(一)家族精神的代代相传<br> 傅念七郎公浙籍裔支传承着独特的家族精神。孝道在家族中占据核心地位,如黄岩萌菜垟傅氏家规规定 “父母者天地也,人子欺逆父母,即是欺逆天地,罪莫大焉”,仙居安岭雅楼傅氏家训强调 “凡为人子,孝顺当先,父生母育,恩大如天”。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对父母关怀备至,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慰藉都尽心尽力。<br> 团结互助精神也贯穿于家族生活。台州黄岩宁溪西部山区的傅氏与原住民携手合作,共同开垦荒地、建造房屋,面对山匪强盗和政府苛捐暴政时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在家族内部,成员间相互扶持,遇到困难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br> 崇文尚武也是家族的重要传统。傅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设立私塾教导子弟,鼓励子孙勤奋学习,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黄岩萌菜垟傅氏家规要求子孙 “进学务农需知勤则有功,毋游惰,毋酗酒,毋交匪类,毋作禽荒,毋作色荒”。同时,由于生活在山区,为保障自身及家族安全,族人们崇尚武术,通过练武强身健体,培养坚韧意志。<br>(二)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br> 傅念七郎公浙籍裔支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信仰方面,黄岩宁溪的傅氏族人信奉陈十四娘娘,将其视为保护神。在重要节日和特殊日子,族人会前往供奉陈十四娘娘的庙宇祭祀,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祭祀仪式庄重热闹。<br>在建筑风格上,部分地区保留了栈栏式连廊客家建筑样式,如丽水雨伞岗傅氏宗祠采用砖木结构,建成四合院样式,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黄岩萌翠垟傅氏宗祠是合院式木构建筑,木雕工艺精湛,四周古松遮荫、绿竹点缀,营造出清幽肃穆的氛围。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br> 饮食文化方面,傅氏家族传承了客家特色美食,如麻糍、青团、糯米圆等。麻糍用糯米蒸熟捶打而成,口感软糯;青团由糯米粉和艾草汁制作,颜色翠绿、味道清香;糯米圆内包馅料,有甜口和咸口之分。这些美食在传统节日或家庭聚会中必不可少,成为家族团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r>(三)谱牒与祠堂文化的传承<br> 谱牒是傅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详细记录了家族的起源、迁徙、世系繁衍等信息。傅氏谱牒中对念七郎公及其后裔的记载,为后人寻根溯源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谱牒中收录的家规家训、祭祀礼仪等内容,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传承了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br> 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浙江各地的傅氏祠堂,如黄岩萌翠垟傅氏宗祠、仙居雅楼傅氏宗祠等,建筑风格独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祠堂内的匾额、楹联、碑记等,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传统。在祠堂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庄重肃穆,族人们通过祭祀缅怀先辈功绩,感恩祖先,增强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祠堂还是家族商议大事、教育子孙的地方,在家族中发挥着凝聚和教育的重要作用。<br> 傅念七郎公浙籍裔支的世系在浙江大地不断繁衍发展,他们在迁徙过程中,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还将家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家族精神、民俗文化、谱牒与祠堂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使得傅氏家族在浙江地区根深叶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这些家族文化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傅氏后人铭记家族历史,弘扬家族文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