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战俘收容关押的地方。地址在黔东南州镇远县,远古镇和平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村旧址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年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村旧址,全称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阳镇和平街150号,占地面积约6422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邹任之他担任第二战俘收容所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邹任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一场正义之战,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最后的胜利而不懈奋斗。中国留学生与国内各界民众一样,积极投身于爱国抗日的战斗中。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还是国统区,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从政界、军界到教育界、科技界,到处都可见他们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邹任之正是这些归国青年中的一员,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报考了军政部日俘管理司,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用。1938年7月,他担任第二战俘收容所所长,开始致力于战俘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村关押日本战俘的牢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5月7日至1942年4月28日,邹任之接受戴笠(1897年一1946年,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将领。)的委派,以军委会特种工作队少将队长的名义,在上海静安寺路大华商场里租用店铺,伪装成投机商人,收集日军情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戴笠</span></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战场被俘的日本战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战俘通过莫斯科红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非战场上的意大利战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日本俘虏的中国战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3月,第二俘虏收容所130名俘虏从湖南常德转移到镇远,仍以“和平村”冠名。1940年7月桂林分所转来俘虏89名;经过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和宜昌会战后,伴虏人数突增到466铭。后舍大礼堂作为大部分伴虏居所最初的单人床更换为上下铺虽然拥挤简陋,但足以保证俘虏从这里获得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俘工作1938年2月17日,邹任之报考了军政部日俘管理司,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用。1938年7月至1940年,邹任之先后担任湖南常德“和平村”、贵州镇远“和平村”、重庆“博爱村”战俘收容所所长。1941年5月前往上海负责情报工作。1943年,他又担任了第二战俘收容所分所重庆“正义村”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监禁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关押俘虏中的顽固分子、对干那些泯顽不化的日俘,则送往乌云山上的监狱关押。</span></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礼堂,是日军战俘拘押和生活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容所内的日军俘虏大多关押在此大礼堂内(顽固不化的俘虏关押在后面的防空洞内和五云山上,思想进步的居住在前院办公楼上)包括日籍俘虏、朝鲜籍俘虏中国台湾籍俘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平村旧址是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正门临街,主体建筑两栋二层青砖小楼,由前院和后院组成,设有办公楼、礼堂、岗楼、卫兵室、禁闭室、厨房、水井亭等建筑。和平村在抗战期间,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战俘在羁押期间的业余活动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在这里,对日本战俘实行了人道主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管辖,由郭沫若、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负责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通过其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村旧址文物遗存有反战同盟盟员20世纪80年代回访时赠送的日文书籍、字画、影像资料及木雕观音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