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长篇小说,被众多名人们称赞为“最伟大的史诗”、“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俄国革命的镜子”,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说融入了战争史实,虽然讲述的是十九世纪前期的俄罗斯,实际上反应的是整个不安定的欧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用战争和和平两条主线,把四大家族及周边的各类人物穿插起来,展示了1805年到1820年动荡的俄罗斯社会,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和平生活的快乐与美好。同时告诉读者,无论是经历战争还是享受和平,人们都需要经历必要的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运用丰富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善良、丑恶、忧伤、纯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的追求和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描写和平生活时,多以贵族的家庭舞会和社交活动为背景,展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我觉得这与作者和其夫人的贵族身份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夫·托尔斯泰是伯爵,他熟悉贵族生活,了解家仆和农奴们对贵族的态度,所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得心应手。只是从底层贫民中发出的声音太少了,而且很不具体。似乎他们除战争之外,很满足现状,对于保家卫国的态度,表现得也很不充分。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达官贵族们掌握着整个俄罗斯社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描写的四大贵族家族分别是:保守正直的鲍尔康斯基公爵家族、率真热情的罗斯托夫伯爵家族、家财万贯的别祖霍夫伯爵家族、阴险狡诈的库拉金公爵家族,他们在战争与和平中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5年,正值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时期,整个欧洲都处于动荡之中。拿破仑征服了欧洲,还要继续征服东方的俄罗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大家知道即将爆发战争的时候,鲍尔康斯基公爵的儿子安德烈和罗斯托夫伯爵的大儿子尼古拉,虽然怀有不同的小私心,但都不约而同为了祖国身赴前线。别祖霍夫的私生子皮埃尔还在生活的迷茫中探索,而库拉金家的华西里公爵,仍在想方设法徇私、捞钱,纵容自己的子女阿纳托里和海伦花天酒地、纵欲浪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时期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安德烈作为库图佐夫的副官,手擎战旗勇敢冲锋,身为骠骑兵的尼古拉也是满怀激情,在另一战场英勇作战。然而,俄军战败,安德烈第一次负伤,尼古拉左臂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德烈伤愈回家之际,妻子难产而死,给他留下了可爱的儿子。安德烈第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意志消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古拉也休假回家,继续他纨绔子弟的生活。这时期,迷茫的皮埃尔加入了共济会,寻找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7年,俄奥联军与法军再次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拿破仑与沙皇签署和平协定,换来了暂时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9年,安德烈机缘巧合结识了尼古拉的妹妹娜塔莎,便一见倾心,后求婚成功。但老鲍尔康斯基公爵不同意,结果,双方协商婚期延后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不久后,娜塔莎在恶少阿纳托里的勾引下,放弃了与安德烈的婚约,安德烈再次受到沉重打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12年,拿破仑撕毁和平协议,大举进发莫斯科。由于多种原因,前期俄军仍然损失惨重,安德烈主动请求下到团队作战,不幸身负重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多伤兵从前线下来,其中就有奄奄一息的安德烈。娜塔莎发现了安德烈,并送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他原谅了娜塔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家都撤离莫斯科的时候,皮埃尔没有离开,他想刺杀拿破仑,但没下手。他成了法军的俘虏,后被游击队救出。而拿破仑终究没有等到俄罗斯向他来投降,不得不撤出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长的撤退路线再加上冬季的冰雪,法军彻底瓦解,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肆意抢劫,落荒而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场大战中,尼古拉立功受奖,晋升为团长,之后,与安德烈的妹妹玛利亚相爱并结婚,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他选择退役,努力经营庄园,本就倾心娜塔莎的皮埃尔也与娜塔莎结了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纨绔子弟阿纳托里在法军入侵莫斯科的时候意外负伤,被截了双腿,海伦为堕胎吃药而死,下场可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20年,皮埃尔和尼古拉都有了三个自己的孩子,两家人的生活充满欢乐。尼古拉已经成熟,他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整顿庄园,还清了自己家欠下的巨额债务。这时的皮埃尔,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成为了主张废除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场面恢弘的战争巨著中,有500多个人物,包括100多个历史人物。但作者塑造的以下几个主要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回味绵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德烈,库图佐夫元帅的副官,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守旧派老公爵之子。他身材适中,英俊潇洒,性格高傲,正义感十足。他厌恶上流社会的奢靡污秽、趋炎附势、醉生梦死,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始,他也曾贪图虚名,用前线立功作为晋升的阶梯。第一次负伤及妻子去世之后他陷入了迷茫,但爱情的力量让他再次振奋,他想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百炼成钢。在保家卫国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他自愿下到团队,再次负伤,最终陨落在灿烂的星河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埃尔,全俄最富有的伯爵的私生子,整部作品就是皮埃尔的成长史。他和安德烈从性格爱好到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但他们是无话不说的挚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国外完成学业回国,整天花天酒地,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但他心地善良,淳朴憨厚。他也不想这样过活,但不知怎样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加入了共济会,在自己的庄园进行农奴改革,但事与愿违。他观摩了莫斯科保卫战,残酷惨烈的场景冲击了他的灵魂,他想刺杀原本崇拜的拿破仑,但终没下手。在莫斯科的大火中,他奋勇救出了一个女孩,在阻止法军暴行的时候被法军俘虏。在被俄国游击队救出的当时,他目睹了未来的小舅子被法军乱枪打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回平静的莫斯科之后,他和好友安德烈曾经的未婚妻娜塔莎结了婚,生活幸福,逐渐找到了生活目标。他激烈反对沙皇政府的腐败,成为了十二月党人,也成为了安德烈儿子的崇拜对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玛丽亚,安德烈的妹妹,虔诚的东正教徒。她不漂亮,但温柔善良,宅心仁厚,为了家人高兴,她可以无限隐忍,压抑自己的任何欲望。脾气古怪、不会表达疼爱的老公爵,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出嫁离开自己,不愿意女儿参加社交活动,不喜欢有人向女儿求婚。而玛丽亚则逆来顺受,绝对服从父亲,避免父亲生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相信上帝,认同人们的苦难都是应该承受的,因为那是上帝赐予的。在莫斯科被攻占前夕,老公爵已经去世,哥哥在前线,她得知领地里的农民生活困难,她愿意献出家里的所有粮食给予救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争平息之后,玛丽亚凭借自己的善良和娴静得到了尼古拉的爱,收养了哥哥的孩子,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古拉,是一个落魄伯爵的大儿子,是尚武民族的典型代表。经过一系列遭遇,使他从败家的纨绔子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有担当的庄园主,而且娶了温柔善良的玛丽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时的尼古拉简单热情,没有心计,结交了不良朋友,经常酗酒赌博,不务正业,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责任心的浪荡公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盲目崇拜亚历山大一世皇帝,崇拜拿破仑。经过战火的洗礼,他从一个懵懂的新兵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军官,立功受奖,他知道了珍惜生命,爱护亲情。他开始改掉恶习,用心事业,最后担起了家庭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娜塔莎,尼古拉的妹妹,单纯善良、热情开朗。但是,年轻时候的她我不太喜欢,太张扬、太轻浮了,用她父母形容她的火药和哥萨克来描述她,确实很贴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性格很像淳朴、热情、真挚、好客的父亲老罗斯托夫伯爵,所以,他们家总是洋溢着欢快、温馨、活跃的气氛,但是家庭财产已经捉襟见肘、负债累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她的生活无忧无虑,但几段情感和战争的残酷给她带来巨大打击,使她慢慢成熟,他让伤员住到家里,用自家的马车运送伤员,她得到了安德烈的宽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和安德烈的好朋友皮埃尔结婚后,我开始喜欢她了。她不再刻意端着、故意表现,开始真实、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上面主要正面人物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反面人物,如专营、阴险的华西里公爵,花天酒地的恶少阿纳托里,虚伪恶毒的荡妇海伦,赌棍加酒徒的流氓多洛霍夫,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再加上真实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库图佐夫、巴格拉基翁、缪拉等,构成了十九世纪前期的俄国社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通过书中人物、特别是安德烈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腐朽的唾弃、对弱者的同情。即便是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时候,也能看到蓝蓝的天空、翠绿的山林。在和平环境中,为我们描画了在野物众多的丛林中围猎,在空气清新的旷野里漫步,喜欢一切安宁美好的生活。作者通过安德烈也表达了厌恶舞会、沙龙的贵族生活,但有些时候又迫不得已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对于战争场景,作者也给我们展示了前线的无序,彻底颠覆了我对战场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战在即,士兵们还不知道怎么打,在敌方的眼皮底下,下层官兵还在不停地喝酒、嬉戏,整个战役看不到完整计划,上传不易下达,前方指挥无序,大部分时候都仰仗一线官兵的随机应变,每一场战役都存在很大变数。这些从尼古拉的第一次冲锋、安德烈的举旗迎敌、维也纳桥的丢失、图申的炮击、随军的商贩等等都有所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这与古代通讯困难有关,可能古代战争都是这么打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5年末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因俄皇、奥皇、法皇都身临前线,也称为三皇会战,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打破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拿破仑成为欧洲霸主。这场战役俄奥联军失败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指挥失误,俄军指挥权不在库图佐夫手里,实际上是亚历山大一世在指挥。皇帝上前线鼓舞士气是好事,但干扰指挥作战就是不知轻重了,更别说还要勾心斗角,如何保证统一指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1812年的莫斯科保卫战,那是一个侥幸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破仑称霸欧洲,欲继续东征,速战速决拿下俄罗斯。6月,拿破仑组织50万联军远征俄罗斯,俄方包括总指挥库图佐夫元帅并未想要诱敌深入,而是和俄国民众同仇敌忾,顽强抵抗,却遭到一系列失败,但这并未削弱俄国民众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法军终于占领莫斯科,但得到的几乎是一座废城,大火笼罩在莫斯科上空。拿破仑意识到必须尽快结束战争,但不屈的俄罗斯始终没来向拿破仑投降,而且组织了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10月19日,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回家的路太漫长,几十万大军不仅遭受饥饿与严寒的折磨,还不时受到游击队的骚扰,最终溃不成军,彻底瓦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罗斯本想聚集兵力、保卫首都,却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而无法阻挡法军不断深入,结果被动形成了诱敌深入的局面。拿破仑的这次失误,为他的最终失败埋下了恶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这部巨著,我看了奥黛丽赫本主演的1956年上映的《战争与和平》。从电影本身来看,无论是表演还是拍摄与现在的电影水平差距很大。就故事情节而言,感觉很零碎,虽然很忠实原著,但由于原著内容太庞大,人物太多,208分钟电影很难完整表达。整体上叙事凌乱,情节交代不清,如果没看过原著,应该很难完全理解影片的故事,更无法理解托尔斯泰先生想要告诉读者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分别死亡了1600万人和7000万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人无家可归,家破人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人喜欢战争,人们都愿意在鸟语花香中漫步徜徉,仰望晴朗高远的万里长空。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人深受战争的苦难,仍有人在破坏别人的家园。是人类进化失败了吗?是什么水土培养了这些狂徒们的霸道理念?为什么和平相处不能成为人类共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不可思议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