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随想】 城市的异样风景《四》

我叫掌柜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全国公映后,一时间多数人弄不明白,何以为 “军”?何为“棒棒”?</p><p class="ql-block"> “军”,大概就是指一个群体,有一定数量,不难理解;何以为“棒棒”,可颇有讲究了。这与川渝土话韵味有关。川渝人说话简洁、直率、形象,易学易懂,如小孩儿吖吖学语,“边边”、“角角”、“嘎嘎”、“丁丁”,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棒棒”二字重叠音,本意是指二寸粗一米长左右的竹杠或木杠,用于挑抬重物结实耐用,是种工具。后来顺口一喊,演变为 指某个人或 某群人的专用借代称谓。 </p> <p class="ql-block">重庆为山城,坡多路陡。搬运重物,尤其是搬家,常常亲历亲为或请亲朋帮忙,这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后来 城市发展有了高楼,九层楼以下大抵只有步梯,依靠传统的办法,显然力不从心了。</p> <p class="ql-block">社会与经济发展了,很多家务性、专业性的事务交与社会了。</p><p class="ql-block">重庆的“棒棒”何时出现,至少我不知道。朝天门批发巿场,百货进出量惊人,到达的、发运的,皆需要人手。</p><p class="ql-block">脑筋灵光的人从中找到生计,虽说是散兵游勇,一根木杠头、两根绳子,市场内走摊串户,业务总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这种自发的散户,实质上是靠力气赚钱,自寻活儿,自议定价,技术上懂得捆绑,平衡重量,起点低,易上手。</p><p class="ql-block">后来,这种帮工性质从市场内漫延到整个社会层面,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中壮年男子为主转移到城市来了。</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内的大街小巷总是不难看到“棒棒”的身影,或挑或抬,或肩扛或手提,大的如家具家电,重的如水泥河沙,一切自己认为 “不力之物”,皆可代劳。</p><p class="ql-block">常有滑稽可笑的情况出现。有妙龄少女,打扮妖精,脚蹬高跟,手上提根 棒棒, 跟在 “棒棒” 后头,轻扭步摇,令人捧腹!</p><p class="ql-block">“双兔并蹼走,安知雌雄”?</p> <p class="ql-block">业务范围不拘于周边了,稍远的地方乘公交车也是可以的,但要另付车费,往返的哈。</p> <p class="ql-block">也有年青人创业者,成立了“棒棒军公司”,有人手、有车辆、有组织的单位。</p><p class="ql-block">但大多还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散户,“一个老鸹一个滩”,约定似的在一个地方蹲点“守株待兔”。</p><p class="ql-block">因为多是临时雇用,不知姓甚名谁,重庆人不喊 “哎” ,指鹿为马,顺口一喊 棒棒 ,若干“棒棒”围拢过来。 日久,俗成的“棒棒”是指代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为减少体力,“棒棒”也有了板板车,是绳子拉的那种。不再惧怕高楼大厦,直接连车带人坐电梯了。业务也拓展了,搬建材除渣土全部包干。 还可以预约,时间地点主人家定,手机随时可以联系的。</p> <p class="ql-block">在繁华的街头,总会看到三五个“棒棒”,一年四季寒冬夏暑的守候。一辆平板车、一根棒棒、两根绳和主人一道等待生计。</p><p class="ql-block">这是山城重庆特有的风景,是山城重庆的地理形势所造就,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员自由流动,自立择业创业的结果,总之,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