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李宏達先生</p><p class="ql-block"> 談“太極推手中的輕與重”</p> <p class="ql-block"> 《蘇 軾》</p><p class="ql-block"> 慢 品 人 間 煙 火 色</p><p class="ql-block"> 閑 觀 萬 事 歲 月 長</p> <p class="ql-block"> <b>偶然瀏覽已幾乎打不開的我的新浪博客网页,看到2006年曾与貴州拳友張建生聊天的文字登录在网上,有点好奇,细细的看了一遍,有新的感悟,当时与拳友谈论的是推手中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但二十余年后,现在看来当时谈论的虽然是推手注意事项与技巧,但却是习练太极中更重要的:一份平和的心态。 </b></p><p class="ql-block"><b> 转录於此,告誡勉励自己:习练太极内家功夫,其实是心境的修炼。</b></p> <p class="ql-block"> 《太極修心》</p><p class="ql-block"> 心同流水靜 身與白雲輕</p><p class="ql-block"> 寂寂深山暮 微聞鍾馨聲</p> <p class="ql-block"> 太極拳雖然是屬於《中華武術》大類之一。但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深奧的意境,氣韻。予人精神世界、身心健康的淬鍊。卻是世上任何武術無可比擬的。</p> <p class="ql-block"> 《韓 非 子》</p><p class="ql-block"> 虛則知實之情 靜則知動者正</p> <p class="ql-block"> 太極推手中:輕與重如何把握?</p> <p class="ql-block">當年詢問此話題的網上貴州拳友張建生二零二零年八月來訪。🌹🌹🌹</p> <p class="ql-block">講解演繹虛領頂勁,內氣螺旋下沉引進落空合既出的勁勢走向。</p> <p> 1、听劲、化劲、黏劲、内劲等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差一个档次的,随便对方有多大的力量都可以是随心所欲的,轻轻的就可以控制对方了。而且可以做到收发自如,用劲恰到好处,使其失重就可以了。有时会被不太懂的人,认为是作假,其实这是真实的,常言到:棋高一招,束手束脚。</p> <p class="ql-block">仁柳太極拳友程輝,良好的聽勁懂勁走勁,立身中正,周身通透,上下貫通,內氣下沉引領對方起根失勢演繹。</p> <p> 2、水平较高,又差不多的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时应该讲需要有冷静的头脑,有极其集中的注意力,力争以“势”控制对方,争取在对方微动时即能清醒的“听”出其劲的走向,以尽可能小的圆弧变化(这是我认为的习练的关键)化其劲势。(严格讲:这时你的劲应已能随变化沉到脚底(湧泉),随时待发。)随即就是在使其先出劲,又被你化解的基础上做到后发先至,击其空挡。也成为引进落空合即出。这就是所谓说的先出劲吃亏的说法。高手相遇,谁也不愿先出劲就是这个原因。</p><p><br></p><p><br></p> <p> 3、一般的推手,如同摔跤、擒拿等接触型的运动一样,都需在角度,位置上赢得先机(我们称以势控人)。这时的以势控人,还达不到能控制对方水平。同时听劲的速度,化劲的变化,内力的劲力,还不能达到与对方的速度、动作、力量相对抗,如一味的空讲“松”,就会失去先机而败走。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需要冷静,加倍的集中注意力,只要不是光直接用于对抗的蛮力,而将力用于争抢角度,先机,化解上,应该讲不仅不错还有利于你逐步提高敏感度和化解的能力,以后慢慢的就不需用大力了。与我讲的,练拳意识不强时,往手指灌一些劲是一个道理。其认识的关键是:劲用在对抗(顶),还是控制、化解上。我父亲一直讲“正确理解松、轻与顶和化是能否有提高的关键”,好多老师一味的要求不能用劲,要轻。其实是对“松”的概念了解不深的表现,和自己没有直接的体会。</p><p> </p><p><br></p> <p> 4、与比自己水平差的人推手,是提高自己水平的重要方面。好多人遇到比自己差的或力量小的,随便无意识的将对方推出去就觉得了不得了。甚至有的觉得这些人不屑一顾,浪费时间。我认为这是标准、思路的问题,首先:不是把对方推出去,而是以使对方失去重心为标准,如他仍能有后退,能站住,并不是你取胜了。二、能用一两的劲不能用二两,要恰到好处。三、能用一分的动作距离不能用一寸。四、自己的任何劲力变化是否是脚底的变化形成的。五、能否做到不用劲,或用微劲做到以势控制,且绵绵不断。否则则判自己为输,长久如此必有好处。暂此。</p><p><br></p> <p class="ql-block">本文曾原於二零二零九月發佈,略作修改於二零二五年四月重新發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