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容取材于《鹏峰村志》第十二章之“人物小传”。</p> <p class="ql-block"><b>陈一郎</b>(?—?年),鹏峰村霞宅陈氏开基始祖。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霞宅乡陈氏源自河南固始颍川郡舜帝之后,几经周折辗转落脚今鹏峰村霞宅乡凤山山麓,聚居成族,至今已历六百载左右,霞宅陈氏成为诗山望族。生卒莫考。</p><p class="ql-block">陈怀日(?—?年),霞宅陈氏第七世。民国四年版《南安县志》载“陈怀日,霞宅人,享寿百岁,皇恩三赐”,这是鹏峰史上见诸记载的人瑞,卒葬莫考。</p><p class="ql-block"><b>陈伯绸</b>(1615—1705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有,号文绫。享年九十一,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康熙三年(1664年),享皇恩优赐绢帛肉米。</p><p class="ql-block">陈登元(1624—1707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高,号级升,享年八十有四。妣马三(1632—1723年),享年九十有二,享皇恩优赐米帛。同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p><p class="ql-block">陈伯绅(1632—1709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垂,号灿笏,乡饮宾。质朴谦恭,笃内亲抚孤不倦,笃外戚亲各立祀资,课督儿孙不存姑息。七十寿庆时,泉州知府许延邵赠予匾额“庄椿燕桂”;南安知县李延基以宾席身份赠予匾额“恭让义方”。</p><p class="ql-block"><b>陈伯雅(</b>1647—1725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言,号仰礼。享年七十有九,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享皇恩优养米帛。</p><p class="ql-block">陈伯贯(1649—1728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涵,号仰道。质朴自守,思念书香,增祀田,奉先祖,振宗风。享年八十,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享皇恩优养米帛。</p><p class="ql-block"> 其墓葬有墓志铭,乡进士文林郎拣选知县、姻家侄赖世福撰文,丙子亚元候选、姻弟郑春色篆盖并书丹。</p><p class="ql-block"><b>陈豹略</b>(1650—1698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讳伯准,字仲平,号肖度,邑庠生。</p><p class="ql-block"><b>陈希龙(</b>1652—1721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光,乳名壬娘,号潜霞,邑庠生。康熙壬子科(1672年)科举落第,癸酉年(1693年)援例入国学。构筑南堂以恢居室,作读书育才之所,绵延书香。极力恢复其高祖陈体仁设立的祀田制,使祭祀有定品。编纂10多世谱牒,整理成书,被誉为“太邱遗范”“昂楚振宗”。继妣梁叠享年八十有五,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皇恩优养加赐米帛。</p><p class="ql-block"><b>陈士锦</b>(1660—1718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采,乳名璧郎,号尔素,邑庠生。赋性醇厚,孝友克敦,学门克笃,敦亲睦族,悯贫济困。</p><p class="ql-block">陈日暖(1661—1704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暄,号冯文。妣洪垂(1647—1741年),享年九十有四,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享皇恩优赐帛米。</p><p class="ql-block"><b>陈士锡</b>(1662—1719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侯,号晋峰,乳名二郎,国学生。乐善好施,重修谱牒,育子有方,五男出类拔萃,为霞宅乡之翘楚。</p><p class="ql-block"><b>陈笏元(</b>1674—1725年),霞宅陈氏第十世,字仲晋,号善长。壮岁往台湾,其才志不安于近小卒,勤俭成家,恢先人之鸿业;朴素持己,振累叶之家声。尊师重教,延师课儿,以光前裕后,足可赞许。卒葬台湾。</p><p class="ql-block">陈国良(1678—1752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元,号维贞,乡饮宾。弱冠失父,家境寒酸,惟力辛苦加以俭约,家道渐次丰饶。构大厦筑书斋,延名师课儿曹,其创业之宏远,每为乡党交口荐誉。</p><p class="ql-block"><b>陈文炳</b>(1680—1746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韬,号逊庄。性情敦厚笃实,幼年失学,嗜书如命,常能披吟不辍,少时文理即有可观处。弱冠后文墨生辉。县试叠拔前茅,诗山文人交口赞誉,但终无缘功名。霞宅陈氏族谱第二次续修,陈文炳为集其成者,劳苦功高。</p><p class="ql-block"><b>陈文烜(</b>1682—1723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著,号晦夫,国学生。英年力学,虽名落孙山,不堕青云之志,处世谦和,颇有义德。</p><p class="ql-block"><b>陈志戌</b>(1686—1745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秋,号振望。生于光泽县西关桥,周岁即回祖籍地。性刚毅,历挫折。凡族中有大义举,莫不鼓勇赴之,务农持家,克勤克俭。建双墩室庐繁衍子孙,肇基于前,垂统于后。</p><p class="ql-block"><b>陈文熤</b>(1688—1762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卫,号茂德,国学生。器宇轩昂,为人正直,敦睦亲族,倡修谱牒祠宇,于乡里深孚众望。</p><p class="ql-block"><b>陈际盛</b>(1690—?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隆,讳唐,号禅让,郡庠生。天性豪举,气概不凡,年二十即赴武举考试。善于排解息族中纷争,建祠堂庙宇,有功而不自诩。</p><p class="ql-block"><b>陈熙荣(</b>1704—1744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字公茂,号木欣。青年时体貌雄伟,膂力过人,颇有贲育(战国勇士孟贲和夏育之并称)之概。虽辍学,但熟读诗书、纲鉴、列传,且明义理识时势,奋发有为,宗族多推重。</p><p class="ql-block"><b>陈国众</b>(1707—1733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得,号得元。幼习举业,聪敏过人,成人后办事精细周详。雍正六年(1728年),承担霞宅陈氏族谱第二次续修之重任,被推为首,惜乎早逝。</p><p class="ql-block"><b>陈先登</b>(1708—1759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乳名萱,字世岸,号朴斋,恩进士。器宇轩昂,仁心宅厚,修建祖祠克忠奉公,力倡开垦荒田,颇受族人推崇。</p><p class="ql-block">陈合节(1709—1783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讳熙印,字公怀,号会悟,太学生。天性醇厚,谦恭有礼,生财求利,取之有道,遐迩称赞。</p><p class="ql-block"><b>陈廷钦</b>(1712—1768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名廷钦,字世镜,乳名鉴,号周定,国学生。性情温醇,绝无锋芒。专心好学,然屡就童试未获脱颖,遂援例入雍。事寡母克尽其孝,事叔父能致其敬,懿行可钦。</p><p class="ql-block"><b>陈逢春</b>(1713—1768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乳名请,字弈问,号隐凤,国学生。安静平和,言谈举止不俗,又精医术,有求必应,妙手回春,治好诸多患者生命,不求回报。</p><p class="ql-block">陈天佐(1714—1776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乳名玩,字世辅,号仁村,恩贡生。宽和有度,恢厦屋筑书斋,延名师课儿侄,合乎古风。重修祖宇,极力赞襄,不辞劳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霞宅陈氏族谱任董事,殚精竭力。</p><p class="ql-block"><b>陈英国</b>(1717—1760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名英国,字世齐,乳名整,号万安,郡庠生。志向每超人上,年少从师,投考武泮,不料三赴秋闱,名落孙山,令人惋惜。对乡里公益屡有义举,每每倡导筹划,亲历亲为。</p><p class="ql-block">陈家款(1717—1743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衷,号涵善,业儒。为人纯正,笃志诗书,年登弱冠颇负文名,为霞宅乡有望振起宗风者,惜早殁。</p><p class="ql-block"><b>陈国谢</b>(1721—1767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只,号宝树。性疏而质直,学浅而才优。丹经梵典无不旁通,曲艺杂技悉皆谙晓,祠宇创建规模大多出自其意。</p><p class="ql-block"><b>陈国仪</b>(?—1735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弈千。曾任江西南昌府普贤县潘阳湖都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廿二日,与其弟陈国侃同于江西阵亡,生年无考。</p><p class="ql-block">陈志文(?—?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字奕明,号贞惠,邑庠生。早年旅居台湾,乾隆癸亥(1743年)科试,取进台湾凤山县学第三名,为人备受称赞。生卒缺,葬台湾。</p><p class="ql-block"><b>陈学苏</b>(1722—1788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字公寿,讳熙眉,号莪山,乡饮宾。赋性刚直,热衷乡里公益,热情参与重修祖宇与族谱。</p><p class="ql-block"><b>陈大经</b>(1724—?年),霞宅陈氏第十一世,讳国宰,字弈权。乾隆壬寅(1782年)岁恩授国子学生。敦本睦族,乡间称德;辑修家乘,昭穆不沦。质朴而好文,守正而不阿。虽旅居台湾,不忘旧祖,传承书香,延师课子,束脯必丰,情文兼至,故而入雍就泮,接踵而兴,诚为霞宅乡不恒有之人也。</p><p class="ql-block"><b>陈允升</b>(1727—1769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釜,名家区,别号振轩,国学</p><p class="ql-block">生。寒窗苦读,矢志科举,后援例入雍。巨资筑书斋构大厦,修祠宇慷慨捐资,惜乎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b>陈家葛</b>(1728—1770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字世亮,号学明。读书弗售,辍业</p><p class="ql-block">而事官。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往江西重修霞宅陈氏谱牒,不幸病故。</p><p class="ql-block"><b>陈秉国</b>(1732—1810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讳熙均,字公惟,别号赋贡,乡</p><p class="ql-block">饮宾。秉性纯朴,明理达人,邑候曾赠予“品高月旦”的匾额。</p> <b>陈明俊</b>(1742—1827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讳佳章,字公期,号徽猷,国学生。寒窗苦读,虽未获功名而矢志不渝。慕书香之雅致,冀子孙之成龙,建巨室筑书斋,延师款友,礼仪备至,以娱晚景。<br>陈公安(1743—1788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讳凤,字公安,乳名天居。郡庠生,乾隆甲午科试取进台湾府学第十一名,葬台湾南路田厝庄社尾顶。<br><b>陈熙赶</b>(1746—1777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字公徐,号德谦。束发受书,聪颖异常。及长复工帖括,学文章诗赋,可惜多磨难,却未得一矜。诵读之余,经营世务。敦亲睦族,排忧解纷,遐迩称赞。<br><b>陈捷高</b>(1750—1781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讳家登,字世岸,郡庠生,太学生。幼年聪慧,一时师儒多器重之。乾隆甲午(1774年)科乡试,取进台湾府学第四名;回籍乡试,未获上进。乾隆庚子(1780年)励志再举,适逢族人重建祖祠下进,慷慨捐输,不意功名未半,竟英年早逝。<br><b>陈廷义</b>(1753—1829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名熙情,字公理,号秉道。秉性刚方,立心正直,治家勤俭,课督必严,处世公平,有鲁仲连遗风,广施仁爱。<br>陈熙寻(1755—1832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字公任,号正直。于乡里内外排难解纷,第三次重修霞宅陈氏族谱,身负其责,建造祖宇,竭力襄成。<br><b>陈捷盈</b>(1762—1812年),霞宅陈氏第十二世,讳家科,字世玉,邑庠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取进台湾凤山县学第四名。<br><b>陈温良</b>(1759—1824年),霞宅陈氏第十四世,乳名醇饮,字柔卿,号恪恭,太学生。幼年失父,甫成人又丧母,决然往台,经营历尽艰辛,渐得微利,图归梓里。中年时广置田园,建筑华屋。酷嗜书香,延师束脯。<br><b>陈醇传</b>(1759—1824),霞宅陈氏第十四世,字习卿,号心法。一生温纯,心存孝义,精于医术,不择亲疏。毕生牵系医道,乃乡党中恒心济世不易得者。<br>陈祖甲(1772—1863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名贻周,乳名祖甲,字贻今,号夺魁,乡饮宾。性情温厚耿直,和以处众,教子侄义方,享年九十有二,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br><b>陈侯中</b>(1772—1854年),霞宅陈氏十五世,乳名祖革,字贻鞶,号为的,太学生。幼习举业,锐意向学,功名之志终未如愿,以援例入学宫。敦厚笃诚,尊老爱幼,于乡里公益多有义举,祖宇重建,谱牒续修,身任其事,操持劳苦。尤其崇文尊师,儿孙出色。享年八十有二,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br><b>陈应瑞</b>(1774—1841年),霞宅陈氏十四世,乳名醇亮,字信卿,号惠畴,太学生。朴实淳厚,善承父道。热心公益,每有义举。重修祖宇,独董其事;邻里争端,雅善调停,乡里和睦有其功。家庭五世同炊,百人合食,天伦和谐,乡人称赞。<br><b>陈 俊</b>(1774—1843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名祖典,字贻五,号克中,太学生。先习射以观德,后援例而入雍。其为人,见理甚明,遇事能断,宗族乡邻俱器重之。<br><b>陈德元</b>(1776—1860年),霞宅陈氏第十三世,乳名熙君,字公臣,号廷民,乡饮宾。俭朴忠厚,族有公事行义举,邻有纷争能排解。建宗祠修谱牒,无不倡成其事。<br><b>陈宪章</b>(1776—1846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吉,字贻贞,号允臧,乡饮宾。性本正直,勤俭治家,恪守孝道,延师课督,训子有方,承前启后,晚景令人羡慕。<br>陈淑安(1778—1825),霞宅陈氏第十四世,乳名醇炭,字冰卿。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雅好书香,延师课督五个儿子,皆置身儒林。<br><b>陈祖超</b>(1779—1837),霞宅陈氏第十五世,讳拔英,字贻选,号进贤,太学生。天性纯笃,慷慨不凡,自幼已有男儿自强之志,年登弱冠即生计于商贾,开源节流,家财饶足,田园广置,复筑书斋,为儿孙苦读之所,乃霞宅乡创垂之人。<br><b>陈应奎</b>(1780—1840年),霞宅陈氏十四世,讳应奎,乳名醇佞,字默卿,号厚德。幼而聪颖,从师传习诗书,力图上进。无奈历试屡困,因援例入雍。退守家居,课督儿侄,志在芸窗。<br><b>陈应璜</b>(1783—1854年),霞宅陈氏第十四世,乳名醇格,字品卿,豪直超,例贡生。朴实守己,勤俭持家,善事双亲,友爱同气。于深泉开设典当铺,为霞宅乡独开其先。<br><b>陈应望</b>(1786—1863年),霞宅陈氏十四世,乳名醇仍,字因卿,号念旧,太学生。谙熟人情世故,谱牒重修,共襄厥事。<br><b>陈国邦</b>(1788—1859年),霞宅陈氏十四世,乳名天经,字论卿,号建业,诰赠儒林郎。壮年赴台经商,生财有道,白手起家,在乡里广置良田,高筑华厦。<br><b>陈逢时</b>(1790—1845年),霞宅陈氏十五世,乳名祖熙,字贻春,号济生,乡饮宾。从业医生,医术精湛,远近闻名。<br>陈秉圭(1795—1836年),霞宅陈氏十六世,乳名壬周,字良谋,号植璧,太学生。豁达大度,平生多慷慨义举,为亲属置祀田,立祭法,延师课儿,深望书香蔚起,远近推崇,前途未量,可惜中年早逝。<br><b>陈醇许</b>(1800—1840年),霞宅陈氏十四世,讳勉其,乳名醇许,字卿敏,号必达。道光二十年(1840年)科试,取进台湾府彰化县学第五名。<br><b>陈居敬</b>(1801—1878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宗简,字洪谋,号重仁,太学生。为人古派,刚正不二。教子有方,子女出息。<br><b>陈豪光</b>(1803—1875年),霞宅陈氏第十四世,讳醇胆,字力卿,号远服,职员。秉性刚直,素怀子贡之才,中年赴台经商,获利甚丰。荣归梓里,购良田建华屋开典铺,济人之急,扶贫之困,孝悌谦恭,为家乘之光。<br><b>陈国美</b>(1803—1888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创御,字宏侍,号守卫,太学生。厚重简默,朴实无华。自少经营,善成家计,建华屋以贻后构书斋,培育人才,四五世同居七十人合食。曾赴武举,寿逾八五,为鹏峰古代人瑞。<br><b>陈振芳(</b>1805—1882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起,字贻作,号敦诗,太学生。为人刚方,秉性正直。弱冠即能理家务财,家资益进。雅嗜书香,延师教读,凡子弟之有才者皆爱惜之。<br>陈南金(1807—1897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东菊,字贻彩,号淡圃,例贡生。秉性廉洁,立心正直,孝友传家,义方垂训,分外制裁丝毫不染。自幼聪颖,文采斐然。府县试屡拔前茅,功名之念,至老不移。虽一衿未得,至晚年入例贡生,诗山人士均以前辈尊之。然书香一脉,冀成厥志,命次郎陈潮基负笈从师,英年发轫,是斯文之报也。不报于其身,而报于其子者也。寿享九十,为鹏峰古代之长寿者。<br><b>陈振泰</b>(1810—1882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醒,字贻眼,号观醉,太学生。赋性恬默,孝敬友恭,堪为风范。善理家务农事,筑华厦广购田园,嗜书香尊师保。<br>陈作宾(1812—1866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簪缨,字爵谋,号弈世,太学生。少时即显奇特之处,随父祖学医,颇知脉理,医治患者,不论远近亲疏,志行高洁,为人谦卑,为乡里排忧解难。众议修谱牒,精打细算,毫无私心。<br><b>陈光邦</b>(1813—1888年),霞宅陈氏十五世,乳名祖腆,字贻杯,号称觞,太学生。为人醇厚,事亲尽其孝,训子以义方,尊师重教,爱士推贤,和以处众排难解纷,谦以待人敬老爱幼。督刊谱牒校对无讹,综理纂修大任,族谱得以告成。<br><b>陈振飞</b>(1816—1882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欣,字贻然,号观易,太学生。赋性敦厚,持躬质朴。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为诸兄弟分任开典铺筑新居,出入皆赖其一人掌理。敬重斯文,延师严督,儿子有成。<br><b>陈慰萱</b>(1817—186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御书,字宏棋,号瞻岵,邑痒生。同治甲子年(1864年),补壬戌科(1862)岁试,取进台湾嘉义县学第七名。生平孝行克敦,又多学能文,壮时累困科场,中年始游台岛,志在功名,以荣归仰慰慈怀,故以慰萱为讳。岂料,游泮旬余,竟撒手人寰,殊为痛惜。<br><b>陈玉衡</b>(1820—1896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宗权,字中谋,号服膺,院宾。记性绝佳,历朝故事均能娓娓道来。尤精五经诸书,每有子侄辈前来叙谈,又能引证事实,感化众人,多能行善。因家境清贫,壮年开店铺谋家计,人生曲折,事母至孝。晚年,教孙子以读书,排解乡中纷难,深孚众望。<br><b>陈献琛</b>(1820—1887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抱,字贻负,号竹亭,例贡生钦加州同。少年颖异寻常,其父往台经营多年,克遵慈命,总理家务,开张典铺,起盖华屋,尤能尊师重文。 <b>陈宗扫</b>(1820—1879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字洒谋。少时家贫,习于艺,读书甚少,然资质聪颖。生平游历之处,凡有古人名句佳什,无不成诵在口,晚年常以此教导子孙,珍藏诸多佳书名画。一生谨慎,所谈皆属孝悌忠信之事,所行不出规矩方圆之外,可谓乡里楷模。<br>陈献珍(1827—1871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钳,字贻缄,号恭默,恩贡生。<br><b>陈鹏辉</b>(1829—1899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乳名垂约,字略远,号允韬,郡庠生。厚重寡言,恪守信用,热情以诚,少时经营店铺。力量过人,惯习弓马,功名之心穷益弥坚,屡拔前茅。光绪十六年(1890年)岁试,获取泉州府学第一名。<br><b>陈潮基</b>(1832—1901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藩殿,字翰谋,别号鹏石,邑增广生。少负岐嶷之资,长成倜傥之枝,文笔清隽,书法驰名,贯习义经,精通汉学,与会屡冠全军,应试叠拔前茅。咸丰六年(1856年),岁试取录经解入县学第八名;咸丰九年,岁试取录经解入一等第六名补增生。同治七年(1868年),岁试取录经解入一等。生平性急心慈,词严气正,望之俨然可畏,即至蔼然可亲。遇人纷难决之以理,处己忿争予之以让。族中凡有义举之事,乐善助成,踊跃争光。倡议谱牒之修,担任监督之职。旧本改正谬讹,新稿整饬纲纪,互勘参稽,不辞劳苦,不涉偏颇,有功于祖有益于族。<br>陈睿智(1834—1886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乳名祖聪,字贻敏,号烛亭。早年旅台从事军政,葬于台湾(彰化县)鹿港官山。<br>陈睿智系“军功五品职衔署台湾北路中营守府燕雾汛”。康熙廿三年(1684年),清廷设置台湾府。台湾设置北路营,其官署在诸罗县(位于今台湾嘉义),这是清治开始后掌管台南以北的军事机构,主官为参将。北路营兵力维持在数百到一千之间,辖区300公里以上,范围从台北到嘉义。台湾北路营不但具有一定的军事地位,在以汉人为主的土地开垦上,亦占有一席之地。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了加强对台防卫与平乱能力,台湾北路营升格为台湾北路协,统管三个营,官兵在1000—3000名之间。为了区隔和兵力均衡运用,本来设于嘉义的官署所在,升格后迁到彰化。<br>清朝的军功五品职衔,享受与五品官同等的级别、待遇,属于中高级军官。“燕雾”,是彰化县大村乡古称,即“燕雾大庄”。“汛”,古代军队驻防地称为“汛”。“燕雾汛”(带管七塘,兵房共二十八间):把总一员(驻员林街),外委一员(驻二林塘),战守兵共九十名。内分:赤涂崎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五名)、枋桥头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五名)、大武郡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五名)、东螺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五名)、溪口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五名)、三林塘(兵房三间,战守兵一十五名)、燕雾塘(兵房十间,战守兵五十名)。各塘防兵,统归该汛拨守。<br>陈宗汭(1832—1879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字妫谋,号厥型。质文并美,华实相兼,治家有法,雅嗜书香,教子有方,儿子出色。<br><b>陈克谐</b>(1836—1902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宗律,字六谋,号弦音,太学生。长于言辞,达于事理,有威足以服众,有德足以及人。乡里内外有争较曲直者,都能为之排解,双方退守和平,故一时求判曲直者门庭若市。<br><b>陈桂林</b>(1832—1884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乔岳,字大谋,号梓溪,太学生。生质魁梧,秉姿聪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以处众,敦本睦族。为本乡和邻乡排难解忧,不计功利,诗山人每每推奖称许。清同治九年(1870年),本族突染巨祸,乡众皆溃散,近乡亦为惊惶,与乡贤筹划此事,谈笑自若,化解矛盾,履险如夷,转祸为福,居功至伟。光绪初年(1875年)主持重修祖宇,增广新龛,可谓有功于祖也。又倡修谱牒,岂料竟然辞世,远近闻者,莫不欷歔流涕。<br><b>陈宏尔</b>(1839—1886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名义曹,字宏尔。幼时家境贫寒,忠厚老实,抱负远大。咸丰年间南渡印尼,垦植开发,精于经营,事业成功。<br>陈元英(1840—1873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针美,字玉谋,号少瑜,邑痒生。敏而好学,同治三年(1864年)岁试,取进台湾凤山县学第十三名。<br><b>陈宗相</b>(1841—1903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字国谋,号钜卿。秉性率直,淳淳有古人风。少习农耕,强调儿孙积德读书,门闾显耀,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br>陈宗阔(1842—1930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宗阔,字海谋,又名瀛海,别号巨川。例贡生,享年八十有八,为鹏峰古代长寿者。<br>著名方志家、大庭乡举人戴凤仪为其撰文(见第八届续修霞宅族谱第十一卷)。<br><b>陈继元</b>(1842—1871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讳祖绍,字贻继,号绳武,邑痒生。同治十年(1871年)岁试,取进南安武学。<br><b>陈偷闲</b>(1844—1904年),霞宅陈氏第十五世,字贻润,号静心,外貌壮伟,性情<br>渊厚,不慕浮华,渔樵之余从商,雅好书香,尊崇文人,克服家境拮据,培养孩子读书成才。<br><b>陈流辉</b>(1845—191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宗如,字川谋,号德嵩,太学<br>生。少时家贫,稍长从商。酷嗜书香,子侄皆令就儒业。本性豁达,以乡中公事为己任,重修族谱,总负其务,历三年不厌其劳。热衷乡里公益,三十年始终如一。<br><b>陈光辉</b>(1853—1939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创日,字宏升,号月恒,太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五行述数之书,颇有涉猎。心存慈善,慷慨施舍孤寡弱者。一生虽无奇,行足以为乡里典范。<br><b>陈宝璋</b>(1856—1881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恭惟,字宏笃,号辉光。自幼<br>聪颖,手不停披,口不绝吟,文章书法秀雅清隽。年弱冠即列本邑前茅,未被录取。后渡台科试,光绪六年(1880年)取进台湾县学第七名。离台归梓后,与通族募建文亭,鸠工督造,不辞劳苦,共襄善举。光绪七年旋赴科考取录一等,本欲青云直上,岂料不幸早逝,葬台湾凤山县。<br><b>陈创漱</b>(1859—194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流。心慈性刚,身体魁梧。尚武习技,精于拳棒,当时与其交锋者难以匹敌。早年旅台数十年,传授武艺,学徒遍及全岛,台湾武林无不知其名而钦其技焉。又擅医跌打接骨诸科,登门求诊者不收费。特制万宝七厘散,可治诸病;亦义务施诊,为人谦恭而有礼,技德双馨,有口皆碑。后返乡告老。<br>陈创笃(1860—193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毅。早年旅居台湾,习武艺,擅拳术,名噪远近,学徒千计。老来失足伤腿,尤应安南永三县国术表演比赛之邀,碍于行走,后至请补试不得,首届选列第二名。<br><b>陈若思</b>(1860—1939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俨,号有庆。崇真守朴,缄默寡言。治家以勤俭,教子以义方,处兄弟以和睦,交朋友以信义,无论亲疏,凡有纷难皆能代为排解。于公益无不勇为。此届重修家乘,始终不辞辛苦,筹集资金不遗余力。平素守身清白,分外之财丝毫不取。真乃乡中杰出者,深孚众望。<br><b>陈金声</b>(1861—1916年),霞宅陈氏十六世,乳名宗传,字名谋,太学生。少时往菲律宾经营棉布小生意。20岁从事航海经商,财富日积,回归乡里建家立业,广置田亩,常赠亲人钱财。崇尚儒风,子孙读书成才,颇为出色。<br><b>陈夏兰</b>(1864—189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乳名夏兰,字馨远,又名放高,号晓山。少时聪颖,好学不倦,诗书易象过目成诵。家贫负笈,幸得塾师以大器视之,故学费一律免除。人贫志高,奋力攻读,十六岁即为蒙馆师。文名昭著,冠绝远近诗坛文社。见其文字与书法之风华,地方官员即推荐给官府。光绪十三年(1887年),获取南邑县学第四名。事亲至孝,教生授徒,教绩斐然。对可塑之才的贫困学生,不计学费,悉心栽培。<br><b>陈邦俊</b>(1867—194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创念,字宏思。少年困苦,不到20岁就往菲律宾经商,中年得志事业发达,荣归故里,购田建屋。素好文墨,书札往来具有笔墨之妙。自幼家贫,读书不多,全力供五弟陈宏谦赴省城攻读,手足情深。上孝双亲,施惠侨亲,足为家乘之光。追本溯源,在吕宋倡建祖祠“有妫堂”,华侨宗亲共襄盛举。凡旅菲姓氏同源的侨亲,供奉祖先没有无定所者就代为安置,敦亲睦族,被推为巨擘。<br><b>陈垂任</b>(1871—192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重远。青年时期往印尼经商,白手起家。性情宽厚,敦亲睦族,亲朋戚友在印尼多受惠于他,为霞宅乡不可多得之贤。 <b>陈青云</b>(1871—191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乳名垂濑,字溪远,号登梯。平生心性旷达,身体魁梧,才识不凡,臂力过人。壮年时应试武科,屡拔前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举废止,晋身无门,遂发挥特长,经营诉讼之业,被称为“鲁仲连”。怜悯贫苦,热心公益,筑路造桥,重修宗祠,赞助学校以养蒙,立祀田以尊祖。曾典当自家田产,倡导捐资,召集乡亲在潭美筑造壕沟引水灌溉田园;还极力倡修族谱。<br><b>陈燕尺</b>(1872—1934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玉,又名琪琮,别字佩堂。少时聪颖,无奈科举废止,1912年毕业于全闽法政高等学堂自治科。沉默寡言,每有先见之明,乡里诸事多咨询他,关心公益,每每勇为。1911年重修霞宅宗祠,1914年建成美霞桥,皆有赖于其率先倡议,一呼百应,且亲力亲为。第六次重修霞宅陈氏族谱,尽心竭力。<br><b>陈东阶</b>(1873—?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梯远。居印尼,继承父业,与弟陈东坛合力经营,成为富豪。热爱中华文化,热心桑梓公益,乐善好施。 <br><b>陈云龙</b>(1874—1943年),霞宅陈氏第十六世,乳名宗千,字金谋,号草堂。1911年毕业于全闽法政专门学校自治科。事母以孝,文章品行见重于儒林,处在乡里守正不阿,凡乡人有是非曲直之争,皆有尽力排解裁决,各方满意。第六次重修霞宅陈氏族谱,担任起稿纂辑,尽心竭力。<br><b>陈创勇</b>(1875—1938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义。忠厚谦和,少年时即在菲马尼拉营商,事业成功。宗族中亲戚往菲者,多受其赞助提携,令乡人感念。其家庭对兴办乡校、修葺祖宇等公益事业,慷慨捐资。<br><b>陈宏基</b>(1877—1936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名创灶,字宏基。为人厚重,有长者风范,经商台湾,人称巨贾。慷慨捐资乡里公益,屡有义举。归葬本山。<br><b>陈炳耀</b>(1877—1931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乳名乌钳,字宏车,号瑞堂。业儒,自少力学,文理深纯,诗山人士皆为大器可期,均以通儒称之。不久,科举废除,遂处乡间。建桥梁修族谱诸公益之事,无不尽力而行。持已立身,孝以事亲,悌以事长,和以处众,恕以待人,堪为楷模!<br><b>陈志远</b> (1881—1950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又名树勋,乳名垂道,字芷源,民国诗山知名文人。<br>先后在南安中学、泉州晦鸣中学等校执教20多年,后半生致力于中医研究,在山头街开设药铺,悬壶济世。尤长于小儿科,是名副其实的儒医。遇有贫穷患者即免费诊治,赢得良好口碑。生前曾留下许多医案,可惜散佚。曾与友人合伙在厦门开设惠来客栈,在泉州开设橡胶鞋厂(先登公司)。<br>青年时代就读福建官立法政学堂。与乡中先辈发起,借霞宅宗祠为校舍,创办诗霞小学(鹏峰小学前身)。还倡导并第六次续修霞宅陈氏族谱,作序、撰写诗文;还应邀为汤滨陈氏、锦坂陈氏、内益李氏族谱、社坛叶氏族谱续修撰写序言或谱文。<br>“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志远深明大义。当时,长男远在菲岛谋生,次男集美高师毕业后执教小学,三男正就读高中。陈志远毅然鼓励两个儿子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特地撰联以明心志:“街市卖医养老子,陆空报国勖儿曹。”<br>陈志远精通国学,善诗能赋,学识渊博,被地方文坛尊为祭酒。豪放旷达,不阿权贵,不慕名利,其诗文言之有物,或平白如话,或愤世疾俗,或放浪形骸,无不一扫旧时迂腐气,风格独树一帜。<br><b>陈创推</b>(1882—1938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修。幼失父母,长大后到惠安学艺,闲暇练书撰文。20岁后南渡马来西亚经商,颇获成功。回国后,曾任永西工程处会计主任,不久调任惠安县建设局会计股长,深得器重。平生善排忧解纷,家乡公益义举不落人后。<br><b>陈先进</b>(1883—?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修远。少读诗书,长研子史,以儒学为业。因科举废除,功名无望,早年往菲经商大获成功。爱国爱乡,急公尚义,悯贫济困,赞襄公益,大力支持乡亲往菲发展。1951年6月,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乐捐巨资,捐献飞机、大炮购买款。<br>陈创饮(1883—194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宴,号居敬。三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虽家贫失学,但思想激进,待人以诚,事母以孝,教子有方。30岁时往菲谋生,偶有粒积,对公益无不慨捐。菲岛抗日军兴,筹助饷糈不遗余力,曾被菲岛日报誉为“爱国老人”。日军投降前夕,与长子、三子不幸殉难。<br><b>陈宏谦</b>(1885—1929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名邦英,乳名由馅,字宏谦,号达如。品行高超,少怀宏志,从事儒业,光绪丙午年(1906年)科举废除,士人为之惋惜,而他却认为实业强盛乃兴邦之道,毅然投考福建中等商业学校师范科,以最优等第二名毕业,诗山儒林推重。虽未遇风云际会,然处乡里时,孝亲敬兄,抚爱弟侄,一家和睦相处。乡中公益无不勇为,建校舍以养蒙,修祠宇以尊祖。<br>举人戴凤仪曾为其环溪堂新居题撰一联:“环珮声高鸣凤昌期将嗣响;溪山色秀登龙故地有传人。”<br><b>陈贵成</b>(1887—1978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香远。状貌魁梧,豪气超迈,青年时期曾骑马巡视山林,维护祖山业产,至今乡人感念。<br>少年时代即南渡菲律宾,经营布业,事业有成。早期加入同盟会,踊跃投身辛亥革命,慷慨解囊,宣传鼓募,筹措经费,沥尽心血,贡献卓著,受到孙中山赞赏,系菲华著名侨领。<br>乐善亲仁、奉献公益、敦亲睦谊。1877年在马尼拉创立的华侨善举公所,是菲律宾华社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慈善社团,在华社乃至全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该所先后创办菲律宾中华崇仁总医院、华侨义山、慧贤堂。在第四十届(1917年) 、第四十一届(1918年)理事会中,陈贵成分别当选为中华崇仁总医院经理、经费经理。<br>陈贵成等作为主要发起人,于1952年创建菲律宾有妫堂纳卯分堂(后易名“菲律宾纳卯有妫堂宗亲会”),蝉联第一届至第六届董事长。为新会所择址购地,四处奔波筹款,主持营建工程。<br>陈金虎(1888—1947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名垂喊,字喝远。生性豪爽,苦习武技,为地方武林高手,驰名遐迩,后与胞弟陈金豹往南洋行走江湖,卖艺谋生,秘制金虎膏药。<br><b>陈创越</b>(1888—1969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华。好古不俗,往南洋谋生,创业居积,中年荣归,建高楼大厦,对乡里建祠宇修谱牒,尤多赞襄。<br><b>陈乌等</b>(1888—1947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侯,号选青。菲律宾归侨,天赋刚毅,年轻习武,技冠群伦。壮年往菲,驰骋商场,财力颇丰,晚年归家。热心公益,建乡校造桥梁,俱见献田解囊,慷慨捐助。<br><b>陈宏潮</b>(1889—1967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又名创厂(创抢),字宏潮,号革心。幼时家寒,后往菲律宾谋生,经营棉布行,为蜚声菲华的富侨。<br>陈宏潮是菲律宾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南安华侨。与孙中山长子孙科有交往,在辛亥革命中贡献突出,曾荣获国民政府授勋表彰。后又任国内华侨北伐后援会宣传主任,奔波筹款,援济北伐军。国内抗战期间,被选为南安县参议会议员。抗战胜利后,前往菲律宾,被推举为归国华侨代表出席一些庆典。<br>陈宏潮为家乡公益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所共颂。参与捐建诗山图书馆和诗山公园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尤其致力振兴鹏峰教育,捐资办学。1929年,陈宏潮与乡中有识之士首倡建造新校舍,并率先垂范捐出巨款。1941年,到菲律宾募集国币24000元,存入泉州中国银行,作为鹏峰小学常年经费。还捐出自家山地作为鹏峰小学校产,并从菲律宾购运水泥回乡建校舍,为办学竭尽全力;对族谱续修、祖宇修葺等乡里公益,亦身体力行,不但慷慨捐输,还舟车劳顿,远赴菲律宾鼓动侨亲,筹集款项。<br>与昆弟陈宏志在自家的宏潮楼创办进化幼儿园,成为南安县最早的幼儿园,开创南安县幼儿教育先河。陈宏潮还定期请乡里贫困孤寡老人前来就餐聚乐,宏潮楼因此被称为乡里敬老院。<br>陈宏潮牵挂归侨侨眷利益,致力服务侨胞。福建省归侨产销合作社1943年2月23日召开社务会议,决定陈宏潮任福建省归侨产销合作社南安县分社负责人。<br> 60岁时,作《往事咸集》一书。 <b>陈垂兴</b>(1897—1943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诗远。幼时天资聪颖,能知文义,弱冠旅菲学贾,善居积,扩田业,辟大厦,家道丕振,梓乡公益踊跃襄赞,人皆善之。<br>陈活水(1907—?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源,上海东南大学医学院肄业,供职泉永德汽车公司,后辞职经商成功,宗族公益,每每解囊捐助。<br><b>陈育贤(</b>1893—1946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敦远,乳名天与。少年学医,曾于安溪榜头柳忠烈红十字医院毕业,任靖国军医院、同安马巷育贤医院、吴山医院院长。<br><b>陈飞虎</b>(1894—1949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龙远,原名吴飞虎。早年从泉州落户鹏峰,擅长五祖拳,授徒传艺,行走江湖,系知名拳师。<br><b>陈温鱼</b>(189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良。性情纯厚亦慷慨,在菲律宾经商,信著侨胞。热心家乡公益,捐资建学校修祠堂。<br><b>陈创业</b>(1895—1957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统,别号剑鸣。早年旅居台湾,性刚而敏,习武技,擅棒棍,武术造诣高。又喜乐器,擅长吹箫,曾赴东京获选。平生轻财尚义,好为不平鸣,故人以为剑客而交誉焉。卒葬台湾。<br><b>陈宏志</b>(1896—197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又名创豆,号苑笙。先后就读泉州中学、福州一中,曾任教码头尚真小学。1917年往菲随兄长陈宏潮习商,在当地华文学校任教。1918年春,受兄长资助赴日留学,后留日学生救国团号召中国留日学生罢学回国。当时东渡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密切关注,遂于1919年4月中旬毅然决定回国,陈宏志积极响应号召,愤而罢学回国在上海求学。1918年6月12日《民国日报》第12版“救国之声”副刊,曾刊登驻沪留日学生“救国团第四次收捐报告”,捐款者中就有陈宏志。<br>1918年秋季,陈宏志考入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应用化学科。1919年5月4日,14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强烈谴责段祺瑞政府卖国行径。6月3日,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开脱,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陈宏志和母校同学参与其中,6月3日与许多同学被捕,不久释放。<br>1921年秋至1922年秋,陈宏志任私立泉州中学(今泉州六中前身)教员。1922年冬远渡印尼,1923年夏返国。<br>1928年,龙岩公路局改为岩平宁工务总局,陈宏志被委任为公路局副局长,修筑街道、环城公路、桥梁,大举兴办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大为改观,政声卓著。不久,又任泉州建设局局长。1929年,陈宏志任公立南安中学(今成功中学前身)校长,还任过诗山霞锦小学校长。1942年至1949年,执教安溪二中。<br>陈宏志曾经被推为霞宅陈氏族谱第七次续修总纂之一,因别就只好另推他人。他经常斡旋,排解乡里纠纷,乡亲有口皆碑。20世纪30年代初,陈宏志无偿捐出街道店屋充为鹏峰小学校产,收入作为办学经费;还以房祧宗长身份,为鹏峰小学争取校产山利,募集办学经费,不遗余力。<br><b>陈创晓</b>(1897—194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晨。孝于长辈友于昆弟,睦于宗族信于朋友。20岁南渡菲律宾创业,家道小康。旅菲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见义勇为,竭力为抗日军兴捐资助饷,不幸遇害。<br>陈宏荣(1897—1971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名文彬,乳名创胜,字宏荣,别号子仁。私立泉州中学毕业后,历任南安县立丰州小学、私立鹏峰小学校长,同安县公安科长、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新编第一师第四团党代表、办公厅上尉干事。后来回乡继续从事教育,桃李满园。晚年耽于诗文,著有诗集《阆生诗村》《阆生笔记》《诗律萃珍》《言鲭新集》《地理甄铨》,现存感怀诗15首。<br><b>陈瑞仑</b>(1897—1981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受远。幼时家寒,十几岁就到印尼望加锡,打工谋生,后从事橡胶、杂货小生意,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后,汇资在后房尾开始建造番仔楼“源兴居”。中国国内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瑞伦在印尼积极参与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募捐活动。2022年10月,源兴居开辟为闽南民俗画文化艺术展的场所,源兴居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年番仔楼。<br><b>陈育德</b>(1900—1970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乳名嘉善,字钦远,别号爱群。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长大习医学,颇有医术。曾在在洪濑汉忠医院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留该院担任助理督建院舍,工作出色。后辞职独当一面在安溪县城创建爱群医院,自任院长。因临床精确诊断福建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部营长陈佩玉的特殊症状,被陈国辉赏识,保荐给福建省军事厅长方声涛,受委卫生队队长,后升任福建防军第一混成旅军医处长、中校。1931年,任公立南安中学(今成功中学)校长。<br>1933年11月发生“闽变”,陈育德遂被解职。不久又被省保安第一团团长陈佩玉荐任军医主任。1934年初,陈仪入闽主政,收编民军,陈育德解甲归田,不久出任高盖乡长。<br>陈育德为鹏峰公益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29年秋,首倡建造鹏峰学校新校舍,任校董会董事长。倡导修筑乡村道路桥梁,重建祖祠,重修族谱,任霞宅续修族谱谱务委员会董事长。抗战期间,侨汇中断,鹏峰小学经费奇缺,举步维艰。陈育德率先垂范,捐献巨资,带动乡中志士踊跃捐资。1949年,陈育德与陈拔萃由厦门迁到香港,再辗转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印尼辞世。<br><b>陈数年</b>(1900—196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宏日,号至诚老叟。幼年往南洋,自修中文荷文。回国后,曾任省立南安师范学校讲座,诗文造诣较深,著有诗集《碧海波声》。好结交文艺人士,与著名画家李硕卿有交往,藏有其画。<br>赵世玉(1900—1994年),官布赵氏第六世,字玺正。早年在永春经商,系官布乡富豪。 <b>陈文炳</b>(1901—1934年),霞宅陈氏十八世,讳垂熊,字罴远。民国时期诗山青年学会成员,思想激进,治学勤勉,私立泉州中学毕业,考取第一名。历任诗山进化四校(今鹏峰小学)代理校长、鳌山农会主席。<br>陈应琪(1902—1957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璋远。幼年熟读四书五经,集美师范学校肄业,厦门中华中学首届毕业生。历任诗淘码议事会副会长、福建省保安第二师参议、菲律宾三描礼士省旺加冯北四社华侨工商联合会正总理、中国国民党驻菲总支部老旺社第四区分部常委、总支部执委兼宣传主任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属菲律宾支会三描礼士省支会委员、诗山区鳌山联保主任、私立鹏峰小学校长、鹏西村主席、1949年霞宅乡重修祖祠重修族谱董事会董事等。<br><b>陈拔萃</b>(1904—1966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超远,别号格非。1924年冬,考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1926年1月毕业。历任国军新编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八团党代表。后被荐任中央四十九师第三团中校团副兼第一营营长,嗣调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任中校副大队长、上校大队长、上校战术教官。后任福建省保安处上校教官,继任福建省第四、五行政区保安副司令、泉州城防司令。《战地旬刊》1941年第1卷第9—10期,发表《要消灭抗建的一切障碍》一文。<br>1944年8月,南安县临时参议会成立,由福建省政府任命为议长。1946年,任私立成功初级中学校董会董事长;还曾任南安银行董事长、泉永德汽车公司常务委员等。<br>1947年3月,筹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福建分会,各市县区分会成立筹备均派筹备专员分赴各地依法组织,陈拔萃被指派为南安县筹备专员。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是1946年10月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新团体。<br>陈拔萃孝于双亲,友于昆弟,和于乡里,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47年春夏,倡修第七次续修霞宅陈氏族谱,与陈育德同任谱务委员会董事长,在霞宅宗祠设立谱局;还任鹏峰学校董事长。<br>其弟陈水俊屡次来信,促其南渡马来西亚协助商务,遂于1949年往马来西亚,曾任吉隆坡南安公会主席。1961年春,家乡正处于困难时期,百姓生活异常艰难,陈拔萃雪中送炭,慷慨捐赠食用花生油2吨多,由海外寄运至家乡鹏峰大队,按户口每人分得1市斤。<br>1966年9月,病逝于马来西亚吉隆坡。<br><b>陈靖远</b>(1904—1975年),霞宅陈氏十八世,字靖远,又名陈桂英,别名陈克明。20岁时考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曾任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部参谋、民国时期诗山区长、福建防军第一混成旅连长。后往菲律宾,1964年回国。陈靖远赴黄埔军校前在墙壁题写诗句“气节应于穷处见,功名唯在死中求”“男儿欲达平生志,埋骨沙场是善终”。<br> <b>陈燕考</b>(1905—1935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显。培元中学毕业生,后考入上海东南医科大学,优等毕业获学士学位,不幸早逝。 <br>陈谦卑(1905—1931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尊德。曾任诗山进化四校(鹏峰小学前身)校长、霞锦小学教员、诗淘码鹏建设委员会委员、诗山农林中学事务主任等。 <br>陈夏梅 (1905—1982年),霞宅陈氏十九世,字植柳。南安县政干所保长系毕业,曾任鹏西保保长,高盖乡民代表会代表。<br><b>陈怀陔</b>(1907—194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兰。公立南安中学肄业,前往菲律宾经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犯东南亚,勇赴国难,投身抗日,不久菲律宾沦陷,英勇牺牲。<br><b>陈添成</b>(1909—1945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加。公立南安中学肄业,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孙中山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历任欧亚航空公司飞机师。该校是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新型军事航空学校,与黄埔军校同为国共合作的成果。<br><b>陈清水</b>(1909—1941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碧远。集美高师三组毕业,历任燕山小学、鹏峰小学教员。抗日军兴,弃教从戎,先后在福建省高中生集训总队、福建保安干部训练所第二期、第三战区干部训练团学院总队第二期受训毕业,被委任为福建省保安团第一团少尉分队长、中尉分队长;第二团上尉中队长、少校大队长。1941年日军侵占福清县城,英勇抗敌,身先士卒,为国捐躯。<br><b>陈翼宰</b>(1909—1951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主德。闽南八县联合部训练所毕业,曾任鹏东保保长。<br>陈金恩(1910—195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沛远。早年旅台,系台湾嘉义石龟溪公学第一届毕业生。日军侵占台湾时期,任警防团副团长、团长;台湾光复后,历任副里长、里长,卒葬台湾。<br><b>陈天赐</b>(1910—1978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福远,号志农。天资聪颖,气势恢宏,集美农林中学毕业,民国时期曾任职南安县政府农业部门,兼职警察部门。在鹏峰村磜后格创建闽南种苗公司,喜好发明创造。<br>赵令吹(1910—1994年),官布赵氏第十七世,字怀扬。温厚谦恭,孝悌友恭,和气待人,敦亲睦族,热心公益。在永春县创办杉木商行,后在德化县开办理发行。20世纪50年代初,慨捐积蓄支援抗美援朝,获得表彰。积极鼓励其弟赵令潮捐款,推动地方公益建设。<br><b>陈玉鳌</b>(1911—198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又名文荣,乳名明硕,字植钦。集美高师十八组毕业生,历任杏东小学教务主任、燕山小学校长。<br>1940年夏,考入广西南宁黄埔军校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毕业后先后任李宗仁桂系部队连长、营长和团参谋,广西国立汉民中校、桂林高中职业中学军训教官。后调派就读中央陆军专门学校步兵科,毕业后任国立四川梓潼师范学校军训教官,先后到过云南、贵州、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服务军旅。从广西南宁军中复员回乡,被聘任为南安师范学校军训教官。1948年春,任开元中心小学校长。1950—1957年任教鹏峰小学。1957年被下放务农。1981年,落实政策恢复荣誉,补办退休手续。 <p class="ql-block"><b>陈长发</b>(1911—196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昌远。私立泉州初中毕业,先后在福建省警官训练所一期检查班、福建省全省查缉总队部、福建省公务人员训练所站务班、福建省警察所七期警官班等受训毕业。历任鹏峰小学、丰州小学教员,惠安县查缉员、查检员,平和县运输公司官溪、南靖县运输公司山城站长,永安县警察局巡管兼代坎市警察所长,永春县警察局督察员,永春华洋、湖阳,南安蓬华警察所长,永春县警察局代刑警队长。</p><p class="ql-block"><b>陈银水</b>(1911—1984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瑛。曾先后在厦门中医研究社讲习班、南安保训班受训毕业,历任高盖第一中心小学、鹏峰小学、诗口小学等校校医,鹏东保乡长、高盖乡民代表会代表。</p><p class="ql-block"><b>陈云兑</b>(1912—199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峰。曾任鹏东保长,屡受训于国民党南安县保训班、南安县政干所毕业,被永春驿运分处委任为诗山溪斗站站长。卸职居家后,被公推担任鹏峰小学董事会,以及重修霞宅宗祠和陈氏族谱联合董事会总会计。1947年,被公推到台湾募集重修祖宇和族谱的款项,不辞劳苦。</p><p class="ql-block"><b>陈牙水</b>(1913—?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原名陈志学,字兰远。毕业于集美中学,曾任鹏峰小学教员,后弃教投考广西军官学校,又升学到中央步兵专门学校(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后转战沙场,屡立战功,被委任为国民党第350师中校副团长。后被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委任为南安县代理县长,因军务繁忙未就职。</p><p class="ql-block"><b>陈隆珍</b>(1913—198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琦远。曾于同安马巷育贤医院毕业,任莲河公立志德医院院长医务主任。国内全面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曾在闽南沿海地区抗敌后援会救护队、军政部十三补训处工作;后奉调陆军九十八军预三师八团陆军整编第二十八师辎重兵营,任一等佐军医。随军抗敌剿匪,转战于江南一带和北京,救护过许多抗日将士。</p><p class="ql-block"><b>陈垂霭</b> (1914—193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和远。1932年11月参加革命,系安南永诗山区游击队后备队副队长。1934年12月,参与攻打民团时被杀害;1950年春,被南安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陈课西</b>(1916—1951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育远,别号志光。省立永春中学毕业,集美高级师范学校肄业。民国时期,毕业于福建保安干训所军官队第一期,受训于福建省训练团第四期毕业。历任鹏峰小学、鳌山中心小学、诗台小学等校校长,军政部第十三补训处连长,惠安县保安警察队队长,南安梧山、山头、高盖等乡、镇长,私立成功初级中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b>陈泉颖</b>(1917—199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聪起。醇和敦厚,为生计所迫,少时到菲律宾谋生,垦荒种植,辛耕苦耘。后转向商贸,事业辉煌,享誉菲律宾侨界。曾任菲律宾纳卯市有妫堂宗亲会理事长、舜裔联谊会副会长,菲律宾陈氏家族总会副理事长。热心家乡公益,20世纪80年代,和菲华侨亲捐建双溪石拱桥,独自捐建泉永亭。</p><p class="ql-block"><b>陈水俊</b> (1919—201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文彬,号心日。12岁时父母先后辞世,辍学农耕后学理发,艰难谋生。1937年1月,离开老家,理发为生。一个月后到达新加坡岸口;四个月后北上槟城。1937年8月,国内抗战全面爆发,南洋各地华侨为中国抗战筹赈捐款。陈水俊每月从工资中固定捐款三元给南侨总会;还沿街卖花筹募支援抗日救亡经费。</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转抵新加坡,次年星马沦陷日军手中,陈水俊险遭不测,虎口余生。陈水俊转学工贸,养家糊口。日军投降后,迎来难得的机遇,转向商贸与实业,经营进出口商、橡胶、木材、锡矿等产业,创下多项可观的业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呈现旺盛之势。80年代初,因在马来西亚的实业遭受挫折,即转抵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重新创业。历经五年苦心经营,创造了超越在马来西亚几十年的厚利,成为工商翘楚。</p><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90年代,陈水俊急流勇退,将其优厚积蓄投向社会公益,报效社会报效家国。曾捐赠马来西亚同善医院,为贫穷患者提供免费医药服务。在教育方面,捐资修缮大马中华独立中学的陈旧校舍,满足4000多名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文化方面,陈水俊担任南洋商报副董事长,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20世纪70年代前后10多年,陈水俊担任企业和社会职务达27个之多。</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27日,在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大力支持下,在北京成立“世华教育基金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由海外华人捐办的民间基金会,1984年更名为“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亲任会长;1993年建成“俊园”作为基金会会址。1995年4月,捐资400万元人民币创建鹏峰村郎裔基金会,先后注资使该会永久基金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受益单位有南安市中小学和医院九个单位。还建造幸达堂作为郎裔基金会永久性会址。1995年,在家乡独资重建鹏峰胜地古迹。</p><p class="ql-block">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捐助的院校和受惠的机构不胜其数。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大、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厦门华侨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泉州师院、广西振华侨心小学、贵州省余庆县沙堆振华侨心小学。南安境内有南安师范、南安市医院、南安市中医院、鹏峰中学、鹏峰二中、金光中学、鹏峰小学、柳城中心小学等,尤其是一手创办了鹏峰中学和鹏峰二中。</p><p class="ql-block">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得悉乡亲们生活极其困难,陈水俊在过年前为家乡汇寄度岁金每人5元,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度过年关;还捐赠贫困老人,且还订购日常用品与粮食,资助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邓小平、李先念、廖承志、李瑞环、程思远、卢嘉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切接见过陈水俊,充分肯定其无私奉献祖国的崇高精神。2005年至2011年,先后荣获“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金质奖章、“泉州市捐赠公益事业功勋奖”“感动南安十五人”荣誉称号等。</p><p class="ql-block">陈水俊是南安市侨界标杆式爱国侨领,青史流芳。</p><p class="ql-block"><b>陈走贡</b>(1919—193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珍,名走贡。1933年参加革命,系安南永诗山区游击队后备队员,1934年12月,参与在诗山攻打民团时被杀害;1950年春,被南安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陈玉蛟(</b>1919—2016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衮。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鹏峰小学、泉州私立晦鸣初级中学、厦门中华中学。1937年参加高中学生集训,其间参与抗日工作,参加过抗战大型战役之一的太原保卫战。1939年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黄埔军校武冈分校)第17期第21总队学生,1941年12月毕业。</p><p class="ql-block">接着转入内迁重庆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深造,不久复投空军军官学校。1944年初至昆明空军基地训练,三个月后奉命转到美国加州辛地安那陆军航空基地入伍受训,获得第六期侦炸成绩合格,毕业后又到美国陆军航空学校接受领航及侦炸训练,成为第一代中国空军留美学生,毕业回国后继续参加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迁居台湾台中,1964年晋升空军上校,1967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陈瑞汉</b> (1920—200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河远。自幼家境清寒,小学辍学后随兄长学习蓑衣手艺。后由堂亲带往星岛习商,经营布业,历尽磨练。三年后略有积累,与两位乡亲联办“南顺布匹公司”,取得较好业绩。后又独立创建“南隆布匹公司”,事业一路长虹,还任新加坡布业联谊会会长等,在星马一带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陈瑞汉事业小有成就,而家乡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就经常寄大米、食用油等食品救济乡亲们;还回乡捐建鹏峰小学校舍,曾任校董会董事长。捐资修建村路、水坝,与侨亲捐建的鹏峰大桥至今仍在使用,为诗溪两岸村民提供了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陈瑞汉共捐资500多万元,为家乡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牌匾;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老年人体育事业贡献奖”;南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p> <p class="ql-block"><b>陈鼎新</b>(1920—201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革远,别名陈中平。1940年夏,正式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学生,编入第17期第21总队,1941年12月毕业。历任国军少尉排长、少尉连长、少校中队长、少校营长。抗日战争中,参加第三、九战区作战,英勇抗敌。1949年后转入地方,在湖南衡阳市建筑工程公司供职。</p><p class="ql-block"><b>陈振亚</b>(1920—199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兴远。生前侨居新加坡,被誉为“南安才子”。</p><p class="ql-block">国内全面抗战期间,曾在后方和战地参加宣传队,演过话剧,奔波劳军,宣传抗日,在报纸发表过不少文章。1946年至1948年,出任新加坡《中兴日报》总编辑。1949年至1952年,转任槟城《光华日报》主笔兼总编辑。曾任职新加坡文化部,兼《电视与广播》杂志主编。参与组织“艺联剧团”,执导《北京人》《花木兰》《雷雨》《大马戏团》《清宫怨》等剧,成为新加坡戏剧界娇子。</p><p class="ql-block">1952年始,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委员,1980年担任监察主任,1986年(39届)担任会务顾问直至逝世。</p><p class="ql-block">陈振亚夫人桂承平,活跃于新加坡戏剧界、新闻界、教育界,长期担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私人汉语翻译;又是著名画家,曾在中国举办个人画展。</p><p class="ql-block">陈乐水(1920—1966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山。省立德化师范学校毕业,历任诗台小学、鹏峰小学校长,南安罗溪县丞田粮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陈江淮</b>(1920—199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洋。退役军人,1954年首任鹏峰乡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b>陈振作</b>(1921—1990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勇。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1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1952年被部队所在团评为一等模范,1957年被授予解放勋章一枚,任排长,授少尉军衔。</p><p class="ql-block"><b>陈云程</b>(1921—1980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又名培深,字植鹏。1941年,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为第三分校(黄埔军校瑞金分校)学员,编入第18期第17总队,曾任上尉连长等职;又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训练团军官第八队;历任青年远征军第208师少尉排长、中尉连长等职衔。</p><p class="ql-block"><b>陈天保</b>(1921—1993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少时家寒,年轻时在山头街保生药铺当学徒,学习配药。武艺高强,后改行跑江湖卖艺,兼以风伤科行医谋生。仗义行侠,乐于赈助,声播遐迩,为鹏峰武术传承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陈锱铢(192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又名陈泊山,字植华。私立成功中学毕业,投笔从戎,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特科毕业后,历任海军陆战师机炮连少校连长,第5军200师600团机枪连少校连长。武艺高强,后曾收徒传艺,行走江湖卖艺为生。</p><p class="ql-block"><b>陈金桥</b>(1922—1990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瑞远。少年往菲律宾,经历多年艰苦奋斗,打下雄厚基础,驰誉菲华社会。恋祖爱乡,热心公益,敦亲睦族,任菲律宾纳卯市诸多侨社职务,组织菲律宾鹏峰陈氏家族总会,乐捐家乡公益事业。</p><p class="ql-block"><b>陈培植</b>(192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定远,别号绿波。在省立永春中学毕业,福建税务班受训毕业,历任崇诗小学、高山小学教员,福州税务局白沙分局主任、南安县银行会计,后期任职南安县物资局。</p><p class="ql-block"><b>陈清冰</b>(1922—1952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漪德。省立师范专门学校毕业生,省立南安师范学校教师。 </p><p class="ql-block"><b>陈重善</b>(1922—1991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德远。集美高中学历,南安县教</p><p class="ql-block">育系统训练班毕业,历任钱塘、诗口、鹏山等小学校长,南安县农会常务理事等职。 </p><p class="ql-block"><b>陈深渊</b>(1922—197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景。青年时期往新加坡,勤奋拼搏,事业有成;乐意助人,为人仗义,热情为侨亲排忧。</p><p class="ql-block"><b>陈坚持</b>(1923—2010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操德。培元中学高中毕业,曾任鹏峰小学、双溪小学、文新中心小学等校校长,多才多艺,热心公益。</p><p class="ql-block">陈秋端(1923—?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剑远。私立集美高级中学毕业,历任鳌山中心小学、鹏峰小学等校教员,高盖乡民政干部、高盖乡人民解放委员会主席、高码区工作队高盖组组长。</p><p class="ql-block"><b>陈道立</b>(192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坤远。初中毕业后执教鹏峰小学,1944年考入集美高级中学后,毅然参加青年远征军。翌年抗战胜利,回到集美高中复学。毕业后考上华东师大(其时为大夏大学)政治系和上海新闻专科学校,一年书后转学考试,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其间被选参加学生会,成为厦大宣传积极分子与厦大新生服务团询问处主任,被誉为“厦大学生字典”。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南靖县文教科,后供职广播站、科普学会。1961年重新分配到小学任教,1979年调南靖一中任教,1982年往港定居。</p><p class="ql-block"><b>陈子元</b>(1925—?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亨。国内抗战后期以壮丁入伍,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退伍回乡,1955年至1957年,任鹏峰乡党支部书记,后供职于崇安县公路局道班。</p><p class="ql-block"><b>陈超英</b>(1925—194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生远。生于菲律宾,天主教大学肄业。1941年,日军侵占菲律宾,毅然投笔从戎,加入盟军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立下战功,擢升连长,身先士卒,身陷敌阵,壮烈捐躯,年仅二十。</p><p class="ql-block"><b>陈安太</b>(1925—1988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舒远。年青时务农后服役部队,任过上尉副营长。转业地方后,历任安溪县食品公司主任、安溪县湖头镇食品公司主任、湖头镇党委副书记、安溪县体委主任。</p><p class="ql-block"><b>陈木荣(</b>1925—198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欣远。先后任鹏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长、鹏峰生产大队长、深泉大队党支部书记。1960年1月,代表码头公社鹏峰生产大队党支部,出席福建省业余教育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陈恭远</b>(192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名敦厚,字恭远。南安师范学校毕业,首任鹏峰乡长,后调任小学教员。</p><p class="ql-block"><b>陈燕泉</b>(1926—2019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木。1949年1月毕业于南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共组织,踊跃投身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曾任私立鹏峰小学校长。20世纪50年代,调到福建省文化厅工作。其夫人刘佩霞17岁加入中共组织,享年103岁,党龄长达86年。</p> <b>陈金福</b>(1927—1997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祥。少时务农兼学商,后移居新加坡。心怀故土,为翻建校舍重修祖宇,在星马踊跃筹资,推动工程顺利完成。<br>陈志坚(1927—?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定。历任码头区扫盲中心校长,南安有线广播电台副台长,码头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东田、英元、梅山人民公社副社长,蓬华、英元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诗山人民公社党委宣委等。<br><b>陈祥瑞</b>(1927—1998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霭德,又名陈铁山。少年从印尼回国定居。武艺精湛,行医卖艺为生。曾任福建省少林国术团团长、浙江衢州杂技团团长。1984年获青海省第四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冠军;1998年2月11日(元宵节),被选拔参加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大会演,获一等奖。<br><b>陈加海</b>(1927—1997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湖。1961年至1964年任鹏联大队党支部书记。<br><b>陈垂希</b>(1928—2006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和远。幼时往菲,少年时期曾经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日组织血干团。后经营杂货,系菲律宾三宝颜三宝寺保安宫创建人之一,曾任菲律宾中国洪门进步党三宝颜支部副理事长、菲律宾有妫堂三宝颜分堂理事长等社团职务。<br><b>陈燕炮</b>(1928—2017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声。晋江地区电影公司片库放映管理科科长,中级技师;毕生从事电影放映事业,致力培养农村放映人员。<br><b>陈天义</b>(1928—2018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宝远。自幼穷苦,少年在家务农,并外出学艺谋生。20岁时父母均故,即渡台在基隆码头打工,吃苦耐劳,得以立足。曾任台湾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南音)团长,台湾省南乐协会、基隆市闽南同乡会理事。多次组团回大陆观光,并返乡谒祖。敦亲睦族,热心桑梓公益,慷慨捐资翻建宗祠、建造乡路、续修族谱。<br><b>陈明端</b>(1928—?年),霞宅陈氏十八世,字升远,曾任永春县达埔镇政府镇长、企业厂长等职务。<br>陈国胜(1928—2013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多。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本科毕业,历任华美中学教师等,中学高级教师。 <br><b>陈福群</b>(1928—2017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禄远。1953年1月应征入伍,服役华东军区92师265团2营机枪连,参加过1953年7月解放东山岛的战役(东山之战),1954年6月荣立三等功。退役后回乡,解甲归田,乐于乡里公益。<br><b>陈重福</b>(1929—?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绥远。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哈医大教授、主任医师,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br>陈赞会(1929—200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宝少时在家务农,成年后往南洋谋生。为人爽直,生活简朴,关心家乡公益,不辞劳苦,奔波鼓动,筹措侨资重修祖宇,推进工程如期竣工,精神可贵。<br><b>陈金橱</b>(1929—1999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蓄德。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往菲律宾经商,事业有成。对侨居国和家乡公益多有捐献,任菲华商联总地区理事、菲律宾鹏峰陈氏家族总会副理事长及其他社团职务。1973年鹏峰大队筹资建造双溪桥,踊跃捐资。<br><b>陈瑞琛</b>(1930—2006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玉远。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浙江大学教授及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br><b>陈福霖</b>(1930—196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平。省立南安师范毕业,福建人民革命大学肄业,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马列主义讲师团讲师。<br>陈元海(1930—1996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江远。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大田一中校长、厦门三中党支部书记、厦门电视大学校长。<br>陈翼练(1931—2023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贤德。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毕业留校任教,担任团委书记。后到厦门大学深造,留校任讲师、副教授,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协助陈水俊在国内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获得福建省政府授予的“捐资倡导奖”和“乐育英才”称号。<br><b>陈子明(</b>1931—2018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贤德。早年居住泉州,供职国企,20世纪70年代往港定居从商。家国观念浓厚,古道热肠,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为海外侨胞在中国捐资公益慈善事业以及投资置业,搭桥铺路,穿针引线,做了大量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曾受邀天安门国庆观礼。<br><b>陈景元</b>(1931—2015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贞远,号柳青。1947年参与中共领导的南师学潮,担任地下党刊物“学声”社副社长。1949年3月,参加解放闽西南战斗。同年8月,奉调省委警卫连,后入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时奉任中共连江县委工作队队长,执行剿匪、反霸、土改等任务。1952年2月后,任职连江县政府。尔后参与接管闽侯地区各中学工作,并任福清中学政治教导员兼团委书记。同年8月,到福建师大政教系深造。1956年秋,调任闽侯四中、福州亭江中学。从教40年,其中担任校长(书记)36年,系中学高级教师、特约研究员。先后被评为福州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当选为福州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先后获得“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br><b>陈胡明(</b>1931—2020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原名陈火上,字木德。毕业于福建师院俄语系本科,南安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执教侨光中学、立新(九都)中学。退休后受聘为鹏峰中学校董会副董事长、秘书长,陈水俊郎裔基金会副会长,南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秘书长、老年大学书法班教师,老年书法学会会长。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br><b>陈金桐</b>(1931—2015年),霞宅陈氏廿一世,字茂树。1965—1968年任鹏峰大队党支部书记。 <br><b>陈两进</b>(1932—1997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竞远。南安师范学校毕业,任九都鹏山小学校长。选调福建师大深造,毕业后分配南安一中任职,而后任南阳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br><b>陈创明</b>(1932—2014年),霞宅陈氏第十七世,字宏亮。少时家贫,初中毕业辍学,投身社会,曾任鹏峰乡、英元乡副乡长,高盖民办中学校长、南星中学人事秘书等。热心家乡公益,参与重建宗祠、续修族谱,认真尽职,敬业奉公。<br>陈亚灶(1932—2020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社远。1958年年后曾任双墩大队党支部书记。 <br><b>陈植民</b>(1932—1977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1961~1964年任双溪大队长。 <br><b>陈燕堪</b>(1933—2002年),霞宅陈氏十九世,字植何。少时家贫,辍学务农,弱冠投身社会工作,1949年先后任鹏峰乡长、南安县农村工作队政治副社长、五星人民公社团委书记、南安县团委委员,金淘人民公社副社长、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眉山人民公社社长、蓬华人民公社企业办主任等职。关心家乡公益,慷慨捐资。重建宗祠宫宇、造桥筑路、续修族谱等,尽心竭力。<br>陈连枝(1933—2015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树。曾任鹏峰大队长,鹏峰村委主任、副书记,鹏峰村第二届老协会会长。热衷公益,热心为乡亲排忧解难。<br>陈开泰(1933—1995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阳德。少壮习拳艺,行江湖,系知名拳师,风伤科医术较有造诣,曾在南安市区开业坐诊。曾在南安县溪美牵头成立柳城开泰舞狮队,传授“北狮”技艺。 <p class="ql-block"><b>陈火胜</b>(1933—2018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成,新加坡归侨。20世纪50年代,曾任英元乡政府秘书。</p><p class="ql-block">陈志学(1933—?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才。南安师范学校毕业,从教40多年,曾任小学校长,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陈瑞颖</b>(1934—2017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聪远。大连海运学院驾驶专业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远洋总公司江西省公司经理、总经济师,江西南昌航运管理局局长。</p><p class="ql-block"><b>陈进益</b>(1934—?年),霞宅陈氏第廿一世,字茂修。毕业于皖南大学(今安徽师大),在安徽水利电力学院任教,先后任安徽省宿州市祁县中学、符离中学校长,政协安徽省宿县第五、六、七届常委,政协宿州市第五届常委;载入安徽省名人录。</p><p class="ql-block"><b>陈明竹</b>(193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镇远,曾任安溪县人民武装部政工科长、永春县人民法院经济庭长。 </p><p class="ql-block"><b>陈瑞元</b>(1935—2022年),霞宅陈氏第廿一世,字茂亨。自幼家境贫寒,随父学棕衣手艺,后就读成功中学、南安一中,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参加水电部福清东张水库灌区配套和工程管理工作,后调三明市水利水电局工作,先后担任三明市水电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水电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水电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一生从事水利水电事业,先后参加过东张水库高干渠配套、南山节制闸的设计和施工和砼宽缝重力坝基础摩擦系数的试验;宁化县乌龙峡水电站勘测设计、重点工程永安洛溪河段引水灌溉和发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宁化县济村乡低产田改造。主持参与三明市东牙溪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勘设到施工管理工作,以及福建省闽江主流——沙溪永安以下河段的航电综合规划开发。具体组织实施中外合作三明中银斑竹样级枢纽中型水电站的建设工作,并担任中外合作三明中银斑竹水电有限公司董事会副董事长、总经理,主持电站全面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热衷家乡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带头募捐资金,捐建双墩桥,同年筑造该地段防洪堤;任霞宅第八届续纂族谱委员会主任;为诗溪鹏峰段治理工程筹款奔波操劳,关心三明鹏峰乡亲联谊工作,为鹏峰村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陈昌胜</b>(1935—?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盈。浙江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本科毕业,永春县化肥厂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陈明振</b>(1936—2022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钹远。广州市中山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外科主任、教授、硕士导师,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神经外科专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专家评委、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家庭医生》健康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继续教育专家组委员。</p><p class="ql-block">从事医学教研三十余年,在垂体颅底肿瘤、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脑膜瘤等方面造诣较深,疗效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改革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其中“气动开颅机”“万能手术头架”研制成功,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针麻下前颅凹脑手术研究,获1988年卫生部一等奖(全国协作组成员);“Fs-III型多功能手术头架”研制,获1983年国家优质新产品证书、广东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垂体微腺瘤立体定位与经蝶窦显微手术技巧”,获1991年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委三等奖等。先后发表论文38篇,有六篇论文参加八次国际会议交流,出版10多部专著(含编著、合著、译著),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b>陈华山</b>(1936—2016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珍。天性淳实,孝以事亲,悌以事长,诚以待人,和以处世。出生在新加坡,幼年饱受失去双亲之痛,能吃苦耐劳,从事驶车载货,奔驰星岛,甘自劳苦,拼搏立身,教子有方,其哲嗣陈奕福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侨领。</p><p class="ql-block"><b>陈良国</b>(1936—?年),霞宅陈氏第廿一世,字茂治。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赵丘陵(1936—2023年),官布赵氏第十七世,字怀谒。福建师院本科毕业,先后任教国光中学、成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陈金莲</b>(1937—2023年),霞宅陈氏十九世,字植排。热心公益家乡,教子有方。2009~2018年,连任鹏峰村老协会会长,为鹏峰村老龄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陈连篇</b> (1937—2022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诗。国光初中、泉州高级中学毕业生,其间曾任两校校刊编辑,曾执教侨光中学。爱好写作,兴趣地方文史,搜集整理大量村史资料,编撰不少诗联,担任第八届霞宅陈氏族谱续修主纂人、撰写鹏峰村志初稿,为鹏峰村文化和老年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陈文金</b> (1938—2017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玉远。1957年8月,就读南安师范学校时代表晋江专区参加福建省田径运动会,荣获成年组男子跳高第一名;同年10月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获跳高第5名,荣膺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先后执教南安第二实验小学、成功中学、南安师范学校,一生致力于学校体育事业。</p><p class="ql-block">多次主抓运动会裁判工作,编排多届南安市诸多运动会秩序册。</p><p class="ql-block">热心公益事业,退休后奉献于老年体育事业,曾任鹏峰村老协会副会长、诗山镇老体协主席、南安市老体协副秘书长、泉州市老体协会员,为南安学校和老年体育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参与第八届霞宅陈氏族谱续修,劳苦功高。</p><p class="ql-block"><b>陈梓华</b>(1938—2020年),霞宅陈氏第二十世,字里德,生于菲律宾南古岛,菲华著名侨领陈桂成之孙。少有大志,胆识过人,学贯中西,广交贤杰,号召力强,牵系故土,尊祖敬宗。曾率菲律宾鹏峰陈氏家族总会侨亲,返乡参加霞宅大宗祠重建落成暨晋主庆典,并恭迎霞宅陈氏开基祖神主牌位,在菲律宾自家公司设坛供奉,直至鹏峰陈氏家族总会会所落成。第八届霞宅陈氏族谱续修,积极鼓募菲华宗亲踊跃捐资。历任第二、三届菲华鹏峰陈氏家族总会理事长,第35届菲律宾舜裔联谊会董事会会长等。</p><p class="ql-block"><b>陈明铠</b> (1938—?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永远。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b>陈燕修</b> (1940—2013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身。少年时在家务农,20岁往马来西亚,先在叔父的公司当学徒习商务,后从事山地种植,大获成功,在大马侨界颇有知名度。</p><p class="ql-block">爱乡恋祖,乐善好施,20世纪80年代捐资修桥造路,倡修祖宇,为鹏峰村公益事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教子有方,薪火相传,两位哲嗣鼎力支持鹏峰小学迁址重建。</p><p class="ql-block"><b>陈典芳 </b>(1938—2001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蕙远。初中毕业后辍学,20岁应征入伍。退役后,先后任建宁县客坊乡、黄埠乡人武部长、人大主席团秘书。</p><p class="ql-block">陈文美 (1940—202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霞。生于菲律宾,系菲华侨领。商场长袖善舞,颇具实力。敦亲睦族,慨捐公益,深孚众望,历任菲律宾鹏峰陈氏家族总会第五、六届理事长<b>。</b></p><p class="ql-block"><b>陈明恭</b> (1944—?年),霞宅陈氏第十八世,字德远。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陈万章</b>(1946—2005年),霞宅陈氏十九世,字植学,陈瑞汉长子。幼随母南渡新加坡,与父团聚。高中毕业后投身商界,随父亲经营布匹行,善抓机遇,取得巨大成功,蜚声星岛侨界。曾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副主席、新加坡南朗布庄私人有限公司董事主席,获得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授“公共服务奖章PBM”。任鹏峰小学第三、四届董事会董事长,其间捐资10万元人民币用于鹏峰小学,为鹏峰村教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b>陈燕志</b> (1948—2021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辅远。曾任鹏峰村委会副主任、霞宅陈氏祖宇管委会主任、鹏峰宫管委会主任,当选南安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热心公益事业,慷慨捐资于重建霞宅宗祠和鹏峰宫,续修霞宅族谱,修筑桥路,迁建小学,亲力亲为,垂范乡里,为鹏峰村公益慈善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陈建德</b>(墩顶)(1951—2018年),霞宅陈氏第十九世,字植美。生于菲律宾,毕业于菲律宾工业大学,少怀雄心壮志,奔波商界,曾任菲华诸多社团职务。不忘宗祖,热心家乡公益,不吝解囊。</p><p class="ql-block"><b>陈奕民</b>(1958—1979年),霞宅陈氏第廿世,字律德。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分配到福州军区某部。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随即写下血书,强烈要求奔赴战场,作为补充兵被调往边境,分到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7团三营九连。</p><p class="ql-block">对越作战开始后第5天,陈奕民为被流弹击中的战友包扎,突然遭遇敌人机枪扫射,英勇献身,年仅21岁,安葬于广西靖西烈士陵园,被所在部队追记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注:以人物生年先后为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