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青山不语 心上清明

张235

<p class="ql-block">昵 称:张235</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8324876</p><p class="ql-block">音乐: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下午,我乘坐的返程列车要走两个多小时。从打开的手机相册里,我回看这两天的经历。真是触景生情,我立即就着前排靠背的小桌椅,写下这篇清明节记忆……</p> <p class="ql-block">4月3日,我几番倒车和步行,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中午1点到了家门口时,却见老家的院门紧锁。我只好借了邻居家的电动车,沿着村边的乡间小路去地里找寻孤身留守的老哥(嫂子多年前就不幸病逝了,孩子都居住到了城里)。当到了父辈口中传下来的“窑疙瘩”地块时,远远看见偌大的地里只有老兄一人在顶着中午的日头干活(即图中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哥哥劳作的地头有些远,我走进了地里很多他也没有察觉,于是就悄悄将手机镜头对准那个躬耕的身影,此时取景框突然弹出“检测到逆光建议开启HDR”的提示。这个会计算光影的app不会明白,有些画面本就该是剪影——就像我记忆里永远逆光劳作的家人,他们的轮廓早已深深刻在我生命的底片上。</p><p class="ql-block">照片的下边,是刚刚返青的麦苗,已经长到没膝的高度。此时稠密的麦田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碧波荡漾。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其背景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伟的中条山,数千年来它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我拍完照后,一边挥手一边大声呼唤:哥——哥——,回家啦!</span></p> <p class="ql-block">从地里回来的路上,当我走到一处地头,眼前盛开的油菜花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在中午的阳光照耀下分外耀眼。近看油菜花一簇簇热烈地绽放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p><p class="ql-block">看到图片上的此情此景,一下子勾起我内心深处无尽的回忆。16 岁那年,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踏上了离家求学的路,从此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段旅程。时光飞逝,如今我已年逾花甲,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也让我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这些年来,虽然我在外面已经走过天南海北,但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影子始终萦绕在心头,成为我心灵深处的牵挂。</p><p class="ql-block">下面的这张拼接的照片,是我昨天夜里悄悄爬上老家平房的屋顶拍的,上半部分是西天那轮虽然不圆但却很是明亮的月亮,月光如水,洒下来一丝丝清凉。下半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北极星方向的星空,能看见有许多</span>城市里看不到的星星在眨着眼睛,默默陪伴着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当时,我的脑海里曾忽然飘过小时候的情景,在父亲的指点下,我躺在院子里寻找明亮的“七星勺”和北斗星;母亲坐在我们身旁,一边做一些手工,一边微笑地看我们聊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面这张图片,是哥哥按老家风俗,在清</span>明节前的傍晚,用本地的“月月花”枝煮的一锅鸡蛋(如图),作为我们第二天上坟祭拜的供品。这个清明节煮鸡蛋的习俗在我的家乡应流传了上千年,它融合了传统文化、自然节律与养生智慧,寄托着祖辈对生命与更新的寓意,因为春季是生命萌发的季节,鸡蛋的“孕育”特性与清明时节的生机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轮回的敬畏。</p><p class="ql-block">4月4日一大早,许多久未谋面的乡邻竟然在村里肃穆的陵园遇见了。而此行对我来说,却是四十多年来为数不多地亲自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很惭愧,往年的今日,总是由留在家中的兄长和侄儿,代替我一次次完成心愿。此刻,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快快记住这个我们祖辈的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火苗闪烁的照片,就是在父母的坟头拍摄。此时,哥哥面对父母的坟茔,为故去的亲人点上三柱香火,我在即将燃尽的纸灰上洒酒,并在墓碑前磕下三个头,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无尽怀念,以及祈祷先辈对后人生生不息的庇佑。</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一团火的照片,我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父母曾经在我眼中是那么强大,仿佛永远不会老去,可岁月无情,疾病与衰老最终带走了他们。如今,我也已步入老年,身体也逐渐出现各种小毛病,让我明白生命就像一场单程列车,无论我们多么不舍,都无法阻止它向前驶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行驶,有的轨道长些,有的短些,但都有旅途的终点……</p><p class="ql-block">这天我回到家里,面对堂前父母的遗照,我默算着父亲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母亲也离开儿孙八个春秋。可是,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褪色。如今,父母虽然已经离去,但感觉他们对我的爱,却从未离开。临出门之际,我再次按动手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下了供奉历代祖宗神位旁的对联——“治家靠勤亦靠谋,处世凭才更凭德”,存入相册,终生谨记!</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在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看到手机相册正在为我自动生成“清明节记忆”的视频。AI配的《稻香》旋律里,画面定格的竟然是上午在父母坟前焚烧纸钱的火苗,锁屏上显示“该照片拍摄地距您现位置411公里”,我不知道这段距离今后要用多少个清明才能丈量得完?但我深知,虽然时光流转,这份对家乡的归属感怕是永远难以改变。</p><p class="ql-block"> ——撰稿于2025年清明节返回并州的高铁上。之后反复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