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海深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很庆兴,在最好的年龄遇见了最美的书友们,闭门即深山,每个星期四,我们远离喧嚣相聚海深,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桃花源。你我心中的桃花源,目之所及皆是星辰大海,心中所期皆是春暖花开,传说中的仙境,原来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并非只是想身体远离喧嚣,更在于心灵的超脱。唯有心灵远离尘世纷扰,才能找到真正的逍遥仙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向往清静无为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境,这种矛盾使得我们越发渴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自由和探索。其实,满足这种渴望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海深,就在舒心读书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浩瀚无穷的书海里,让书本带着我们博古通今,去寻找诗与远方。第273期读书会我们的有书共读环节将一起阅读《中华文脉》之《唐诗几男子》第五六小节。</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蝗,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p> <p class="ql-block"> 论唐诗,首先当然是李白。李白永远让人感到惊讶,而我们对他的惊讶,恰恰来自于他的惊讶,因此是一种惊讶的传递。他一生都在惊讶山水、惊讶人性、惊讶自己,这使他变得非常天真。正是这种惊讶的天真,或者说天真的惊讶,把大家深深感染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他的诗里读到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时,还能读到他的眼神,几分惶恐,几分惊叹,几分不解,几分发呆。首先打动读者的是这种眼神,而不是景物。然后随着他的眼神打量景物,才发现景物果然那么奇特。</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李白五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在巨大的政治乱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况且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特别是在官场和市井,充满理想而缺少判断力,自视过高却缺少执行力,分辨不了复杂的政局。在妻子的担忧中,李白下山“赴征”投奔李璘,没想到却站错了队,上了“贼船”,被捕入狱。狱中他想到十年前大泽湿地那个扬鞭跃马、奔驰呼啸的马队中走在最前面的诗人高适,于是写信向此时正在镇压判乱的节度使高三十五求救。谁知世态沧桑时事变换,十年前大泽湿地打猎时的马蹄声还在耳边阵阵响起,而这封求救信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高适为何对昔日好友的求救冷漠无情无动于衷?难道他真的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p> <p class="ql-block"> 高适,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志在官场,然而科举之路屡次碰壁,后去了燕赵一带投身边疆,后返回中原,旅居宋地数年,躬耕于野读书不辍,与李白、杜甫等人郊游后决定改变一种活法,开始游历。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高适因平叛战乱有功升迁,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并担任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重要职位。</p><p class="ql-block"> 高适对于李白的求救无动于衷,年轻时我也曾认为这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最好例证,可人到中年,特别是读罢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心中却漾起别样情感。李白身为永王李璘的幕僚,肃宗对永王势力视为篡位之敌。高适则是肃宗身后的忠诚将领,肩负着平定叛乱的重任。在这场政治的斗争中,高适与李白成了对立的两端。若是高适出面营救李白,便是公然违抗肃宗的旨意,非但无益,还会将自己置于险境。</p><p class="ql-block"> 其次,高适近50岁时才进入仕途,人生的齿轮刚刚开始扭转,报国之门仅仅开启了一道缝隙,他似乎看见有光照进来。加之他的家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睢阳之战中损失惨重,</span>他承担着为家族重新赢得荣誉的重任,他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愿因此事连累整个家族引火烧身。</p><p class="ql-block"> 假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身为朝廷平叛军统帅的高适出面为李白奔走,只能使矛盾的焦点和朝廷的注意力集中在李白身上,反而会导致李白遭受更大的灾难。李白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虽然只是永王集团决策层之外的一介文士,却是永王阵营中唯一举国皆知的名士。当然,这更能说明李白的政治认知是何等幼稚,宦途追求是何等热切。深谙官场权术的高适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当时的形势有充分评估,并做出了不出面营救的决定,不救之救也许正是高适所希望的。</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李白的好友杜甫的人生里,感受他在安史之乱中的漫漫逃难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与家人一起出逃,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陕西富县),自己则投入漫漫荒原,在国家危难之时选择骨肉分离挺身而出远走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遭受牢狱之灾,月夜杜甫泪如雨下,他想妻子,想孩子,也想自己远在安徽的妹妹,流落到山东的弟弟。烽火之中,骨肉分离,不知生死,怎不令人哀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p> <p class="ql-block"> 幸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有好消息传进长安,安禄山死了,李光弼连连得胜,郭子仪的大军已屯扎在长安城西。 八个月后杜甫从城西金光门出城,在乱兵铁蹄中侥幸逃过一命,一路向西。芳草无情,鼓角悲鸣,细柳新蒲,不会因为战乱而折损颜色,战乱中的长安城,居然还会有春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春望》是他当时内心情感最真切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杜甫屡尝寇乱挺节不屈一路向西前往凤翔寻找流亡中的朝廷。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得谏官“左拾遗”。心中那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再次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 然而伴君如伴虎,不到一个月,杜甫就因为上疏营救房琯直言失圣心,被迫离开职位回家探亲,后来几经曲折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离开长安那天途经金光门杜甫感慨万千,当时投奔皇上,如今逐出长安,同出一门。《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这首诗清晰的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这首诗的名字有39个字,这么长的诗名恰如杜甫对长安城深深地眷恋,对年轻壮志的怀念一样,悠长绵延不能割舍。杜甫以诗写史,自成一派,精心雕琢,语调低沉,开拓的是现实主义的纯朴诗风。</p> <p class="ql-block"> 在华州干了半年,就熬到了冬天,杜甫回洛阳看望家乡父老,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到处是兵荒马乱,他亲眼看到了老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他用自己刚劲有力朴实无华的笔锋一一记录,合称“三吏”“三别”。这些作品从现实出发,以诗叙事,以诗记事,表现出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的高度统一,让千年后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历史的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杜甫对现实越来越失望,公元759年他毅然抛弃官职,想访求可以安身的小天地,不能进庙堂之高,那就去江湖之远吧!学学东汉不入州府的庞德公,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本朝上书归隐的贺知章,终生不为官的孟浩然,活得自在一些吧!他先往西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投奔侄儿,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衣食住行没有着落,在这里写下了《空囊》、《月夜忆舍弟》等佳作,在战乱贫困中,他的痛苦难言全都化作一行行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 <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杜甫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这里得到好友彭州刺史高适,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表弟王十五等多人的帮助,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建造了一座草堂,度过了不到四年的安稳日子,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等,都是他这时候的传诵之作。</p> <p class="ql-block"> 公元765年4月,严武忽然暴病身亡,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为生计所迫,只好带着妻儿老小离开草堂,放舟东下。临行时写了《去蜀》一诗。他先是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借寓在这长江上游荒僻的山城里,心情很抑郁。他既要为妻儿的生计操心,又要为国家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了,但更加发愤写诗。在夔州的短短两年,是他一生里写诗最多的时期。夔地的山川,夔人的生活,都是诗人的好题材。他写下了许多描绘当地山川景物和人民生活的诗篇。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艺术,也有了更高的成就。《秋兴八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人面对秋景,反复抒发身道离乱、客居他乡的凄凉哀怨之情,是杜甫近体诗的优秀篇章。那首曾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也是这时的产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 公元770年,在寒冬的湘江上,杜甫抛下了深爱的妻儿和祖国,抛下了瘦弱苍老的皮囊,抛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满目沧桑,眉间常锁着一股忧愁。他愁的是什么呢?身世飘零,壮志难酬,黎民疾苦,国家命运,都盘旋于他的愁肠。想当年他出身于京兆杜氏,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后代,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采名震天下,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杜甫自幼受良好教育,7岁开口《咏凤凰》,19岁饱读诗书后四处游学,开阔视野。24岁漫游齐鲁时虽科举落第,但豪情未减,写出名作《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展现了其雄心壮志。但谁能料到他的人生之路如此悲惨,时运不济,一生只当过八品小官,战乱之中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遥想叶落归根却逝于一叶扁舟之上。一生抑郁不得志,忧国忧民,却写成了千古不朽诗篇,他将自身与国家融为一体,一咏一叹之间,具备了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在他的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再苦的日子都有滋味。他尽力把他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跟着余秋雨老师的脚步一起探寻了李白、高适、杜甫的一生,细细回味了那些海一般广阔无垠,山一般雄伟壮丽的诗歌,大家没有觉得我们和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身后这段浩瀚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联系与感悟?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融进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骨髓,藏于我们的气质,改变着我们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一个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一群女子,一路坚持,成了一个群体中追求美的朝圣者。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春山可望,新绿正浓,期待读书让我们一起成长为醉美的人间画卷!</p> <p class="ql-block"> 舒心读书会第273期</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0日活动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