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如图所示:本段的行程,伊宁-霍尔果斯国门-果子沟大桥-赛里木湖-博乐。</h1> <h1> 伊宁,古称“宁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位于祖国新疆的西北边陲,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北依天山山脉,南临伊犁河,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重要城市。</h1><h1> 公元前60年,汉朝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汉族、维族、哈萨克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活;多元文化的交融,多民族的聚居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h1> <h1> 我们在伊宁歇脚过夜,第二天清晨离开时,也许是10月2日,时值国庆长假,遭遇不算太严重的堵车。</h1> <h1> 离伊宁不远,是“中国薰衣草之乡”霍城。1964年,薰衣草从北京植物园引种到霍城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耕广种,霍城薰衣草产业不断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集原料种植、精油萃取、产品深加工、新产品研发、旅游项目开发、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产业模式。2020年7月27日,霍城薰衣草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万亩薰衣草盛开,漫山遍野都是紫色的花海,景色非常壮观。可惜我们此行时节不对,无缘观赏。既然无缘,我们就没有在霍城停留,直接驶往大名鼎鼎的霍尔果斯国门。</h1> <h1><b>霍尔果斯</b></h1> <h1> 霍尔果斯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县级市,地处中国西北边境,东距伊宁市约90公里,西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接壤。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的核心节点,它串联起中国中西部与中亚、欧洲的贸易通道,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门户。</h1> <h1> 我们到达霍尔果斯国门区域时,游客如织,停车场爆满,用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停车位。原本只想简单打卡,算是到此一游,但口岸内的展厅吸引了我们,其展示的内容填补了我们以前的不知。</h1> <h1> 早在隋唐时期,霍尔果斯就是 “丝绸之路” 重要驿站。1881 年,中俄签订《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霍尔果斯成为中俄正式通商口岸。</h1> <h1> 1917 年十月革命后,民国政府关闭口岸;1920 年,中苏签订《伊犁临时局部通商章程》,口岸恢复开放。</h1> <h1> 上个世纪的苏联十月革命后,在霍尔果斯口岸查获过马列主义书籍,包括在新疆出现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h1> <h1> 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滇缅公路也一度被切断,西北陆路成为获取国际援助的主要生命线。那时,中国 80% 以上的外国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而其中的 90% 又都是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运送入境。也就是说,霍尔果斯口岸承担了援华物资约72% 以上的运输量。<br></h1> <h1> 从 1937 年抗战开始到 1942 年,共计 7 亿多美元的苏联援华抗战物资,包括飞机、坦克、火炮、汽车、汽油以及医疗设备等,包括苏联援华的伊-15、伊-16战斗机。物资由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新疆,再通过公路转运至甘肃、陕西等地,最终支援前线战场。</h1><h1> 运输以苏联援助的卡车为主,辅以骆驼队、马帮等传统方式。戈壁、雪山、严寒等导致运输周期长,一趟需15—30天,物资损耗率高达20%。</h1> <h1>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自顾不暇,援华物资锐减,霍尔果斯的战略地位随之下降,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逐渐成为援华的主渠道。</h1> <h1> 1962 年中苏关系恶化,口岸除通邮外停止进出口贸易;1983 年正式恢复开放。2014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霍尔果斯市。</h1> <h1> 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霍尔果斯拓展中欧班列线路、升级数字化口岸设施,扩大与中亚国家的产能合作,逐步发展成为辐射欧亚的综合性国际枢纽。</h1><h1> 目前,霍尔果斯的货物吞吐量在中国陆路口岸排名第二,占有28%的份额,仅次于满洲里的35%。</h1> <h1> 霍尔果斯也是连霍高速及G312国道的起点。我在2003年去位于郑州的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出差,第一次行驶在连霍高速上,当时并不知道这个“霍”是哪儿,经查才知道是远在中国西部尽头的霍尔果斯。</h1> <h1><b>果子沟</b></h1> <h1> 果子沟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是一条长约28公里的峡谷,谷内山势险峻,森林茂密,野苹果、野杏等野生果树遍布,故得名“果子沟”。</h1><h1> 果子沟在古代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道咽喉,被称为“铁关”。早期只是狭窄的牧道或山间小径,商队需翻越陡峭的山岭,依赖人畜驮运。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果子沟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路。</h1><h1> 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后,为巩固边疆统治,伊犁将军明瑞主持整修果子沟驿道,“凿石架木,设桥四十二座”,以改善通行条件,但道路仍崎岖难行。</h1><h1>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果子沟开凿土石路,初步形成312国道(上海至霍尔果斯)的雏形,但道路狭窄、弯急坡陡,雨季塌方频繁。</h1><h1> 八十年代,312国道果子沟段铺设柏油路面,增设护栏和排水设施,通行条件改善,但仍为双向两车道,路险难行。</h1> <h1> 2006年,作为连霍高速公路(G30)控制性工程的果子沟大桥动工,2011年建成通车。大桥以双塔斜拉桥跨越峡谷,天堑变通途,彻底改善了伊犁通向北疆的交通条件。<br></h1> <h1> 大桥全长700米,主桥跨径360米,桥面距谷底约200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是新疆第一座斜拉桥,也是中国首座公路钢桁梁斜拉桥。<br></h1> <h1> 作为新疆交通史上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之一,果子沟大桥及相连的果子沟路段总造价约为 23.9亿元人民币,它集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四新”于一身,是新疆公路建设史上一次重大突破。</h1> <h1> 大桥如巨龙盘旋于山谷间,与周围的雪山、森林、峡谷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美大桥”之一。</h1> <h1> 为了能看到果子沟大桥全貌,我们提前下了高速,来到果子沟观景台,远眺大桥雄姿。</h1> <h1> 原本打算用无人机航拍,但看到虽有许多的游客,但空中竟没有一架无人机,网查是否禁飞,也没有明确说法。大桥毕竟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为了避免麻烦,打消了航拍的念头。</h1> <h1> 拍婚纱照的新娘。</h1> <h1> 在观景台观赏完大桥,我们原路返回,开上高速,在果子沟大桥上留下了我们车行的轨迹。</h1> <h1><b>赛里木湖</b></h1> <h1>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蒙古语意为“山脊上的湖”,清代文献称“三台海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颗“高原明珠”,位于天山山脉北麓,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以其纯净的湖水、壮丽的雪山和独特的生态景观闻名。</h1> <h1> 湖面海拔2073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6.4米,最深处达106米,蓄水量约210亿立方米。</h1> <h1> 湖水主要依赖融雪和降水补给,水中富含矿物质而呈蓝色,透明度高达12米,因无自然出水口,而呈弱碱性,无鱼类自然生存。</h1> <h1> 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随西风跨越欧亚大陆约 5,000公里后,遇到天山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形成了雨,雨水最终汇入赛里木湖。这些水汽是大西洋在欧亚大陆腹地留下的“最后一滴”有效降水,故被形象地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h1> <h1> 对赛里木湖,我们向往已久。</h1> <h1> 时值国庆长假,自驾车在赛里木湖景区入口处排成了几列长长的车队,沿岸近百公里的环湖公路特别是在东岸,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感觉新疆的游客似乎都约好了跑到这里聚集。</h1> <h1> 我们是从赛里木湖的东北角的东门进入景区,向南、向西、再向北,环湖走了大半圈。沿途车挤人多,只能见缝插针,停车赏景拍照,没有了那份从容的悠闲。</h1> <h1> 湖边拍照的新人。</h1> <h1> 我们由东岸转到南岸,不同的角度及光照,湖水的颜色发生了变化。</h1> <h1> 南岸的游客较少,我在这里放飞了无人机。</h1> <h1> 赛里木湖犹如蓝宝石般,静静的躺在祖国的西部边陲。</h1> <h1> 也许是上天对我们远道而来的馈赠,不远处飘来的云,带来浓浓的水汽及雨滴,让我们目睹了那“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h1> <h1><br></h1> <h1> 时近黄昏,我们从赛里木湖北门驶出景区,赶往下一个目标,怪石峪,夜宿博乐市。</h1> <h1>老过101 2025年4月6日 于北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