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树荣赴京祭父母

秦检

<p class="ql-block">2025年清明节期间,陕北老红军的后代,原陕西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张树荣携家人到北京八宝山公墓祭奠父母。</p> <p class="ql-block">  张建德,生于1916年12月25日,陕西延川县永坪乡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奉命前往晋西北工作,任中共偏关县委书记。1949年3月任南下干部大队政委,来到陕西后担任南郑县委书记,1952年调任汉中地委任副专员。1954年被组织派往西安,任西北国棉四厂筹建处副主任。半年后又奉命筹建西北国棉五厂,并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直至1957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1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情系“八宝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兄妹几人都要去北京,因为我们的父亲、母亲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那里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亲,张建德,生于1916年12月25日,陕西延川县永坪乡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奉命前往晋西北工作,任中共偏关县委书记。1949年3月任南下干部大队政委,来到陕西后担任南郑县委书记,1952年调任汉中地委任副专员。1954年被组织派往西安,任西北国棉四厂筹建处副主任。半年后又奉命筹建西北国棉五厂,并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直至1957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1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过世时,我们兄妹几人都还年幼,许多事情也是后来听说或翻阅档案了解到的。</p><p class="ql-block"> 参加革命初期,父亲跟着刘志丹,高岗等在陕北一带闹革命,打游击。他进步很快,从一名少先队员到光荣的共产党员,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父亲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干什么工作,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他自己的话讲“因为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求解放、谋福利的党”。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诠释和遵循了他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1951年任南郑县委书记时,在庆祝建党三十周年题为“联系群众就是胜利”讲稿中,最后写的一句话是:“要更好的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工作”。这正是他一生勤政为民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汉中地区行署工作期间,他用一年的大半时间走基层。足迹几乎遍及地区的山山水水,他特别善于和当地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普通群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并积极组织当地基层干部解决一些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父亲奉调西安,参与了我国的纺织工业的筹备与建设。筹建工作头绪很多,事务繁杂,他总是多方听取各方面同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意见,他尊重专业人士,实行民主决策。他平易近人,能和广大职工打成一片;他特别关心职工生活,经常对同志们嘘寒问暖。其中因为四川新进厂工人挑担送水,被误认为“送水工”的事,至今在厂里还传为佳话。他还想方设法增加大米供应比例,照顾南方同志的生活习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建厂初期他就注重绿化环境,发动职工挖坑植树。</p><p class="ql-block"> 父亲沤心沥血,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大家舍小家,有件事可以从中找到答案。1956年随父母一起来西安的、10岁的姐姐患了败血病,根据当时条件必须去北京治疗,但父母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只让保姆和原警卫员罗守昌叔叔陪姐姐去北京,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仅仅两个月后,姐姐病逝。但为不给组织增加麻烦,父母坚决服从组织“就地埋葬”决定,但至今也不知安葬在何处,这也成了他们心头永远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父亲在接到纺织工业部领导让他赴京任职的电话通知不久,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经过当时的陆军医院专家确诊为脑瘤。纺织工业部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派专机接往北京。后因病情不断加重,医治无效,1957年5月13日父亲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经纺织工业部领导出面联系,按相关级别待遇规定,将父亲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鼎(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副部长张琴秋(红军时期唯一的女师长)等领导参加了告别仪式。我们敬爱的父亲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我们家的一座山塌了。年幼的我们不知所措。就在这时,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为我们兄妹三人撑起了一片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亲刘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六个孩子中她是老大。早早地分担起家里的生活重担。照看弟妹、干农活、纺线、编草席。生活的磨难培养了她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优良品德。1945年,当时受封建压迫女性裹脚,母亲却敢于冲破枷锁毅然离开家乡到山西投身革命。凭着自己那有力的双手,她为部队纺线、织布、纳鞋底,组织妇女为战士做被服,并上前线参加运送伤员的战斗。由于工作努力,1948年7月1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西省五寨县妇女主任。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母亲随父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姐姐和襁褓中的树荣来到陕西西安,最初在刚刚组建国棉五厂的党办工作。她积极肯干,埋头苦干,和在老区一样,努力完成厂里分配的各项任务。她还先后在厂图书馆和幼儿园长期工作,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我们年幼的印象中,母亲总是迈着一双“解放脚”急冲冲地走进厂区每个角落。职工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大姐”。她就是这样不善言辞,默默奉献。她一次次辛劳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战争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组织观念和全局观念,凡事总习惯把工作摆在前面。1956年,姐姐患败血症在京病逝后,次年,父亲病情加重也离开我们。为了缓解职工住房,母亲很快将家里一套房子交给厂里。1989年厂里新建了一批房,为了落实老干部待遇,特地为母亲分了一套改善家里居住条件,但被母亲以“孩子多不在身边”为由谢绝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生活艰辛,工作繁忙,但母亲从未放松对我们的教育。她文化程度不高,不会讲大道理,可她用行动教育和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懂得“善良”与“感恩”。她用那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爱,坚守着孤独,为我们遮风挡雨,并用她对家乡老人的孝心和真诚感动着周围的人。经济困难时期,城市有大量饥民涌入,他们挨家乞讨,母亲总不让他们空手而归。一次树荣在家说“咱家娃多,自己还不够吃。”母亲一边说:“咱们少吃上一口,别让人家要饭的饿死。”一边把要饭的母女让进家,盛了些剩饭,还给人家拿了一件妹妹穿小了的棉袄。</p><p class="ql-block"> 母亲先后把我们送到农村或部队,并希望我们成为对党和人民全心奉献的人。我们兄妹三个正是受到了父亲、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党忠诚不渝,对工作尽心尽力。母亲还有一个鲜明的作人观点,就是“不论干啥,人不能贪懒。人一贪懒,就要出事”。当她得知树荣工作性质与金钱有一定关系,曾多次嘱咐树荣:“公家的钱,咱一分也不能动。咱家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人犯过错误。”她这话我们都记在心里,时时敲打着自己,在反腐的斗争中不仅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而且还经受住了较为严峻的风浪考验。</p><p class="ql-block"> 理想信念和红色元素成为我们永远抹不掉的胎记。如今,父亲、母亲均已离开我们,一起长眠于“八宝山”的松柏之中。但他们的战斗经历,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兄妹及每个子孙的心中,他们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树荣(保小63级甲 班毕业):1948年12月生,1969年入伍,1970年5月入党,同年8月荣立三等功。1979年转业到省民政厅,1985年任民政厅办公室主任,1993年因反腐受到最高检察院和省检察院的奖励,2009年3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树理(同为保小同学):1951年10月生,1968年下乡,1971年招到国棉五厂。1973年至1976年在纺院学习,1982年调省纺织公司任高工,2006年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树琳:1955年5月生,1969年3月入伍,1973年入党,本科学历,副师级干部,大校军衔。2003年在部队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p> <p class="ql-block">张树荣携家人给父母祭奠。</p> <p class="ql-block">编辑:秦检</p><p class="ql-block">文字:秦检,张树荣</p><p class="ql-block">资料提供:张树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