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光潋滟千般好,最是人间四月天。4月5日是一个春和清明的日子。在刘效华的提议邀约下,徐盛堂老师与我们几位同学到效华掌舵的美陵公司相聚,并一同到母校、曾经的临淄第十中学旧址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读高中时的临淄第十中学位于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田齐王陵北侧的高家孝陵村。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原齐陵公社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与参加这次相聚的孙兴贵是这个学校的第一届高中生,毕业至今已经55年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校早已被取消合并,同学们毕业后也大都未回过学校。但是,多年来她仍然是我们心目中读书学习过的殿堂,经常心心念念的圣地,是学子们终生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一处丰碑。</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快,物非人也非。汽车进村后,老师和同学们把车停在学校旁的大路边,怀着崇敬、虔诚近似膜拜的心情走向母校旧址。几十年未见了,道路及其周边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一絲影子。当年背着书包,在土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上学或放学回家的同学们,现在也已都变成了老人。徐老师1970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学校工作,今年82岁了。我们这几个同学,年龄最小的今年也平70了。大家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边走边看,寻寻觅觅,努力想从现场中搜寻出记忆中的一点当年印象,却都枉然。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从照片里大家的眼光中,也都能看出些许探寻、疑惑、遗憾、释然等杂揉在一起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进入原来的学校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心酸的情景。目睹眼前的一切,既让每个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感到伤心难过,陡生悲凉之情。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在外混阔了的老儿子,几十年后回家突然见到了更加风烛残年的老娘,老娘贫弱多病且早已被社会和她的儿女抛弃冷落在了荒山野岭中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学校的这处院落已经被一房地产开发商收贮。因为此处位于农村,离城区较远,开发商至今也未对其进行开发建设,只能任其自然而然的衰败和破烂下去。说真的,我在现场时不忍心看,现在更不忍心写,我不願用那些没有温度且泛着冷意且消极的语句去写我曾经的母校。我在现场时甚至都后悔这次到母校的旧址来,以便让她在我们心目中仍然保留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师泽如山,微亦致远。同学们与徐老师一同回看母校旧址,特别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学校的校舍虽然已不成样子,但站在或走在学校旧址的土地上,各位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谆谆教诲的情景,同学们在一起学习、活动的画面都一一浮现出脑海,如同就在昨天。特别是有些老师的教诲,哪怕是一段操行评语,一次严厉的批评教育和警示性提醒,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一生受益。这一点,我感触特深。除徐老师外,我上学时的吕多见校长、胡守义老师、屈龙田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和影响都特别大,我对他们的崇敬和印象也都特别深。可说是终生受益,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同行的于福海同学的家就在学校旁边。我们师生几人从学校旧址出来,到于福海家休息喝水,没有人再议论学校的前世今生。看得出来,看到母校的旧址如此模样,可能大家都感到压抑和悲伤,可又都无可奈何,只能对此默默无语或“顾左右而言它”。看的出,直到离开母校旧址的村庄到了美陵公司,大家才被美陵公司花园般的厂容厂貌所感染,各自的心情才开始平复,相互的交流才开始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母校的旧址!不!我真的永远不想再见它!但母校原先的模样将永远储存在我和她众多的学子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四月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