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80年代的厦大校园,每个雾气蒙蒙的清晨,悠长的校钟荡荡敲响,随后便有高音喇叭播放出高昂、欢快的乐曲旋律,传遍醒来的校园每一角落,与楼畔、树下、石阶边的朗朗早读声交织成校园晨曲。 乐曲声来自校园南面高矗的建南大礼堂楼顶,大喇叭“居高声自远”,甚至随风能飘到海那边的“敌占岛”。<br> 礼堂西侧设“厦大广播台”,每日一早定时开播,催促寝室里的学子起床出操、锻炼、早读。习惯上沿袭早年叫法叫做“电台”,实际是校学生会的播音站。除固定播送广播体操、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校园动态,播放流行歌曲为主的“每周一歌”是其特色。<br> 广播台每周编一期《厦大广播歌声》,选载两首歌(中外新老名曲、流行歌曲、电影插曲等),8开白纸,单面油印。当年播音员之一陈雪根(历史系79级)记忆犹新:“风行一时的‘每周一歌’大都由小林(广播台负责人)确定,基本上都是那时流行的校园歌曲,确定后,再去刻写油印,然后发到学生会。因为印数有限,每个系也就发个十来份。”<br> 厦大广播台由各系、各年段选派学生组成管理团队,轮流值班。历届送旧迎新,到80年代后期犹有接班人。<div> 合影中包括厦大77、78、79级学生。前排右3鲁建华、左1熊庆来是中文系77级;第二排左3于建东是经济系77级,左4林琳是校宣传部人员兼广播台负责人;第三排左2张陵是中文系78级;第四排右4陈雪根是历史系79级。</div> <font color="#167efb">【陈雪根(右)和同事、外贸79级许贻波在厦大广播台侧门前】</font> 陈雪根曾转述其友人告诉他的一趣事:<div> 【 2007-2008年,我在上海工作期间,我们的合作方是台湾长荣集团,其驻沪高管基本都是前国军弟兄。其中两位总经理曾在八十年代初,驻守过金门,任二担驻军排长和班长。喝酒聊天时,他们最恨厦大广播,因为共军的广播台离他们远,厦大离得近。每天夜里巡逻查哨,早晨刚想睡觉,就传来了“厦门大学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的呼号以及“校园的早晨”歌声,几年下来,国军弟兄们都会唱大陆的革命校园歌曲了。他们把厦大电台称之为“第二敌台”,“敌台”称呼由此而来!】</div> <font color="#167efb">【历史系79级陈雪根在厦大广播站工作间】</font> <p class="ql-block"> 哈哈,有意思。“敌占岛”天天向厦门放“心战广播”,高音喇叭声在深夜会随海风海潮飘到厦大男生宿舍芙蓉楼群。有来无往非礼也。“靡靡之音”半夜吹过来,厦大广播台清早的播音顺风而去,又把他们好梦搅黄了。</p><p class="ql-block"> 一般说来,厦大广播台的广播功率哪能比得上海防前线的24架高音大喇叭方阵,况且厦大喇叭是对着校园,前线喇叭是朝着海对面。不过,前线广播主要朝大小金门方向,大担、二担偏西,传声距离远一些。大概厦大方位、距离与大担、二担更靠近,<span style="font-size:18px;">厦大广播台地势高点,遇顺风歌声就飘过去了。关</span>键是广播台大清晨高音喇叭就响起来,而前线对“敌占岛”广播一般在前半夜吧。</p> <font color="#167efb">【1982元旦贺卡,厦大外文系77级郑启五作词的校园歌曲】</font> <p class="ql-block"> 我印象中,厦大广播台一大早的播音,骤然飞扬在静悄悄的清晨时分,确实非常宏亮、高亢,尤其广播台选用的前奏曲《白兰鸽》(阿根廷歌曲)旋律高昂、节拍轻快,有吹起床号效果,连播了几个月吧,咱那时就是每天早晨听到广播《白兰鸽》即起床,下楼晨跑。</p><p class="ql-block"> 关于“敌占岛”常常飘来邓丽君的如梦如幻歌声,许多厦大学子回忆中总会提到,唯独校广播台似乎从来没人说更没人专门写,主要是详尽的内部情况较少人能了解。所以,2021年陈雪根专门应约写了篇往事亲历记《我在厦大放广播》,这题材既特殊又唯一,填补校园回忆的一个空白,阅读效果特别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朝气蓬勃的80年代,影视界、歌坛群星灿烂。随着流行歌曲不断的广泛传播,风靡青年一代,大批内地、港台歌唱演员名声如雷贯耳。比如这几位蜚声海内外、流派风格各异的著名歌星,上:李谷一、邓丽君、关牧村,下:苏小明、王洁实和谢莉斯、朱逢博】</span></p> <font color="#167efb">【厦大中文系76级学生在上弦场演奏、演唱新歌】</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七八十年代厦大校园,歌咏活动蔚然成风。校学生会、校团委、各系学生会为促进、活跃文艺活动,纷纷自行编印歌选册、油印歌单,“每周一歌”创意和《厦大广播歌声》应运而生】</span></p> <font color="#167efb">【私人收藏、自制合订本的封面,工整的手写体目录】</font> <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不久前,偶见网络书店新出售一册80年代《厦大广播歌声》合订本。惊异于哪位校友爱好者有此神通,能收集得相对齐全,装订成册,至今40余年,算可遇不可求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有缘邂逅,先下手为强,下单购得,细查阅,与当时油印讲义、试卷同类型的白纸页已暗淡泛黄,可喜的是,合订本完好收存1980年6月—1981年11月间(第9至第58期,不全)“歌选”,原生态,原形毕现,原汁原味,十分难得。字里行间,仿佛时代旋律穿越而来,与记忆深处的依稀回响不期然地交汇、共鸣、激荡。</p> <font color="#333333"> 三页半光洁轻薄横格纸上,钢笔字细心手抄、编号,共保存80首歌曲,至今都属于老歌了,大部分歌名耳熟能详。</font> <p class="ql-block"> 今日恰逢厦大建立104周年校庆,借此80年代校园文艺故物,在熟悉、动人的旋律之间,回味青春蓬勃时期长相萦绕的老歌余韵,殷殷庆祝母校104周年华诞。</p> <font color="#167efb">【合订本第1页,始自第9期(1980年6月2—7日播出)。刊头“厦大广播歌声”六个饱满沉稳、挥洒大气的题字,从字体风格、题字资质看,很可能是时任厦大党委书记、校长曾鸣的大手笔。</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刻版字迹疑似中文系77级温再兴的手笔。当年清寒学生勤工俭学,谋这份差事,刻一期有手工费五角】</span> <font color="#167efb">【红色篆书字体私人印章,疑为收存、装订者或曾经收藏者钤印遗迹,但不明这位有心人“黄钢生”何方神圣】</font> <font color="#167efb">【“每周一歌”所选的港台、国外的流行歌曲占不少分量,溶入一代人记忆】</font> <font color="#167efb">【青年女歌星李谷一率先采用气声的通俗唱法演唱电影插曲《乡恋》,一时颇为异类,不但引人瞩目,也曾激起不同争议】</font> <font color="#167efb">【港台歌曲《龙的传人》、40年代电影插曲《四季歌》、日本抒情小调《四季歌》,都是那年头的热门歌曲】</font> <font color="#167efb">【二重唱《清晨,我们踏上小路》是男女声二重唱最佳搭档王洁实、谢莉斯扣人心弦的演唱佳作之一,艺术魅力经久不衰】</font> <font color="#167efb">【1981年厦大6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外文系学生登台表演节目之一】</font> <font color="#167efb">【其中几期附带厦大电台的宣传要点,透着鲜明的80年代高校思想教育特色】</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歌页下面利用空白,分别辑录古希腊哲人柏拉图、19世纪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赞美音乐、民歌的语录。热门新歌与格言隽语交织,尽心突出美育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校园文艺活动传统由来已久,音乐、舞蹈人才辈出。厦大化学系1955级郑美凤(中)时年风华正茂,担任厦大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是学生文体活动组织者、活跃分子】</span></p> <font color="#167efb">【厦大化学系1955级女生着演出服装在校园留影。她们曾演出新疆舞、民族风格舞蹈《十大姐》等优秀节目】</font> <font color="#167efb">【50年代的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业余普遍擅长吹拉弹唱,高手在宿舍间】</font>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1955年纪念“五四青年节”,厦大学生的集体歌咏比赛,男女生统一着装,小乐队伴奏,声情并茂,场景壮观】</font></p> <font color="#167efb">【50年代中期,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中苏青年大学生联欢舞蹈】</font> <font color="#167efb">【七八十年代继往开来,厦大中文系“新三届”自行拉起的小乐队,每到歌咏比赛辄大显身手】</font> <font color="#167efb">【青春岁月,校园交谊舞方兴未艾,外文系77级女同学在上弦场即兴起舞】</font> <font color="#167efb">【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电影插曲《牡丹之歌》,红遍大江南北,至今余韵犹在】</font> <font color="#167efb">【在厦门岛春季特有的连绵不断的毛毛细雨飘洒时,校园中大片绿菜地上空回荡着《幸福不是毛毛雨》的抒情曲调,迷蒙烟雨配着抑扬顿挫的广播声,别有情趣】</font> <font color="#167efb">【为四个现代化而歌唱,成为八十年代的时代最强音】</font> <font color="#167efb">【“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新长征”、“又红又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儿童相见不相识】</font> <font color="#167efb">【思想教育、“三观”讨论,当年开展得也满热火,《厦大广播歌声》里留下了蛛丝马迹】</font>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外文系77级女生在厦大6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上舞蹈,白裙轻纱,舞姿翩翩,满堂为之惊艳】</font></p> <font color="#167efb">【外文系78级女生梁华在厦大6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上表演独舞《敦煌彩塑》,清新脱俗,一舞惊人】</font>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广播台注重随时掌握群体热点,精挑细选,悉心选编,基本上每期选登的皆为风行的热门新歌金曲,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老歌名曲】</font></p> <font color="#167efb">【厦大中文系77级两位很专业的女高音王岚岚、李萍二重唱《深深的海洋》。她俩嗓音珠联璧合,每回登台演出都广获佳誉】</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厦大中文系77级男声小组唱。犹记得他们拿手的演唱节目是印尼民歌《哎哟,妈妈》、南斯拉夫电影插曲《啊!朋友再见》等】</span></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歌页下端启事提到的鲁建华(已故)是中文系77级同学,在校即热心公益,课余认真负责操办广播台业务;助人为乐,设法帮某些寒门同学获得手工刻印歌页蜡版“挣外快”机会,受助者至今难忘】</font></p> <font color="#167efb">【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文系79级杨刚毅(左)等同学在建南大礼堂一侧排练演出节目】</font> <font color="#167efb">【80年代幸运的“新生代”大学生更懂得追赶新潮流,“洋装穿在身”,热衷的乐器也从老一辈熟悉的二胡、笛子、口琴、手风琴转为吉他、小提琴、小号、黑管等时髦乐器】</font> <font color="#167efb">【中文系87级林风云在男生宿舍芙蓉(2)楼上走廊自娱自乐】</font>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80年代大学校园生气勃勃,歌声嘹亮,交谊舞热潮后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font></p> <font color="#167efb">【厦大广播与广大听众密切互动,开阔思路,适时提出结合实际的各方面稿约】</font> <font color="#167efb">【1981年10月,这首来自学生自创的校庆60周年献歌,词作者是中文系77级鲁建华】</font> <font color="#167efb">【鲁建华早年爱好抒情新诗,勤于创作,常有佳作发表在学生刊物《鼓浪》上。今年是鲁建华逝世(2010、7、23)15周年,不意遥隔44年才第一次在歌页见到他作词的电视纪录片主题歌,引人追思缅怀】</font> <font color="#167efb">【1980年终,在迎1981元旦联欢晚会上,中文系77级女同学表演诗朗诵节目】</font> <font color="#167efb">【1981年终,中文系77级同学在迎1982年元旦暨毕业联欢晚会上,随着《青年圆舞曲》旋律,跳起欢快的交谊舞。44年过去,此景仿若隔世】</font> 合订本最后一页,1981年11月,第58期。此时77级已临近毕业,即将走上新的人生征途。当再见这一尾页,人生也走到收尾阶段,而时代的歌声,厦大的广播歌声,始终昂扬回旋,成为岁月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进行曲、交响乐,夕阳西下,绿水长围着青山转。 厦大“新三届”毕业离校后,《厦大广播歌声》由后起之秀接棒,薪火传承,校园歌声在延续,至少在1987年还见到第240多期。不过年轻一代学子的特长不一样了,手刻、油印技能渐显粗疏,版面设计也不如早先那般精巧、充实。<div> 时光荏苒,新陈代谢,新时代大学生活有更丰富更新颖的思想观念潮流、文艺形式、娱乐方式,纸质的《厦大广播歌声》遂渐渐成为尘封的历史文物,与过来人的依稀印象融合为一体,成为漫谈、追怀的老话题之一。</div> <font color="#167efb">【《厦大60周年校庆纪念画刊》封面图,由广播台陈雪根组织拍摄。一群文史哲经77级学生正意气风发地步出校门】</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