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细雨如织,打湿了泗关村的乡村道路。我们肃立在八世、九世祖母合葬墓前,凝视着新立的碑石。雨水顺着碑面缓缓滑落,仿佛时光的泪水。这座修葺一新的古墓,承载着760年的家族记忆,每一道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封氏家族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根据家谱记载重刻的碑文,笔力遒劲,字字千钧。那些在动荡年代被挪作他用的墓碑,虽已不知所踪,却在族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此刻,新立的石碑不仅是对物质的修复,更是对文化记忆的重构,让后人得以触摸先人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八世、九世祖母合葬墓,座落于容县县底镇泗关村东华山之阳,其坐向为寅向甲兼艮坤,这是我们祖先精心选择的宝地。祖墓葬于明季(明朝末年),由于代远年湮,墓地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已经残缺不全,于民国二十五年进行过第一次大修,之后于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进行过二次重修,今次属于第三次重修。墓地砖块已残缺不全,但是民国时期那独具特色的人字形青砖砌筑的内圈墙尚存大部。人字形青砖的砌法,每一层都寓意深远:第一层人字,象征着人的根本;第二层人上人,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第三层众字,寓意子嗣众多,家族兴旺。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p> <p class="ql-block">上香、敬茶、敬酒接着是宣读祭文。</p><p class="ql-block">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四月六日,岁次乙巳,节届清明。容州封氏子孙谨以香烛酒醴、时鲜果品、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历代先祖墓前。香烟袅袅中,我们庄严诵读祭文:</p> <p class="ql-block">祭文曰:</p><p class="ql-block">赫赫始祖,肇基容州。宋末南迁,筚路蓝缕。 </p><p class="ql-block">通判之职,德泽长流。耕读传家,诗礼永守。 </p><p class="ql-block">明清以降,世德绵延。烝尝置田,祭祀长留。 </p><p class="ql-block">修墓缮祠,助学续谱。祖训谆谆,子孙恪守。 </p><p class="ql-block">奈何沧桑,世道浮沉。民革动荡,碑石蒙尘。 </p><p class="ql-block">幸逢盛世,文脉复兴。族众同心,墓冢重光。</p><p class="ql-block">三合之土,历久弥坚。糯米河沙,犹见匠心。 </p><p class="ql-block">今我后裔,虔心叩首。雨润清明,追思悠悠。 </p><p class="ql-block">伏惟我祖,在天之灵。佑我封氏,瓜瓞绵绵。 </p><p class="ql-block">耕读不辍,德业日新。孝悌忠信,代代相承。</p><p class="ql-block">愿祖安息,福荫永存。香火长续,俎豆千秋。 </p><p class="ql-block">尚飨! </p><p class="ql-block">容州文明公子孙谨拜</p><p class="ql-block">廿六世裔孙平山恭撰</p> <p class="ql-block">诵读声在雨雾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三牲五果整齐排列,清酒在瓷杯中泛着微光。年轻一辈神情肃穆,老辈人眼中噙着泪水。这一刻,760年的家族历史在祖墓前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烝尝田制度是维系家族记忆的重要纽带。《容州封氏家谱》中详细记载了历代祖先设置烝尝田的善举。这些田产不仅保障了祭祀活动的延续,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从修墓、缮祠到助学、续谱,烝尝田的租谷滋养着封氏家族的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祭祀仪式中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深意。当我们"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时,实际上是在重演千百年来不变的礼仪程式。这些看似繁复的仪式动作,正是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封氏理事会组织的修缮工程,表面上是修复建筑,实则是重建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从宋季(1265年)始迁祖落籍容州,到今日子孙遍布各地,封氏家族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那些在特殊时期被破坏的祖墓,那些流落民间的碑石,都成为家族记忆的创伤。而今重修祖墓,不仅是为了恢复建筑原貌,更是为了治愈历史的伤痕。</p> <p class="ql-block">祭拜了八世、九世祖母墓,大家驱车来到大明村牛头山祭拜九世十世先祖合墓。十世祖宪公墓葬于明代距今四百余年,墓地保留尚完好,文革时期墓碑被毁坏,二00一年移葬九世祖诰公夫妇时没有立碑,去年重修祖墓,在众兄弟们的推荐下,我撰写了碑文,重新立碑纪念祖上。四百年前的祖墓是后人了解古人墓葬文化的话化石,为保护好文物原貌,我们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修复。</p> <p class="ql-block">牛头山祖墓按地理先生的说法穴位在牛头,所以称之为牛头山。按封氏祖辈口口相传有一故事。古时候,每到春秋两季禾苗青绿之时,天不亮之前有一头牛到田里吃禾,禾田里总有被牛踩踏的脚迹,脚迹之处尽是浊水,但没有人看到过。租种田地的农户受到损失,因为此处所有田地都是封姓的蒸尝田,祖上也是开明之士,每逢遇到此种牛吃禾的情况,以减租息事宁人。后来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风水师,把阡陌(田埂)延伸到山坡的一棵大松树下绕二圈,阡陌相当于牛绳,把牛拴住。自此之后,再也没有牛吃禾的现象发生。故事很神奇,四百多年来一直流传于今。</p> <p class="ql-block">清明的细雨,时晴时歇,阳光穿透云层,在新立的碑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光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欣慰的笑容。祭品前的香烛依然明亮,照亮着家族的未来。年轻一代开始用数字技术(手机)记录祖墓的每一个细节,让传统文化在新的载体中延续生命。</p><p class="ql-block">临别回望,雨雾中的祖墓群静谧庄严。春秋二祭的古老传统,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年复一年的仪式中,封氏家族的精神薪火得以永续。</p><p class="ql-block">愿先祖英灵,永佑后人。</p><p class="ql-block">愿家族文脉,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尚飨!</p><p class="ql-block">廿六世孙 平山 沐手敬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