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农村之七【行走的文化】

临夏作强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常常会听到“送文化下乡”、“送家电下乡”,为什么不“送城里人下乡”?为什么不盘活农村的宅基地市场及房产市场,使更多的城里人在乡村开辟第二住所,甚至久居乡村,与乡村居民分享城市文明?为什么不能让许多退休的人能够有条件回到乡村悠闲度日?这些有闲有钱阶层,对于乡村的发展,无疑有莫大好处。比如说,如果他们需要人打扫庭院,收拾花园,需要保洁。他多为农村解决一个就业问题,就少一个农村人背井离乡。这些想法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但我认为也并非天方夜谭,同时这有利于农耕文明与城市文化汇集碰撞,产生新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个根,对人来说,是核心价值观等人内心最根本的东西;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民族精神、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等。弘扬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诚信重礼、邻里守望等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国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从观念上说,乡村不只是生产区域,更是可以居住的生活场所。当在知识、财富以及社会资本等方面有着相对优势的城里人住进乡村,像旧时的告老还的乡绅一样,他们在实际乡村生活中上已经构成了对乡村的反哺与建设,同时有力的推动了乡村文明。</p> <p class="ql-block">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重要文化形态,它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又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农村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与自然节律(如节气、农时)紧密关联,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同时,重视宗族纽带、地方习俗(如祭祖、庙会)和口耳相传的经验(如农耕技术、民间故事)。 农村文化它强调家族和邻里互助。 城市文化以摩天大楼、地铁、购物中心、咖啡馆为载体,通过流行音乐、现代艺术展、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如短视频)来展现。</p> <p class="ql-block"> 城市越趋同,乡村越珍贵。现在的城市大同小异,小区基本相同。但散落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却形态各异——自然地理特征、物候环境差异、特产资源分布等因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乡土文明和风土民情。这种多样性正是乡村景观审美价值与乡土文化内涵的核心支撑。今天的乡村文明,在于其蕴含的丰厚文化资源: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农耕技术体系,从种子到餐桌吐故纳新的循环周期,这些自然风物与人文历史的交融共生,恰恰构成乡村最富吸引力的独特基因。</p> <p class="ql-block">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挖掘农村非遗文化等方式把地方民俗、民族文化等通过各类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的春风吹进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乡村文化本质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规矩等,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它们就像基因一样存在,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村落都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独特的。尤其是临夏地区的社火和一些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乡村文化热的核心驱动力是唤醒村民心里的文化认同,稍加引导,村民就能找到本村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让农民重新发现乡土的价值、重新发现乡村之美,进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归属和认同,激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最根本是靠乡村文化,同时也离不开政府保护农村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乡土特色和人文景观,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  乡村文化的振兴更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祖先,学习并拥有和祖宗对话的能力。不要以为祖先都已经埋在地下化作了泥土,他们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他们耕作过的麦田,他们世代累积的生存智慧正是我们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的源泉。当我们能读懂祖先传递的生存密码,热爱乡土的意识就能觉醒,对乡土社会的自信也会增强。</p> <p class="ql-block">  文化没有优劣。乡村文化以乡土性为核心,强调自然元素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城市文化则呈现现代化与系统化特征。乡村文化对“慢生活”的坚守,与城市文化对效率的追求,共同构成文明演进的双螺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建立和而不同的互动机制,即走向差异共生的文化生态,在差异中寻求共鸣,如临夏农村的宴席文化、社火、以及花儿逐步走向专业,但离不开农村这个根,文化在碰撞中激发创造,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文化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化浪潮快速推进的当下,乡村面临年轻人大量且持续外流,乡土文化传承者逐渐老去的双重困境,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尽管部分地区的“村味”文化呈现热度,但是要让乡土文化成为延续文化血脉的力量,核心要义还是要回到人自身,在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唤醒村民与土地的情感,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担当,这是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我所见证的却是农民在生活中修行,他们很尊重常识和自然法则,这是农村文化。在这里,我所看见的是他们对一种拙朴而真切的精神生活的努力;我所听到的是一种没有仪式重压的,由沉闷而入清脆的乡音文化。而这一切,是我当年在乡村度过童年与少年时期从未见到和听到的。</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坚持,没有乡村的文明与现代化城市文明是无源之水。乡村文化不只在于来自乡村的一些朴素观念可以哺育城市,还在于乡村可以分解城市的极端化发展。乡村文化的未来,应是乡土基因与现代文明的双向奔赴。让乡村文化既留得住乡愁,又具有创新。</p> <p class="ql-block">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非简单的“传统—现代”对立,而是人类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智慧结晶。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两者需在碰撞中寻找平衡——既保持文化根脉,又拥抱创新活力,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生态</p> <p class="ql-block">张作强 甘肃临夏人 塔张刺椒的推广者 第二代椒农 因关注三农问题被多家媒体采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