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卌年聚会

荷塘月色ch

<p class="ql-block">  2024年,我们已经大学毕业四十年了,全班同学几乎都已退休。我们用四十年的辛勤工作书写了那句很俗但很恰切的“时间飞逝”,我经常不由得感慨:我们都已进入花甲之年!</p><p class="ql-block"> 年初就有不少同学思考如何迎接这毕业四十年,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落实。6月上旬定居美国的女同学林玲回来,邀约部分同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午节当天晚上在合肥小聚,我参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一月月初时,突然看到“缘自1980”的班级群里出现了本月二十日在珠城四十年聚会的方案和接龙报名,原来是在蚌埠市工作的三位同学发起聚会,并承担了组织聚会的诸多事务。我心中感谢他们的积极主动,同时动手接龙报名。然后就每天计算着购买十九日去蚌的火车票,没想到的是开售刚两分钟,竟然没有座位票了,而且无座票也只有2张。略略思忖了一下就立即下单购买:近四十年的工作中,两节课连堂甚至三节课连堂是常事,站到蚌埠无所谓啦。而且同学相见的快乐一定会化解站立一个半小时的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九日晨自然醒来,锻炼、洗漱、早餐,提前七十分钟出门,刚在小区对面的公交站台站稳,就看到6路车减速进站,心情大好:一顺百顺的好兆头!在滁州北站下了公交车。进入候车室,电子屏上晚点二十一分钟的告示并没有影响我心情。检票时发现只晚点十来分钟,排队上车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一个座位,并且一直坐到目的地。快抵达蚌埠站时,就接到接站的吴正苗同学电话。出站后打通他电话,按照电话中他的指导,走出出站口,一眼看到他和周成林——两位都在发起聚会的三位热心同学之列,为了今天的聚会操劳了许多天,今天还这么热情的接站!心中真的很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 他俩开车带着我离开火车站,二十几分钟后进入两边被虽已初冬但叶子依然茂盛翠绿的树木簇拥着的平坦柏油路。路不宽,但也足够两辆轿车交会车。途中路边的电子显示屏上打出红彤彤的“热烈欢迎安徽师大中文系80级一班同学欢聚珠城禾泉小镇 请至假日酒店”。这是三位主办同学的贴心问候,让我心中顿生暖意。很快前方出现了一座建筑:禾泉小镇的假日酒店。</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办理入住手续,上三楼放好行李就去看望先我抵达的吴文英李良凤,她二人听到我的声音迎出门,我们见面就是亲热拥抱。交谈几句后干脆前去大厅迎接陆续抵达的同学。大家甫见面都热情地握手拥抱拍照,瞬间大厅一片热闹。算起来,我们已经相识相知卌年:在1980年9月报到,经历四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开枝散叶到全省乃至全国。尤其是工作后,其间虽然全班也曾相聚过三次,但青葱岁月结下的友情,任何时候相见,怎么亲热都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细心的主办同学告知:午休后,周成林同学将带着我们游涂山。而我们五位女生则集中到吴文英李良凤的房间聊天。聊了一会,施玲出现在门口,房间里再次爆发出久别重逢的欢乐——报名参加聚会的六位女同学到齐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分别坐下继续聊天。但没聊一会,发现已经到了约定的三点去大厅集合时间。大家聊兴不减地下楼,与还没见面的其他同学打招呼后,分乘车离开涂山脚下的假日酒店前往附近的涂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很快就来到了风景区大门口,周成林请来的安师大学弟、涂山风景区管委会范书记已经等候在入口处,他开车带着我们直接来到风景区内停车场。走下车发现这里左边是木质长廊,右边的粉墙上是大禹来涂山带领当地百姓治水的一组雕塑。前后方各有一座亭子。</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范书记带着我们直接来到停车场前方半山亭观景台,一个巨大的红色“心”形矗立在观景台一角,“心”上的吊牌告诉我们这里是大禹与妻子女娇“相识坐标点”。范书记讲解了大禹在涂山治水、召集诸侯九分天下。周成林同学补充说史书记载“大禹于涂山会诸侯,定九州”,我想这也许是蚌埠“禹会区”的来历吧。然后他用“大禹生于北川,成于涂山,终于会稽”概括了大禹的一生——显示由教育系统走向政坛、主政地方的他深厚功力。站在观景台,我们眺望着“三水绕一城”的怀远城区,看到淮河在大地上书写了一个“y”,处在怀远城和淮水之间的荆山遮挡了我们远眺的视线,而我们居住地涂山则成了脚下的一个土堆。</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边谈论着一边步行上山。没走几步就看见一处小树林和林边立着的标牌,原来涂山是蚌埠地质科普点。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继续前行,途中不时立足选取角度拍照,或被同学拍照。在一上坡处看到“朝禹路”碑,又都驻足观赏拍照,几位同学拍了个人照后,大家坐在碑前台阶上拍下了聚会的第一张合影,可惜,照片上缺少了拍摄者孙雁彬形象。然后大家沿朝禹路继续前行,先后经过并观赏了歇马石、启母石、望夫石、中国有史记录的第一首情诗石、台(怡)桑和灵泉,在灵泉这里拍照、眺望,享受登高望远的惬意。很快就来到了隐于森森翠柏之间,檐牙上擎的禹王庙。</p><p class="ql-block"> 文史资料是这样介绍禹王庙的:“禹王宫,俗称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大禹劈山导淮的涂山顶峰,山下涡、淮二水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言简意赅地写出禹王庙历史、位置和环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仔细观赏了庙前左右立着的石碑,右碑上书“有夏皇祖之庙”,题写者是中国当代的历史地理学发起人之一的北大教授陈玉书;左碑上书“夏之兴也以涂山”,题写者是中国当代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一番拍照后跟随大家进入庙内,因为天色已晚,只是心怀敬意地匆匆走过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下山登车很快回到驻地,那些从路途较远的宁波、黄山市等地赶来的同学也已经报到。</p><p class="ql-block"> 晚餐时,大家来到餐厅,见面又是一阵热闹,握手拥抱、合影。接着按在当年在学校的小组分坐两桌,周成林主持,当年体育委员李永跃简短讲话后,正式开席。席间,大家同饮全体见面酒后,开始自由活动:同桌互敬,跨桌敬酒,小组间敬酒……那番热闹使得吃饭退居交流之后了。尽兴中,李永跃上台唱起了歌,卜永忠、胡晖、张克言、施玲、缪晓明都上去一展歌喉,虽然不知道他们唱的歌名,但都引发起高潮:拍照,鼓掌。缪晓明唱歌时,我被张克言拉上台跳了几步舞,四步?三步?不知道,反正歌曲结束时,我们自己也乐不可支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大家提议合影留念,当年好朋友合影、小组合影、端着酒杯合影、女同学合影、和女同学合影……只要有说法,都来合影。</p><p class="ql-block"> 晚餐后,大家兴犹未尽聚到我和晓蝶的房间,谈不完的话题,不时爆发出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大家准时来到二楼流水厅座谈。进门时,看到周成林、吴正苗和朱金龙三位同学已经布置好会场:投影屏上红底黑字的主题、每个座位上的水果瓜子花生,孙雁彬同学站在中间忙于调试摄影……座谈会上,班长查海波致辞后,同学们按座位顺序发言,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邀请同学给自己接待的机会、想念那些因故未能参与聚会的同学、怀念先后辞世的五位同学……大家的言辞充满了对四年大学生活的回忆,李良凤发言时激动得声音哽咽了——确实,四年的学习生活记忆伴随着开枝散叶的我们工作了卌年,让人难以忘记!座谈会结束后,全体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上午座谈会结束后,周成林等三人很周到地安排我们去禾泉小镇的菊花园赏菊。去菊花园的路上,大家还在交流,似乎要把座谈会因限时“被迫”删去的话说完。进入菊园第一眼看见一柄大茶壶倾斜在空中,一注水流从壶嘴源源不断的注入下面的巨型茶盅里。这个景观与江苏天目湖、青岛茶山的相比秀气了些,吴文英、李良凤和我还是在这里合影留念了。</p><p class="ql-block"> 从大茶壶旁台阶走上去,眼前一片开阔:大片的菊花精神抖擞地盛开着,姹紫嫣红中相间着艳黄。菊园边的四五级台阶后有一架大风车,负责摄影的孙雁彬指挥聚会的全体同学在这里展开聚会横幅拍摄室外合影。然后沿着菊园里甬路前行,很快看到一处用竹篱笆圈起来的梅花鹿养殖园,我们在门边逗弄几只大胆靠近的梅花鹿,拍了几张照片。继续边聊天边赏菊地前行,看到用菊花塑出的曳着长尾巴的孔雀造型,大家围着它拍风景、拍合影的忙碌一番。拍照后的我远远望见左前方一台白色钢琴“漂浮”在菊花丛中。走近才发现这里地势平坦,用木条拼成一个舞台,白色钢琴点缀了舞台,成为菊花园里的琴岛。大家围着它又是一番议论,女同学们也都忍不住过去摆出弹奏的Poss……</p><p class="ql-block"> 欣赏完菊园,也来到了午餐饭店。用完餐后,大巴车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蚌埠龙子湖南岸的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曾经担任怀远县主要领导的“地主”周成林给大家介绍了这个古民居相关情况后,大家沿着景区道路在景区里游走、交谈,话题有同学间似乎怎么都说不完的交流,也有对眼前风景的赞叹,遇到某些角度的优美景观时则纷纷拍照留念……不知不觉中时间已流逝。四点半大家再次登上大巴。</p><p class="ql-block"> 大约二十分钟后,在龙子湖生态公园西侧下车,周成林带着我们步行来到公园边的蚌埠地标之一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处。这里矗立着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钢质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塔;塔前地面有块用钢化玻璃覆盖着的红蓝色圆形地图,红色象征温暖的南方,蓝色代表寒冷的北方。旁边立着一块半人高的石碑。标志塔的主色调也是红蓝,高39.9米,重达100吨。整座标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塔底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青铜铸造的青龙、朱雀、白虎、龟蛇(玄武),顶端是一条欲飞的苍龙寓意全面腾飞的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的珍珠则象征着珠城蚌埠‌。</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个标志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着它仰头观赏,触摸圆形地图,仔细阅读石碑上的文字,感受着南北的碰撞。不少同学拍风景照、打卡,王心泉同学调皮的两脚分立在地面圆形地图的南北两块土地上。我也忍不住打了一张卡:手按蓝色的北方土地,落坐红色的南方大地。</p><p class="ql-block"> 天黑时,我们来到了坐落于龙子湖另一边的湖景壹号餐厅晚餐。我们订了最大的包间,而当晚要赶回去郭晓蝶、于巧灵、施玲和王心泉几位同学先在露台上的星空小包间用餐。我利用等餐时间上露台逛逛,看到有三个蒙古包形小包间,里面摆放着可供六人用餐的圆桌,这就是星空小包间。几位今晚赶回去的同学已经落坐其中一间,我进去和他们聊了几句,同时观赏到顶部的蓝天白云图案。服务员来上餐时,我告辞出来后走到露台边,眺望夜空下的蚌埠市区:右边是溶于夜色中的龙子湖,左前方是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可惜时已深秋,阵阵寒意把我撵回了包间。</p><p class="ql-block"> 明天才离开的二十一位同学正在大包间里聊天、打牌,等待入座。当菜品上齐后,同学们相互提醒着入座,男生们面前都摆着一个量酒杯和一个品酒杯,当转盘上的酒瓶转到自己面前时,都自己给自己斟酒,女生则自取了饮料。满桌的热闹因斟酒结束而安静时,周成林主持开席,前四杯依然是全体同学共饮,然后大家开始与自己的左右同学相互敬酒。一时间,圆桌四周笑声、说话声四起,声浪阵阵……似乎“主食”是说笑,酒水是点缀。当小包间同学来告别时,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拉着的手握了又握,“一路顺风”“注意安全”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 他们离开后,继续聚餐的同学间气氛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已经相互间敬酒交流过的大家,又一次纷纷端着酒杯加深感情。几位酒量好的男同学左手量酒杯、右手品酒杯的环桌交流,遇到四十年前无话不谈的死党时,当年的“糗事”说了一件又一件,满满的品酒杯喝空了一次又一次,希望同学到自己那里玩的邀约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在座的各位虽然没有了当年玉树临风的体态,当年的满头青丝也已掺杂着白发,但当年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态依然,更多的是少年同学近半世纪后重逢时的率真、敞亮和轻松——这是我此次聚会中最大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晚餐结束后同学们又乘坐大巴回到禾泉小镇的假日酒店,没尽兴的同学集中到老卜的房间继续打牌聊天,我们则回到房间,整理行李,准备返程。</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许永铸、李亚平和我告别等待大雾消失的合肥同学,乘坐周成林的座驾来到蚌埠火车站,下车后告别回假日酒店送别合肥同学的周成林,我们三人在火车站广场分两路,许永铸乘大巴前往二十五公里外的凤阳游玩,李亚平和我进入候车室:他前往珠城北的宿州,我则回珠城南的滁州。时刻表上比我车次早四十分钟的李亚平几乎与我同时检票上车,南归的火车早一步启动,载着同学聚会收获愉悦的我回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6日</p><p class="ql-block"> 补:因为太多的琐碎至今才完成,但聚会的美好却始终荡漾在心中。再次感谢珠城的三位同学的付出!感谢视频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在滁州北站内的展示车次的电子屏,红色字体显示我乘坐的车次晚点。</p> <p class="ql-block">禾泉小镇路旁的暖心欢迎</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农庄。</p> <p class="ql-block">看见当年的下铺、也是同组唯二的女同学不由得拥抱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看到丁香花般的小姐姐也要拥抱</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吴文英、李良凤和吴正苗同学</p> <p class="ql-block">当年团支书卜永忠也加入了</p> <p class="ql-block">为他们合影后,我用自拍杆为我们五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大厅的杨广宇同学</p> <p class="ql-block">领导风范的缪晓明同学</p> <p class="ql-block">又接来了几位同学的三位主办聚会之朱金龙正伸手问候向他刚见到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见面热情寒暄</p> <p class="ql-block">吴文英:“你辛苦啦!”</p> <p class="ql-block">朱金龙和当年体育委员李永跃</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汪夏云、吴文英、李良凤、李永跃、吴正苗和卜永忠</p> <p class="ql-block">周成林和李永跃——曾经的蚌埠官员与曾经的省体育局官员——热情握手</p> <p class="ql-block">午餐前见到了从上海赶来的郭晓蝶,我俩亲热拥抱</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着诗人、散文作家吴忌谈论他的美髯</p> <p class="ql-block">晓蝶很好奇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这美髯</p> <p class="ql-block">结束美髯话题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虽然你有美髯,但仍是我老弟。”</p> <p class="ql-block">终于“抓”着接同学的朱金龙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们主办毕业卌年聚会,辛苦啦”。从左到右:朱金龙、我、周成林和吴正苗。</p> <p class="ql-block">聊天中等待集合游涂山。从左到右:吴文英、于巧灵、郭晓蝶和李良凤</p> <p class="ql-block">步行去午餐</p> <p class="ql-block">游涂山前部分同学合影,从左到右:吴文英、李良凤、许永铸、周成林、卜永忠和李永跃</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边的半山亭,它对面是观水亭,顾名思义:站在那里可以观望淮水。</p> <p class="ql-block">观水亭上镌刻着赞颂大禹功绩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与半山亭相对的大禹与妻子女娇相识坐标点。</p> <p class="ql-block">安师大学弟、今日地方父母官介绍涂山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听得专注</p> <p class="ql-block">眺望淮河对岸的怀远城区</p> <p class="ql-block">涂山和对面的莽山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来自上海的郭晓蝶陶醉在这景色中。</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禹女娇相遇坐标点观景台登山,途中看到这标牌:随处都见知识。</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块石碑方知我们行走在朝禹路上。当地同学告知:此路直通山上的禹王庙。</p> <p class="ql-block">先期到达参加游涂山的同学拍下了这次聚会的第一张合影。后排从左到右:吴忌、李亚平、童乃福、汪夏云、杨广宇、缪晓明和卜永忠。前排从左到右:施玲、许永铸、吴文英、于巧灵、李良凤、本人、郭晓蝶和周成林。周成林是此次聚会发起人、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缪晓明同学在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看见歇马石歇马亭</p> <p class="ql-block">这石碑就是说明它后面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的巨石形如一位身怀六甲的女子,周成林介绍说:这是已经怀孕的大禹妻子女娇,正等待大禹回来。她后来生下了儿子取名“启”,后人立碑“启母石”。</p> <p class="ql-block">你是怜惜女娇,特意遮住“望夫”二字的吧。</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看到巨石上镌刻着“候人兮猗”,旁边的标牌上提示这是大禹妻子望夫归家时的独白:“候人兮猗”,意思是“我所等待的人啊”——这是有史记录的中国第一首情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旁边一棵桑树是大禹夫妇相会之处,后人立起这块“台(音同“怡)桑”碑。</p> <p class="ql-block">途经当地一处泉水,标牌上的“圣泉(灵泉)”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末电视上几乎每天都见到的圣泉啤酒,今天才知道就是蚌埠生产的。</p> <p class="ql-block">背对灵泉眺望市区</p> <p class="ql-block">我拍下了这里此时的漂亮景观,尤其那天空很养眼。</p> <p class="ql-block">禹王庙外景观和庙门外左边的“夏之兴也以涂山”碑。</p> <p class="ql-block">庙门右边“有夏皇祖之庙”碑。</p> <p class="ql-block">李良凤在“夏之兴也以涂山”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也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19日傍晚,参加聚会的同学都已报到。晚餐前聚会发起人、总指挥周周成林同学讲话。</p> <p class="ql-block">原班委、体育委员,后在安徽省体育局任职的李永跃讲话</p> <p class="ql-block">饮酒半酣时大家相互敬酒、交流</p> <p class="ql-block">跨桌敬酒</p> <p class="ql-block">兴之所至,李永跃、卜永忠、胡晖、张克言、施玲、缪晓明都上去一展歌喉。</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加聚会的女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班级团支部书记和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班长、吴忌和我们合影,吴忌的动作惊讶了郭晓蝶。</p> <p class="ql-block">从华中理工大退休的余东升和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吴正苗和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许永铸和我们合影。至今记得当年在繁昌实习之余,许永铸、郭晓蝶和我三人去马仁寺游玩,在攀爬一个陡坡时,他像大哥拉小妹般的拉着我的手带着我爬到了坡顶。</p> <p class="ql-block">当年第五小组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二小组举杯祝福。</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四小组合影,如果在云南师大工作的蒋永文、退休在上海带孙子的葛勤政和报过名却因家里有事临时告假的缪富国三位能到,第四小组就圆满了—— 有两位去年半年内相继辞世。</p> <p class="ql-block">我为第五组拍摄,也被孙雁彬拍摄。这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里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p> <p class="ql-block">报到当天晚餐时的场景之王心泉敬酒</p> <p class="ql-block">李学厚吴正苗“打的”敬酒</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体育委员向女同学们敬酒</p> <p class="ql-block">晚餐前忙着为同学拍照的孙雁彬和我</p>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上午座谈会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白籽儿的石榴!</p> <p class="ql-block">等待会议开始的我和王贵劼交谈</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第四组组长发言。</p> <p class="ql-block">专注的王心泉、许永铸和卜永忠</p> <p class="ql-block">会后大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当年寝室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心情大好的施玲和我想唱歌。</p> <p class="ql-block">余兴未尽的我唱支《桃花谣》。</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的全体同学合影,吴忌杨广宇双手拿着书法家许永铸为聚会写的“福”“寿”。</p> <p class="ql-block">禾泉小镇的地标景观</p> <p class="ql-block">吴文英、李良凤和我</p> <p class="ql-block">此次聚会唯一的室外合影,摄影师孙雁彬正在按着遥控器</p> <p class="ql-block">姹紫嫣红黄</p> <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的我们六位女同学与孔雀合影,有着见到美女喜欢开屏媲美习惯的孔雀🦚“没敢”开屏。</p> <p class="ql-block">还是我的同学漂亮</p> <p class="ql-block">我也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弹者开心,观众专注</p> <p class="ql-block">我也冒充一下</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蚌埠)博览园项目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让人有着置身江南水乡的恍惚</p> <p class="ql-block">整体搬迁来此处又复原的古建筑,门头上木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班级两位媒体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坐在桥栏杆上小栖</p> <p class="ql-block">蚌埠又一地标中国南北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工作生活在偏南滁州我在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站在湖景壹号露台远眺所见。</p> <p class="ql-block">露台上的星空小包间</p> <p class="ql-block">准备当晚返家的同学将提前用餐。</p> <p class="ql-block">李学厚、许永铸、李亚平和我,体态都比当年大了几号。</p> <p class="ql-block">这里“盗用”一下高手同学编辑的视频,搜集了在学校时、毕业二十年聚会和相识三十年聚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餐前点心</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晚餐大家用不再年轻的歌喉合唱《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