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行(3)~广州游(中山纪念堂、陈家祠堂、沙面、永庆坊)

模范

<p class="ql-block"><b>2月28日下午我们来到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299号,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动工,民国二十年(1931年)竣工。中山纪念堂坐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总占地面积为6.3公顷。 </b></p> <p class="ql-block"><b>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高52米,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它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b></p> <p class="ql-block"><b>南门楼它采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布局,中间为单檐歇山顶,两侧则与中间山墙巧妙结合,形成三个亭式建筑的组合体。中间亭式建筑高大而突出,单檐歇山顶上饰以传统官式鸱吻,通体琉璃,上施回纹,四条垂脊吞口的设计与之相呼应,虽体量较小,但同样精致。</b><b style="font-size:18px;">门券石上的绶带雕饰更是巧妙地表达了“以中为贵”的思想。</b></p> <p class="ql-block"><b>走进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巍然屹立,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越时空的壁垒,静静地凝视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铜像的面容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孙中山先生的睿智与坚毅,让人不禁沉醉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b></p> <p class="ql-block"><b>鲜花绿草簇拥着的孙中山铜像,铜像基座由白色花岗岩筑成,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以在这里九级、五级台阶暗合了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b></p> <p class="ql-block"><b>中山纪念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以四个重檐歇山顶门,拱托着中央八角攒尖巨顶。宝蓝色的琉璃瓦,斗拱飞檐,檐头挂着钟形铁马,极具民族风的彩绘,黄色琉璃瓦外墙,朱色的柱和窗。纪念堂正面抱厦的上下檐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整个建筑给人感觉庄严肃穆。</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三座亭楼的顶尖装设3颗金黄色的大琉璃珠,以比拟孙中山创立并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山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10日烧制,已有近80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b></p> <p class="ql-block"><b>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广州最大的的白兰树。听说白兰花开溢满园,在纪念堂内部都能闻到芳香,可惜来的不是时候,下次或等到初夏、秋季再来白兰树下,闻一闻白兰花的芬芳。</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3000多人。</b></p> <p class="ql-block"><b>舞台正壁中央是一幅汉白玉石碑,上刻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是吴子复的手迹,由广东端州梁俊生镌刻。</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内还保留着当年彩绘天面,以云朵彩图为主,地面彩绘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与国民党的党旗、党徽的图案相近。</b></p> <p class="ql-block"><b>一楼回廊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记录着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珍贵图片和文字介绍,你可以在这里详细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一楼主要展示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及革命事业。两侧是展览馆,展示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介绍他的生平事迹、革命活动和思想理念‌。</b></p> <p class="ql-block"><b>堂内典藏着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喜欢民国历史的可以大饱眼福。孙中山手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p> <p class="ql-block"><b>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师吕彦直,以其卓越的设计才华,赋予了广州中山纪念堂不朽的灵魂,让这座建筑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与功能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情怀的崇高致敬。</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的二楼详细介绍了纪念堂的筹建过程、建筑特色和落成情况,图文并茂,并有视频解说‌。二楼两侧设有展览馆,此外,二楼还有五个盖章区,喜欢集章的朋友可以在此收集印章。</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棵有300多年树龄的木棉树,木棉王位于中山纪念堂东北侧,是广州比较老的木棉树。</b></p> <p class="ql-block"><b>中山纪念堂的周围,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漫步在园区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历时六年落成,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空旷的广场烘托出美轮美奂的古建筑群,在阳光下静默。广场边上高耸的石头牌坊上书“古祠流芳”四个大字。石牌坊,这一汉族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不仅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耀与功勋,更承载着家族的辉煌历史。</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国科举取士的时代,祠堂前的旗杆是宗族荣誉的象征。考生在科场高中后,获得朝廷赏赐的旗银,族人便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以示表彰。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时间和功名,是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标志,因此又称“功名石”。陈氏书院前坪东西两侧原分别立有四斗旗杆和三斗旗杆各一座。</b></p> <p class="ql-block"><b>祠堂大门口墙上一字排开四块标牌,分别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介绍以及国家4A景区牌匾。</b></p> <p class="ql-block"><b>祠堂门前两尊大型石狮堪称石雕艺术之杰作,狮子都是用整块石料雕成,东面的雄狮脚踩石球傲视远方,象征力量与刚强,西面的雌狮轻扶小狮,代表子孙繁衍门丁兴旺。狮子口中的圆球能够滚动却无法取出,这是石雕匠人用镂雕技法创造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b>祠堂门口两侧的石鼓直径1.4米、高达2.55米,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因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探花,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屋顶正脊上,分别装饰了十一条陶瓷瓦脊。这些脊饰题材多为民间熟悉和喜爱的戏剧场面、传说故事以及各种吉祥图案。</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三轴三进,分割成九堂六院,虚实相间,整体对称,中轴线按正厅、聚贤堂、祖堂的次序排列,左右厅堂横陈,外侧斋厢竖列,大小共十九座单体建筑,围绕着主殿聚贤堂。厅堂之间檐廊连接,四条长廊一贯到底,内侧两道廊门刻着“昌妫”、“蔚颖”,外侧两道廊门刻着“庆基”、“德表”。</b></p> <p class="ql-block"><b>祠堂正门的门楣上写着“陈氏书院”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光绪年间有的大祠堂煽动族人情绪,与清政府对抗,遭到镇压。为了不被政府盯上,祠堂用了书院的名字,掩人耳目,但行祠堂之实。不过祠堂的修建的确为当时与宗族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学士、商贾、族人提供了落脚和议事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一进门就能看到大门上的彩绘,两个门神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颜色依然鲜艳。左边是黑脸的尉迟恭,右边是红脸的秦琼,他们一直在守护着陈家祠。</b></p> <p class="ql-block"><b>尉迟恭,这位门神中的佼佼者,在陈家祠堂的大门上以彩绘的形式呈现,生动逼真,仿佛将人们带入了历史的深处。他的形象,不仅代表着陈家祠的威严与历史,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坐北朝南,由大小19座建筑体组成,三路三进九堂两厢,长廊相连,庭院穿插,规模之宏大绝非一般祠堂能望其项背。</b></p> <p class="ql-block"><b>聚贤堂前的月台,其设计巧妙融合了石雕与铁铸技艺,不仅彰显了时尚的元素,更流露出庄重的气质。柱头上,小狮子的雕像憨态可掬,而岭南瓜果如杨桃、菠萝、佛手等的精致雕刻,则寓意着繁荣与富贵的美好愿景。这份精湛的工艺与深意,仿佛能将美好定格,直至时间的尽头。</b></p> <p class="ql-block"><b>穿过首进门堂是带月台的聚贤堂,聚贤堂,顾名思义,是当年陈氏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厅堂高大宽敞,装饰典雅。</b><b style="font-size:18px;">聚贤堂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展示了岭南建筑的高超技艺。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着巨大的‌木雕屏风。聚贤堂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装饰艺术令人赞叹,体现了清代岭南地区商人家族对装饰艺术的精细追求。</b></p> <p class="ql-block"><b>走进聚贤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精美的木雕屏风。它以精湛的工艺雕刻而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屏风上,一个香炉静静地伫立,炉烟轻轻袅袅,仿佛能幻化出一个“寿”字。周围,五只蝙蝠环绕着香炉,寓意着“五蝠(福)捧寿”,寓意深远。</b><b style="font-size:18px;">黑漆底色和金箔贴饰形成色差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木雕艺术以浮雕和镂雕两种精湛工艺手法为主,遍布于建筑各处的木构件之上,雕刻着无数富含历史韵味的故事和象征吉祥的图案,令人目不暇接。聚贤堂照壁屏风双面镂刻的精美图案,多有丰富寓意。如图“多”“寿”两个草书拼成的“福”字,笔画表面多有波折,佐以传统象征花鸟图案,除了吉祥之意,还有对书院学子起鞭策激励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堂内展陈精美的潮州木雕,有堪称一绝的镂雕虾蟹笼、龙纹大神亭、金漆木雕大神龛。制作于民国时期的大神龛融雕刻、绘画和漆艺于一身,精工细作,美轮美奂。</b></p> <p class="ql-block"><b>进入聚贤堂之后,从廊亭中走过,紧接着是龛堂,其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的深处。</b></p> <p class="ql-block"><b>三进祖堂设神龛十一个,用于供奉陈氏的祖先,据介绍,祖坛神龛原供奉祖宗牌位最多时有12000多个牌位,只是这些牌位在那些年全部被清除烧毁了。后根据留存的实物和史料进行原状修复,为此还用原神龛阶板作局部复原的展示。</b></p> <p class="ql-block"><b>祖堂后面是后庭院,后庭院相对较小,环境更为幽静。这里种植着各种花木,四周环绕着低矮的廊架,廊架上爬满了青藤和花卉,为整个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b></p> <p class="ql-block"><b>在陈家祠堂,雕刻艺术随处可见,每一处都体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无论是门楣上精细的镂空图案,还是梁柱上生动的浮雕,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故事。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更在无声中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雕刻艺术遍布于祠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顶檐、厅堂,还是院落、廊庑,都能欣赏到匠人们精心创作的雕刻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技艺精湛到令人叹为观止。简炼粗放的用笔与精雕细琢的工艺完美结合,使得每一处雕刻都与雄伟的厅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陈家祠这一“岭南建筑艺术明珠。</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砖雕以浮雕为主,辅以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精湛技法,使得每一块砖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陈家祠堂的砖雕多分布在山墙、墀头、檐下等部位,工匠们以刀为笔,在青砖上精心雕琢。从细腻的人物神态到生动的场景描绘,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了砖雕艺人的高超技艺。曾有传闻,一幅精美的砖雕作品可换得一块不菲的地皮。由此推测,这一面墙的砖雕价值简直难以估量。</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石雕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石雕以麻石为材质,融合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以及阴刻等多种精湛雕刻技艺,使得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拥有了生命。</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灰塑工艺讲究精细,首先用草筋灰粗略堆砌出造型,接着以纸筋灰精心雕琢表面纹理。待作品半干时,再施以绚烂的色彩,使灰塑作品既具雕塑的立体感,又不失绘画的色彩美。</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堂的灰塑总长二千多米,抬头之处,麒麟踞脊,鳌鱼盘檐,祥禽瑞兽,琳琅满目,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瑰宝的殿堂。</b></p> <p class="ql-block"><b>祠堂庭院内的月台采用石雕加铁铸通花栏板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装饰的特点,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在传统庭院装饰中比较罕见。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巧妙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通过铁与石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得月台围栏呈现出如同国画斗方般的独特装饰韵味。</b></p> <p class="ql-block"><b>祠堂内盛开的木棉花。</b></p> <p class="ql-block"><b>1959年陈家祠堂改用途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为一家收藏、研究和展览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历代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类型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陈列众多,馆藏历代各类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文物标本1万多件(套),分陶瓷、织绣、雕刻、杂项四大类,长年设有“广东象牙雕刻”、“广州彩瓷”、“广东剪纸和麦秆贴画”等展览。</b></p> <p class="ql-block"><b>沙面(英文名:Shameen),别名“拾翠洲”,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踏上沙面岛,你会被其宁静祥和的氛围所吸引。岛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处处可见精美的雕塑和喷泉。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洋溢着浓厚的欧洲风情。你可以在岛上自由漫步,欣赏各种风格的建筑,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b></p> <p class="ql-block"><b>沙面岛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鸦片战争后,这里沦为英法租界。那段特殊的历史,为沙面岛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迹,使其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踏入沙面岛,就像走进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欧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风格应有尽有。</b></p> <p class="ql-block"><b>白天,蓝天白云下,欧式建筑显得格外醒目,人们可以在这里拍照打卡,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周边的咖啡馆、西餐厅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和美食的味道。找一家心仪的小店,坐下来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雕塑乐韵悠悠‌:这件雕塑描绘了一个小提琴老师带着五个小孩的温馨场景,充满了童趣和温情。</b></p> <p class="ql-block"><b>小提琴是清朝末年引入中国的,而从那时候开始,广州也就有了这样的氛围。而当时的广州街头也多了一种这样的状态,俩个外国人坐在座位晒着太阳,悠闲地拉着小提琴。</b></p> <p class="ql-block"><b>对于热爱摄影的朋友们来说,这里无疑是创作的天堂,随手一拍,便能捕捉到浓郁的文艺氛围。沙面岛充满文艺气息,绿树环绕、人文雕刻等元素为它增添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沙面露德圣母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因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广东外事博物馆位于广州荔湾区沙面南街20号,建于1890年,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楼高两层,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580平方米。现为广东省外事博物馆。还保留着100多年前使用的木地板,楼梯边沿的木制扶手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氛围,窗户顶部的半圆拱顶窗花设计,体现出了当时西方建筑风格的流行主题,是全国首家地方公益性外事专题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苏联领事馆旧址,沙面大街68号,建于1916年。坐北朝南,楼高三层,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英国维多利亚风格。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整栋建筑外立面用清水红砖装饰,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b></p> <p class="ql-block"><b>汇丰银行旧址,沙面大街54号。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于192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中段强调竖线条,竖立贯通第二、三层外廊巨柱列,气势恢宏。正门为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及邻窗上方石砌呈放射状饰线。网红打卡点。</b></p> <p class="ql-block"><b>海关馆舍旧址,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法租界内。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三层。正立面为“横三段、竖五段”古典构图。因主色调为红色,为了与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红楼有别,称为“东红楼”。</b></p> <p class="ql-block"><b>沙面岛上的建筑不仅有宗教场所,还有诸多曾经的领事馆、洋行等。英国领事馆旧址,建筑外观宏伟壮观,灰白色的外墙、高大的罗马柱,彰显着昔日的威严。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当年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让人不禁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外交故事和商贸往来。</b></p> <p class="ql-block"><b>沙面岛的环境宜人、风景如画,使其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静谧绿洲。漫步在岛上,可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漫步在岛上,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我们放空心灵,忘却尘世的烦恼,尽情享受这眼前的美景。</b></p> <p class="ql-block"><b>沙面四面环水、林木葱郁,漫步其间,静谧悠然,特别适合散步与拍照留念。这里虽无夺人眼球的惊艳,却散发着安静的年代感,仿若旧时光的留影,每一处角落、每一栋建筑,都引人驻足,让人沉浸于往昔,眷恋不舍。</b></p> <p class="ql-block"><b>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沧桑之美。在宁静的环境中,大棵的树木为这里增添了一抹文艺清新的气息。岛上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现。 可见的人文雕刻,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灵魂。</b></p> <p class="ql-block"><b>除了建筑,沙面岛的街巷也充满了韵味。街道两旁,古树参天,枝叶繁茂,形成了天然的遮阳伞。树下摆放着一些欧式风格的长椅,供人休憩。漫步其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b></p> <p class="ql-block"><b>永庆坊,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特色,是广州市政府重点保护的建筑群之一。漫步在恩宁路上,你可以欣赏到这些充满历史风情的骑楼建筑,感受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骑楼建筑是广州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在建筑物前部或两侧设有走廊,这些走廊可以遮阳避雨,同时也可以为行人提供遮蔽。这些骑楼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走进广州永庆坊,立马被这里的独特风情吸引。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满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边是粤曲悠扬。在这方天地,随处逛逛,都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b></p> <p class="ql-block"><b>三雕一彩一绣展馆位于永庆坊正门入口不远处,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在馆内创作广彩。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摆放着数位非遗大师作品,留存岭南非遗魅力的温度。其中的“一彩”就是广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三雕”指玉雕、牙雕和木雕,“一彩”和“一绣”分别指广州彩瓷和广绣。它们都是广东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b></p> <p class="ql-block"><b>广州永庆坊的玉雕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每一刀一笔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修为,将玉石的天然之美与人文创意完美融合,展现中华玉雕艺术的瑰宝风采,令人叹为观止。雕玉的工匠们挥动着手里的凿子,在圆雕、浮雕、线刻的结合下,一件件玉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b></p> <p class="ql-block"><b>“钓鱼台之春”是</b><b style="font-size:18px;">国家级牙雕传承人张民辉的作品。</b><b>为了保护大象现在就连牙雕匠人都不用象牙,改为用水牛大腿骨做的。象牙材质坚韧有光泽、使用面积大;而牛骨质较脆,处理不好容易霉变,而镶嵌技术是决定骨雕能否取代象牙的关键。为此,张民辉在“以小拼大”上做文章。他借鉴明清木作榫卯拼接技艺把成百上千块骨料有机地拼镶起来,甚至达到能以假乱真、替代象牙的地步。</b></p> <p class="ql-block"><b>广州木雕兴起于唐代,明代已形成行业,清代则是广州木雕的巅峰期。“广东金漆木雕”素以工艺精巧细腻而闻名,被誉为全国四大名雕之一。它分为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两类。建筑雕刻多采用樟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一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榻、几、案、屏风等,都雕刻着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升华了家具的艺术水准。</b></p> <p class="ql-block"><b>广彩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它历史悠久,在唐代已有高超技艺,明清绣艺更趋精湛,以后经过艺人的总结,发展和提高,以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纹理清晰、针法多样等特点而享誉中外。广绣有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两类。广绣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绣工十分惟妙惟肖。</b></p> <p class="ql-block"><b>这个占地约一公顷的地方,随处可见奇妙的混搭:穿着汉服的姑娘和红鼻子的小丑结伴走着,静默的石墙青藤后掩映着喧闹的酒吧,斑驳的骑楼街里开了卡通的奶茶店,时尚感十足的店招牌,精心创意的饰品铺子……不经意间,中与西,静与动,旧与新,接二连三的撞进眼里,既和谐又不和谐,蛮有趣味。</b></p> <p class="ql-block"><b>冬日下午,阳光暖暖的。坊间,岭南风的骑楼,东西合璧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店铺,现代风装修的网红店的音乐声、叫号声,交杂着,在旧式石板路上和房子间回荡——这个灰墙绿瓦青石路、蓝天碧水小红桥的老街区,洋溢着生机与活力。</b></p> <p class="ql-block"><b>蒋光鼐旧居青砖墙体砖木结构三层楼,建筑面积达833平方米;约建于1920年,整栋建筑呈“凹”字形,内庭有两个天井,是一座广州传统西关大屋与西式元素结合的特色建筑。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字憬然,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淞沪抗战总指挥,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b></p> <p class="ql-block"><b>李小龙祖居位于广州永庆一巷13号,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建筑,其父李海泉曾在此居住十余年。这座故居静静地伫立,诉说着李小龙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追寻李小龙的足迹,感受他曾经的生活气息,领略这位武术大师的非凡魅力。置身其中,仿佛能听见李小龙的回声,感受他那份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在广州永庆坊“我在广州没空想你”的牌子下打卡留念。</b></p> <p class="ql-block"><b>置身于永庆坊,你定会被一家别致的花店所吸引。站在巷子深处,向里眺望,那家花店仿佛是时光的庇护所,时间在此刻停滞,不流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致,美得令人窒息,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却不敢轻易踏入,生怕打破这份宁静与美好。若你热爱插花艺术,那么这家花店无疑是你的理想之地。</b></p> <p class="ql-block"><b>位于荔湾区的恩宁路,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业中心。那时的铜器店、老字号,那可是实打实的城市名片。如今的永庆坊,完美延续了这种城市记忆,把历史的韵味用最潮流的方式展现出来。美食控们,这里绝对是你的天堂!地道的西关美食随时勾引你的味蕾。文创店铺、精品民宿,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微型的城市梦幻世界。</b></p> <p class="ql-block"><b>游客可以在荔枝湾涌乘坐游船,体会岭南水乡风情,看两岸西关大屋式的建筑。沿岸主要景点有文塔广场、荔湾博物馆、西关大屋区等,可以看到两岸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仔细地,把这老城里的新风景,一帧帧收藏进镜头,也把自己留在了风景中。</b></p> <p class="ql-block"><b>永庆坊,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粤剧是广东最重要的地方戏曲之一,而粤剧艺术博物馆则是全球最大的粤剧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粤剧文物和资料,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粤剧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这里还会定期举办粤剧演出,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粤剧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北门的“云山粤韵”牌坊。</b></p> <p class="ql-block"><b>粤剧艺术博物馆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南岸为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和园林景区,北岸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b></p> <p class="ql-block"><b>粤剧艺术博物馆设有“红豆飘香—粤剧的艺术特色”“红船溢彩—粤剧的机构与队伍”“艺海扬帆—粤剧的传播与影响”“梨园小筑、琼花堂粤剧艺术精品展”等展览。</b></p> <p class="ql-block"><b>馆内的陈列细致入微,从精美的粤剧服饰到造型各异的脸谱,从珍贵剧本手稿到名家的演出剧照,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粤剧的发展经脉。</b></p> <p class="ql-block"><b>踏入博物馆,园林式的建筑布局让人仿若穿越回古时,亭台楼阁,回廊曲径,一步一景。</b></p> <p class="ql-block"><b>粤剧艺术博物馆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建筑总体布局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分布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粤剧艺术博物馆“十景”分别是:广福首唱、琼花畅曲、红船晚沙、西楼映月、峰音霭韵、濠畔听曲、梨园种声、别院声歌、荷风初露、古巷清音。</b></p> <p class="ql-block"><b>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戏台是十景中的“广福首唱”。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岭南园林风格融合了岭南传统工艺“三雕二塑”的精湛技艺,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广福戏台是这座园林中唯一的一座纯木结构建筑,以其贴金木雕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粤剧艺术的深厚底蕴。</b></p> <p class="ql-block"><b>停靠于晚沙湖面的红石舫,是“红船晚沙”的所在地,场景是为回溯当年粤剧红船唱曲的旧景。石舫用红色花岗岩雕刻,长近10米,高近4.5米,船头与广福台相望,船身雕刻戏曲名段《牡丹亭》名段《游园惊梦》,可驻足船头与广福台隔水应唱。</b></p> <p class="ql-block"><b>“西楼映月”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的一大景色,西洋小楼静静地挨着传统的八和阁,上面是白色的穷顶,下面是镂空的基座,被一片假山石包围,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使得西洋楼和中华阁在一起,完全称得上中西合璧了。</b></p> <p class="ql-block"><b>永庆坊的历史和现代相融合,恰如一首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让人心生敬意又充满好奇。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温情。</b></p> <p class="ql-block"><b>夜晚的永庆坊,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透露着活力与热情,就如同一首夜的交响曲,美妙而动人。</b></p> <p class="ql-block"><b>月亮爬上青云巷时,荔枝湾涌的游船正穿过拱桥。两岸趟栊门内透出暖黄的光,趟栊的直棂将光影切成细条,像给夜色绣上金线。榕树气根垂落水面,搅碎满河星斗,有琵琶声自某扇花窗漏出,伴着远处地铁穿行的震颤,竟也合成一支岭南夜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