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持人:大香山古代名蓬山,位于甘肃礼县城南50公里的雷坝镇祁谢村和西和县何坝镇河口村的交界处。香山寺所在主峰位于雷坝镇祁谢行政村香山自然村,海拔2532米。大香山之名因神话故事西峪国国妙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大香山修行时,为救父王疾病舍献自己的手和眼制成丸药,妙庄王服用痊瘳赴香山还愿期间封添三公主手眼慈悲法相,三公主把法显放后生出金灿灿大放毫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而成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大慈大悲、闻声救苦,有求必应,深受广大信众喜爱,故其在大香山修成正果、得道升天的故事被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其影响力已扩展至中国周边的日本、蒙古、朝鲜、韩国、尼泊尔、不丹以及泰国、缅甸、越南、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香山由此闻名遐迩,成为诞生中国佛教文化四大菩萨之一以及西方三圣之一的观音文化祖庭圣地,是五大观音文化发祥地之一(新疆昌吉、甘肃陇南大香山、四川省遂宁、河南省平顶山、浙江省普陀山)为中国人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无限敬仰的华夏灵山。</p><p class="ql-block"> 妙善以孝成佛菩萨后,据传说有一年的二月十九日夜子时,在菩萨殿前香炉中,寺观观主亲自点燃的一柱香,烟直上天际并发着亮光,并照亮了周围的大片天空,据说山下有很多的村民在这天夜里看到了这个场景。大家都认为是观音显灵,才出现了这样的异象。后来当地人觉得蓬山这个名字也不好听,于是,根据那柱香燃烧时的情景,西礼两县的人们从此将它改名香山,当地人习称大香山或大山上。这里一直是释道两教活动的圣地,寺院历代均有增补。1958年破“四旧”时拆除破坏,重建于1983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及端午节前后,游人和香客云驰沓至,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讲述人:妙善辞别小香山,走出河口村地界,从小地沟进沟,沿途拐来弯去朝西向香山主峰走去,这个方向就是上大香山一条近路,一位当地人为答谢妙善,充当引路人把她带进沟的。沿途灌林丛草密布,村中有一条小道,还是当地人跑山砍柴人踏出来的。走了半个多时辰就上了一个山梁,远远能看见山上庙堂,带路的老乡给妙善详细介绍了前面走的方向,这才与她挥手道别返回小香山。</p><p class="ql-block">走了约半时辰,妙善终于到了地方,眼前破旧不堪的两座庙宇,靠崖有间茅草盖的僧房,有一老道婆住在其中。公主进了草屋,给老人作揖行礼后,坐下来了解了一下山上的情况,拾掇了一下自己休息的地方,转身去了老母殿,跪在地上表决了自己的宏愿:先以医术救治百姓病痛,再以经文内容感应天下百姓之灵魂,求得天下太平,人人互相敬畏,邻里和谐相处。决定先把部分庙宇修膳一番,再边修行,边向周边群众讲经说法,劝人弃恶从善,以德报怨,孝顺高堂父母,利用自己学到的医术,去拯救病苦的百姓。</p><p class="ql-block"> 在香山上的前三四年里,她带领山下群众修膳了老母殿、僧房,利用闲余时间为为周边群众义诊,免费给困难群众治病,调解山下村庄的邻里纠纷,度化一些为恶不做者,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者、拐卖坑骗者等,把以善化恶,以德报怨的慈悲心,种在了大部分人的心灵深处。在香山百里范围,无论出诊看病、调解劝善,随叫随到,无论白天黑夜,从来没有推脱过。还在殿后面的山洞中,设立了经堂,每月逢五、逢十,山下信众上山听妙善讲解道家《道德经》和儒家《孝经》,还把大香山的正庙会期定在每年四月初八。在她的感染下,香山周围的乡村风气改变很多,这一带乡村中孝行成风,社会民风淳朴、庄风和谐。</p> <p class="ql-block">总策划:老张</p><p class="ql-block">筹备:老文. 海燕</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老石</p><p class="ql-block">资料提供:杨道、老刘、老杨等</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小党</p><p class="ql-block">拍摄:小李</p><p class="ql-block">声明: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