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策划篇)</b></p> <p class="ql-block"><b> 我门坎岭宋姓自明初辗转迁徙至本地已近六百年。六百年来,我先祖勤劳顽强,开荒建圈、大兴农牧、发展生产,虽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罹兵匪灾祸,至今人丁兴旺、家族兴盛,发展为以老庄子门坎岭为中心、阳山贺背洼环绕南北广泛分布于陕甘宁的的宗族体系,门坎岭也成为宋姓家族具有区分度的一个地名标志。</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木有本,水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可流长。我家族堡子塘祖坟是目前香火祭祀仍续、的门坎岭宋姓最早的祖坟。但堡子塘土地已归异姓耕种,加之社会发展人口外流严重,都给我们的“固本清源”带来了挑战。为加强对堡子塘祖坟的管理,现决定给堡子塘两处老茔勒石立碑,昭其影迹一利于我先祖祭祀不废,二利于我后世子孙无论置身何处仍可寻根问脉。</b></p> <p class="ql-block"><b> 在盐池先后两次召开家族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在4月3日为堡子塘祖坟祭祖立碑事宜,成立了筹备小组并制定了具体方案,对任务分工也做了具体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家族会议研究决定邀请甘肃庆阳、宋儿庄、宋红沟、环县曲子等地家门参加祭祖立碑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开篇)</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3日的堡子塘,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天人合一的美好祝愿将在这里隆重开启宋氏家族祭祖立碑典礼。</b></p> <p class="ql-block"><b>家族代表及重要人物入场</b></p> <p class="ql-block"><b> 家族代表宋斌善,祭祖立碑典礼发起人,活动策划、组织者,到达活动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家族代表宋郁英,祭祖立碑典礼发起人,活动策划、组织者,到达活动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祭祖立碑典礼邀请的高功、礼宾先生到达祭祖立碑活动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祭祖立碑典礼仪式活动开始前,家族主要负责人在一起仔细研究活动中的重要事项。</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组织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祭祖立碑施工现场,附图五张,记录真实的劳动场景,没有组图,没有剪辑,原图保留珍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仪式前,礼宾先生仔细研究祭祖仪式揭彩、净碑、献礼、鲜花事项,并确定具体参加仪式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仪式前工作人员现场与礼宾先生沟通仪式中需要配合的环节,确保祭祖立碑仪式顺利进行。</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仪式</b></p><p class="ql-block"><b> (举行祭祖立碑典礼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木有本,水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可流长。我堡子塘祖坟是目前香火祭祀仍续的门坎岭宋姓最早的祖坟了。当然也有老先人讲,刘口子也有咱们的祖坟,但那早已不上坟了,也找不到窝窝了。现在堡子塘土地已归别人耕种了,加之咱们人随社会转,人也越走越远,越来越少了。我们讲家族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记住我们先人经历的苦难和开垦土地的辛苦,我们给堡子塘两处老茔立碑,是给我们祖先一个交代,也是给后代一个印迹,让我们的后世子孙无论何时置身何处都有根可寻、有脉可问,这是我们今天立碑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宋少波致祭祖文:维公元2025年乙巳清明吉日,门坎岭宋姓后裔百余人,谨以清酌时馐之奠,情切而诚至,致祭于列祖列宗灵前。…吉地堡子塘,四围环山。土地沃腴,龙盘虎踞。我祖世代生而耕种于斯,逝去长眠于此。然时过境迁,人事难拗。土地易主,长抱得难失易之憾。(节选)</b></p> <p class="ql-block"><b> 西峰家门代表宋桦:今天在这里我们参加祭祖活动,在我古稀之年特别荣幸,我代表西峰宋氏族人,感谢门坎岭家人的盛情招待,清明天人合一之际,给我们先祖勒石立碑,纪念先祖,永续香火。树有根,水有源,我们宋氏族人,不管走到祖国各地,山南海北,我们都是门坎岭的后代,在这里给先人化纸钱、添寒衣,愿先人在那边过的安好!此时此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回眸的是血脉,承续的是足迹,我们默然静立在祖宗坟茔前,凝视着墓碑上相同的姓氏,流动着相同的血脉,我们才领悟到生命的真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们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我们宋氏族人,以爱相处,以爱告别,以爱团聚,希望我们宋氏族人人丁兴旺,团结友好,常来常往,再次感谢!</b></p><p class="ql-block"><b> 忆往昔,峥嵘岁月,</b></p><p class="ql-block"><b> 看今朝,宋氏家族人丁兴旺。</b></p><p class="ql-block"><b> (由于过于感人,故全文转载)</b></p> <p class="ql-block"><b> 萌城家门代表宋德海: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宗亲,大家上午好。在这个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我们从萌城宋儿庄来到风景佳美的麻黄山堡子塘。看到美丽富饶的山川,见到久别的亲人,我们汇聚在宋氏祖坟前,隆重祭奠我们的祖先,共同缅怀已故祖宗的丰功伟业,暢叙亲情,共话宋氏家族发展,心情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萌城宋儿庄宗亲,向宋氏清明祭祖立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久别的各位长辈、宗亲及今天前来参加祭祖立碑的所有亲人,表示诚挚的问候。非常感谢本次活动筹备组邀请我们来到堡子塘,共同缅怀先祖,把宋氏家族的优良光荣传统紧紧相连。</b></p><p class="ql-block"><b> 几百年来,宋氏先祖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饥寒交迫,动荡不安的年代,从千里之外来到麻黄山、萌城、宋记红沟这一代,繁衍生息。他们不辞劳苦,艰难创业,与自然招争,为家族的赓续,开创了基业,付出了代价。</b></p><p class="ql-block"><b> 仙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更喜人,宋氏家族的宗亲们,作为宋氏家族的子孙,我们要弘扬先祖美德,不忘祖训、明理诚信、忠孝传家、艰苦奋斗、精诚团结、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为宋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进步,共同创造宋氏家族的幸福明天。</b></p><p class="ql-block"><b> 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情真意切,故全文转载)</b></p> <p class="ql-block"><b> 户族代表宋斌善:宋氏家族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人才辈出,为我们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先辈们为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我们后人应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勤奋努力,不忘使命。如今,我们宋氏家族不仅走出了麻黄山,走出了盐池,并且走出了宁夏。目前,盐池的宋姓人士在全国各地工作、生活的有数十名,在多个行业工作、学习,为国家建设做着贡献,为宋氏家族争取了荣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宋氏后背走出宁夏,走向全国取得更大成绩。</b></p><p class="ql-block"><b> 祝愿宋氏家族老年人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安度晚年;祝愿中青年人家庭幸福,事业兴旺,取得家庭事业双丰收;祝愿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 天向上,健康成长。祝宋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兴旺。</b></p> <p class="ql-block"><b> 家族代表宋郁英:春和景明,大地回暖,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我们聚集在我们宋姓先祖曾经辛勤劳动过并长眠的堡子塘,为祖茔刻石树碑,我和大家一样,内心非常高兴。作为家族代表,首先感谢为我们揭碑典礼的礼宾先生和高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还要感谢远道而来的甘肃庆阳的家门…….以及宋儿庄、宋红沟的家门……一脉相承、血浓于水,谢谢你们;特别要感谢曲子家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目前还论不清辈分,但你们的热情让我们坚信我们一定曾经在一个锅里搅过勺子;最后也要感谢我们门坎岭、阳山、贺北洼的各位家门,大家出钱出人,齐心协力办好了给祖茔立碑这件大事,说明我们宋家人都是明事理、有担当的,谢谢大家的付出。</b></p> <p class="ql-block"><b> 借此这个机会,讲讲我们的家族史。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从历史记载看,宋姓主要来源于今天的河南商丘,郡望是西河,大概在今天山西孝义一带。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据我们老祖先讲,门坎岭宋姓也应该是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大潮中离开原来的居住地通过“大槐树”走上移民路的。至于是一站就到门坎岭还是在别的地方先居住然后来到门坎岭的,这个目前还不好定论。2019年,环县曲子家门一行四人通过打听来到我家,说门坎岭宋姓是从曲子搬过来的,而且带走了老家谱。又说早年我们还回去上祖坟,骑的高头大马,背着猪头等贡品。遗憾的是,咱们家谱遗失,字辈也对不上,加上我们老祖先也好像没有传过曾经在曲子住过,让咱们的移民路又多了个问号。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开创家业的。元朝时,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地盘,是鞑子放马的地方。我先祖被迫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来到这连个人渣渣都没有的门坎岭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到处都是比人高的草,狼呀等飞禽走兽乱叫乱嚎,房无半间、地无半晌,就凭官府给点口粮续命。但是我们宋家人从来都是勤劳顽强的,他们挖窑洞盖房子来安身,开荒挖地来求温饱。再就是建圈养羊。种地养羊古往今来都是我们宋家人致富的法宝。慢慢的我们人也有钱了,人口也多了。有一个说法“七大家,八小家,七十二个匀和子家”,门坎岭老庄子层层叠叠,后面有三道弯,到处都是旧庄子。还有一个说法,说有一年涝坝发大水把一个人淹死了,说一早晨看热闹的人就啪啪的没有间断。有和下高窑宝山寺齐名的富兴寺,寺内悬钟,钟上铸有善人姓名,宋姓较多,可惜毁于文革。庙前建有戏台,雕梁画栋。可见,到清朝前期同治年战乱前,门坎岭绝对是个大庄子,宋家绝对是大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b> 门坎岭和周边宋姓庄落的关系。一般说来,门坎岭是附近宋姓的发源地。门坎岭宋姓家业大了以后,不断购买田地,并有计划向新伙场移民,形成宋儿庄、宋红沟一些庄子,还有宋堡子、甘肃宋老庄等周边一些宋姓庄落。所以,附近宋姓人见面,都问是不是门坎岭宋家,只要说是门坎岭宋家,马上都能论上辈分。并且附近宋姓庄落都有老年人传下来跋山涉水步行到门坎岭上老坟的故事。甘肃庆阳鄢旗坳、葛崾岘、芦子渠据说是一个门坎岭宋家的银匠,到庆阳落脚,后来发达了,挑着担子一路打问到门坎岭认亲的。至今辈分非常清楚,而且一直人员来往不断。当然,这些宋姓庄落的形成,据字辈推断,大概率都在清同治以前了。同治年宋家的大灾难。同治年动乱,门坎岭人遭到了至少两次血洗,先在门坎岭庙前,据说鲜血染红了庙岗岗。在门坎岭死里逃生的好多人又被杀死到陕西南泥湾了,我太爷额头被马刀砍伤幸运保住了一条命。门坎岭有招魂埋墓的说法,说咱们祖先在劫难过后曾经去南泥湾用红布袋招惨死在屠刀下的祖先的魂魄回来安葬。到同治年战乱后,回到门坎岭生活的只有宋向儒、宋满儒、宋敏儒三兄弟的后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解放前后的门坎岭。经历同治年的灾难后,辗转回到门坎岭的三家人凭着吃苦的精神使家道迅速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土改前,门坎岭的土地四邻麻黄山、黄羊岭、李记沟、管记掌、下高窑、白记洼,面积广大。合作化到包产到户,逐渐形成门坎岭、阳山、贺背洼三个庄子,至今人口大概 三百六十余人 。关于堡子塘。堡子塘的名字大家可以抬头看一下那个山头,那就是个堡子,以此得名。堡子塘从宋姓到这里就是宋姓的土地,开始只有伙场并不常住人。到我爷这辈土地分给了我大爷宋志仁,庄子就在上面那儿。但这人住在这运气不太好,人丁少,财也不旺,就搬回了门坎岭。后来也逐渐放弃了耕种,土地逐渐被下高窑蚕食。</b></p> <p class="ql-block"><b> 传说,早年咱们门坎岭就是一个大户人家,每天每到饭点主人就搬把椅子坐在街门睑上,看谁家烟洞不冒烟,就赶快派人给送粮食。盐池有人写了篇介绍红军长征到盐池的文章,有一句“门坎岭大户宋家,捐粮食数十石”,红军刚到这里,被国民党称为“匪”,敢给粮食,完全出于同情心,就是宋家人骨子里的仁义。解放后打土豪,要把我爷爷宋志义送到西面子去批斗,结果一路上都是说好话的人,说宋记都是好人,这老汉人可好着哩,某一年某一月我们揭不开锅了给我们送吃喝了,工作队坏人难当,最后没有到地点就被送回来了。解放前在宋家干过活的人,都说宋家人对伙计好。苗生金、叶长青都曾经是宋家的长工,后来都安家落户在了门坎岭,就上因为感念宋家人的好。</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在门坎岭座谈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惜别)</b></p> <p class="ql-block"><b> 宋氏家族堡子塘祭祖立碑典礼</b></p><p class="ql-block"><b> (真情交流难忘瞬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