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多年前,我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知道宁波有一座亚洲最大的私人藏书馆,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对宁波这座兼具古老与现代风格的城市心向往之。而我们在江南的自驾之旅,就是从宁波开始的。2025年3月30日,当我们穿越杭州湾跨海大桥,踏上钱塘江南岸的这片土地时,就试图在现代化的都市肌理中,寻找那些被时光镌刻的印记。从书香氤氲的天一阁,到霓虹闪烁的老外滩;从蒋氏故里的民国烟云,到河姆渡的史前曙光,可以说这是一场跨越七千年的文化漫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一阁,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修建。园区黑瓦白墙,飞檐翘角,园林布局精巧,处处透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 </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藏书楼前,不禁想象当年文人墨客在此翻阅古籍的场景。如今,虽然许多珍贵文献已被移至博物馆保存,但天一阁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漫步在园内的亭台楼阁之间,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纸墨飘香的年代,驻足于天一阁的书柜展台前,看着那一本本泛黄的典籍,不禁感慨万千。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我了解到范钦当年为防火防潮真是煞费苦心!不仅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取“天一生水”之意),还设计了科学的通风、防火等系统。正是范钦的精心设计,范氏后人艰难曲折的竭力保护,才使得阁内珍藏的典籍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这实在令人叹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现在天一阁中的书,是不允许翻阅的。大约范钦建此楼时也未曾想到,由于他的谨慎,反倒使这些书籍逃过了岁月的损毁。不过,如今的天一阁不仅是藏书楼,更成了宁波人精神家园的象征。文明需要敬畏,也需要传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傍晚,我们来到宁波老外滩。这里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二十年。沿江而立的欧式建筑群,见证了一百多年前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繁华。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漫步在老外滩的石板路上,哥特式的教堂、巴洛克风格的银行旧址、民国风的商铺……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如今,这里已改造成文化休闲区,咖啡馆、画廊、文创小店林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活力。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幕降临,甬江两岸霓虹闪烁、灯光璀璨。江上的货轮缓缓驶过,这与百年前的情景何其相似!只是当年往来的是西方入侵者的商船,而今则是祖国进出口的集装箱轮。这里曾是传教士、买办与苦力的舞台,如今成了城市的会客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开放精神,却从未改变。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我们驾车前往奉化溪口,探访蒋氏故居。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的故乡,也是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溪口镇蜿蜒的剡溪依旧清澈碧绿、流水潺潺,但作为蒋氏故居的文昌阁和小洋房却已静默,只有宋美龄的画作仍挂在书房,默默向人们讲述的蒋氏家族故事,看着那精致而奢华的陈设,我对那段历史又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历史人物并非教科书上的符号,他们也曾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理想抱负,也有无奈与遗憾。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出资创办的武岭学校依旧书声朗朗,展馆的廊柱上还可见“礼义廉耻”的校训,墙壁上悬挂着由蒋介石亲定的校歌,后山摩崖的“妙高台”三字笔力遒劲,但却掩不住它的的寂寞与苍凉。旁边一位老人喃喃道:“从前啊,连溪里的鱼都认得蒋家的船……”是啊!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命运不过是一粒微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氏的“玉泰盐铺”依然是那么古朴,这里既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也曾是蒋家的重要资产。导游指着盐铺的老柜台说,蒋介石少年时在这里数过盐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虽然青砖灰瓦依旧在,但是故园人事入烟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丰镐房(蒋介石故居),青砖黛瓦的院落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格局。客厅、厨房、书房、卧室的布置精美而考究,墙上悬挂的老照片记录着蒋氏家族的生活点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丰镐房蒋经国曾经读书的书桌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家族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蒋氏故里,我们看到1949年解放浙江时,毛主席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得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蒋氏故居以及蒋母之墓等所有建筑。以致后来,退居台湾的蒋氏父子得知后对毛主席此举心怀感激 。而反观蒋介石,1929年国民党政府不仅没收毛主席故居,破坏劫走屋内家具,甚至要破坏毛家祖坟。相较之下,毛主席的视野与格局广阔无垠,决策尽显高瞻远瞩。而蒋介石行则利欲熏心,其格局的狭隘短视,使二人在思想境界、政治抱负上的差异犹如云泥之别。 因此,国共两党的成败也就显而易见、不难理解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这里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恰逢周一,遗址博物馆闭馆,我们只能在外围参观。但是当我站在遗址现场,望着那些古老的木桩痕迹,我忽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七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农耕、制陶、纺织,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而今天的我们,不过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天的宁波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天一阁的书香、老外滩的开放、蒋氏故居的沧桑、河姆渡遗址的古老……每一处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却又共同构成了宁波独特的城市气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退休后的旅行,不应只是走马观花,而是多了几分沉静的思考。宁波的历史文化,让我重新审视时间的流逝与文明的传承。或许,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看风景,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让心灵在行走中得到沉淀与升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