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岩漳平的板凳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板凳龙,又称花灯龙或彩灯龙,是由木板、竹子、纸张等材料制成的巨型龙形装饰品,通常由106节组成,全长可达300多米,重达6吨多。制作板凳龙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每节龙身由6至12人操作,加上龙头、龙尾及敲锣打鼓的人员,整个舞龙队伍可达近3000人</p> <p class="ql-block">板凳龙的制作非常讲究,每节龙身都用木樨相连,形成完整的龙形。龙头和龙尾的装饰尤为精美,用五彩纸花和剪纸装饰,形象逼真。表演时,鼓乐喧天,长号动地,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场面壮观12。舞龙时,龙头要随着龙珠上下左右舞动,展现出极高的技巧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板凳龙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为了“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七和十五是板凳龙的主要表演时间,其中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最为热闹,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1。这一活动不仅是当地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板凳龙在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进一步确认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组织颇具挑战,但西埔村仍坚持每年举办这一盛大的舞龙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