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劝农的社日过了,悼念怀才不遇者的寒食过了,给先人修墓上祭的清明也过了。</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消防宣传说清明寄托哀思;很多写词填词的老少才子,也是凄凄切切,恨不得泪雨婆娑哭个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更有口口声声想父思母的网络赤子,假惺惺地学起了颖考叔的纯孝,忙到做他亡父亡母爱吃的东西到网上晒。好像清明节真是一个悲绪缭绕的日子似。难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清明节真是一个哭哭啼啼的日子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给那些亚文化状态的新新群体上一课!</p><p class="ql-block"> 清明之所以叫清明,是立春以后,气候变暧,日照时间增加。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过社劝农,准备春耕。至离春后第四个节气,温暧滋润,陌上花开,阳光灿烂,草长茑飞,一扫冬日阴寒之气,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像,所以叫清明。而从传统生理学角度说,肝属木,主情志,其气主升,旺于春。春天是人心情最开朗,胆量最充沛的时节;并且草浅叶稀,虫蚁稀少,自然环境安全度较高,适合开展野外活动。人们在春天,都是带着好心情走亲访友,寻花郊游。而清明,这个风景最美的节点,成了人们郊游挂念已故亲人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在中华传统文化现念中,人去世了,不是归于无寂,而是换了一个生存空间,由人的世界转入神的世界生活。他们生活在神明空间,一直护佑着自己人世间的子孙。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表述。清明这一美好节气,是人世间子孙们给生活在神明空间的先人进贡报喜的日子。人世间的子孙们在先人们的护佑下,兴旺发达,丰衣足食,自然要乐呵呵地奉上好饭好肉好酒和纸箔钱财,让先人们在神明世界饱饱地亨用。清明是人世间的亲人与神明世界的先人分亨美好生活的时间,温馨的天气,美好的风景,心情舒畅的人,自然不是稀里哗啦的悲悲戚戚氛围。</p><p class="ql-block">当然,人分三六九等,境遇各不相同。一般而言,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晚辈在科技的加持下,普遍比先辈能力强,生活质量要高。先辈的晚年都享受到好吃好喝好衣裳,生得其乐,死也无憾。而清明节,是晚辈们把更好的东西给先人分享的日子,子孙成群结队给先人修整老屋场,祭上珍馐美馔,自然是人神同乐,皆大欢喜的美好场面。当然,也有一时境遇不佳,心情郁闷的少数,贫病交加,走投无路,难免心生悲戚,让人心生怜惜,不胜唏嘘。人生三节草,不知哪节好,得意失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擦干泪后生活还得继续。还有一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依赖过于严重,自身没有技能,要才无才,要貌无貌,要德无德,更谈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搞出点为父母争面子的事情。大半辈子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过着人上人的生活,习惯了有爹的日子。吃爹喝爹用爹、万事依仗老爹。全靠扯他爹的旗号来遮脸面的人,一旦他爹垮台了或永垂不朽了,也就等于他的天垮了,借着老爹光环装逼的日子到头了。就像满清八旗子弟,黄龙旗坠落以后,香八旗就成了臭狗矢,只会玩鸟遛狗的他们,身无技艺,只好卖家产卖坟山,甚至撬祖坟卖古董过日子,铁帽子王也只得去拉洋车挣夜饭米了。这个嘛,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飞卵雄日子没有了,泪涟涟,心泣血,怀念有爹时的风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像林黛玉吐着半口血,吟两句诗,葬起飘落花瓣,怀念她官居盐运使的先父林如海,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更何况比林妹妹蠢一万倍的红尘糠秕呢。老牛滚坎了,阳春没法做了,万人欢欣,独此悲凉,也着实可怜。一下子从天上掉进泥坑里,换上是谁,都会一时思想转不过弯来,要多理解他们的失落和无奈。</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绝大多数比前人过得好。不是说人人都封侯拜将、升官发财了,只是说相对以前的生活状态而言,变得更好了。以前境遇不佳饱受磨难的人,后代通过努力,能够丰衣足食或学有所成甚至入闱登仕,自然是生活变好了;而荣名加身锦衣玉食的人,子孙无能,落薄到粗茶淡饭苟且偷生,肯定是生活变差了。境遇不同,心情各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p><p class="ql-block">老子曰:天地不仁,弃万物如刍狗。人类社会总是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发展。新的必然代替旧的,好的必然取代丑的。昔日无者,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有者,今日无之不为不足。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社会总是会扬弃糟粕,以更加美好的姿态走向未来。前人讲,沉舟之伴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那些老牛滚坎了,从天上掉进泥坑里度日的啃爹族,心中失落感满满,就让他们那个多哭一会吧,也没什么的;世事无常,得失难料啊,喜怒哀乐,也是人生常态嘛。而我们大家,却要满怀信心倍加努力。待到明年的清明节,希望大家都能以更好的生活、更美的心情去给先人们进贡报喜[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