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0年代·90年代·2000年(基于我的影像与城市记忆)</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老成都的“心脏”</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毛主席塑像威严矗立</p><p class="ql-block">生活气息:自行车洪流中夹杂着“叮叮当当”的三轮车,穿蓝灰工装的市民在广场散步。 改革开放初期,广场是政治集会与市民休闲的双重中心,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朴素感。1985年,广场首次扩建,新增喷泉与绿化,但整体格局仍以塑像为绝对核心</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代:现代化浪潮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广场改造:扩大喷泉池草坪替换了,部分周边增设商业网点。</p><p class="ql-block">交通变革:出租车取代了三轮车,私家车开始出现。邓小平南巡后,成都加速城市化,广场成为商业与文化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2000年:新世纪的城市客厅</p><p class="ql-block"> 广场重生:毛主席塑像保留,但四周被下沉式广场、音乐喷泉与银杏林环绕。</p><p class="ql-block"> 地下空间:地铁1号线开通,天府广场站成为西南首个“城市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成都国际化,广场从“功能性空间”转型为“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2007年,广场完成全面改造,“太阳神鸟”雕塑与天府广场地铁站共同成为城市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政治广场”到“市民客厅”</p><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的变迁,是成都从内陆城市迈向现代化都市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承载着一座城的未来想象。每个时代的印记,都在广场的砖石草木间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深蓝(夏宏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