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汉初,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为了消除匈奴对我国北方的威胁,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西域,联合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p><p class="ql-block">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在经过匈奴时被俘,遭十余年软禁,后在西域辗转多年,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国,大月氏因时移境迁未答应汉使请求。公元前126年,张骞费尽周折返回长安,身边也仅剩堂邑父一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虽未能与大月氏结盟,却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骞出使西域(2024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详情后,汉朝对西域的方针由“制御匈奴”变成了 “威德遍于四海”的友好交流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身份二次出使西域,四年先后到达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进行友好交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称“凿空西域”之旅,不仅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联系,而且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b>丝绸之路概述</b></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腹地,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的,并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丝绸之路(吉木萨尔县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促进长安与西域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如王公贵族、各国使者、商人、乞丐甚至狱犯都在这条道路上进行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长安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朝廷在关税方面也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到了东汉时期,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始设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使这条贸易通道开始兴盛。</p><p class="ql-block"> 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p> 班 超(2010年) <p class="ql-block"> 班超在西域待了三十一年,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收服,使其皆遣使朝贡,从而使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从京城洛阳,不断向西延伸至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及罗马,到唐朝时达到鼎盛。这条道路也因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影响最大而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一词,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路线,一般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从长安出发,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这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西段从葱岭往西经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而每一段又分为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甚至法国、荷兰。东段已经伸展到了韩国、日本,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位于丝路新北道上的“北庭遗址古城”也成为中国此次成功申报的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b>丝路新北道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 北庭,泛指古时西域现吉木萨尔县这一带,狭义的北庭指北庭故城遗址。它位于天山北麓,南临天山,北靠沙漠,东接奇台,西通阜康,是天山北麓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古城。</p><p class="ql-block"> 北庭历史悠久,西汉宣帝神爵五年(公元前58年),这里为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金满城。</p><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征战匈奴,丝路新北道逐渐形成,连接了敦煌与车师后王国(今吉木萨尔县)之间的交通。</p><p class="ql-block"> 随着东汉直接进击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基本控制了伊吾(今哈密)。丝路新北道逐渐发展成为贯穿中原地区(洛阳)与天山北麓乃至中亚、西亚地区最重要的交通路线之一,至隋唐时最繁荣。</p><p class="ql-block"> 丝路新北道之所以兴起,除了汉朝(西汉、东汉)持续进击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车师古道有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跨越天山南北的古老通道。早在西汉时期,车师国分前、后国跨山而居,前部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后部位于今吉木萨尔城北的北庭故城。其前、后国的商业贸易、信息传递、消夏越冬等活动都是通过这条古道实现的。故这条古道被称为“车师古道”,唐代称“他地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车师古道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车师古道南北走向为:由吐鲁番大河沿北行,翻越天山琼达坂,经泉子街而到达北庭,全长两百公里。在由南疆进入北疆的多条山路中,这条古道比绕道如今的乌鲁木齐缩短17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它的便捷性,高昌回鹘狮子王通过车师古道,冬住高昌,夏赴北庭避暑;东汉著名战将耿恭守卫疏勒古城,最后通过这条古道撤回玉门关;东汉将领班勇(班超第三子)大破车师后国并斩其王威震南北,走的也是这条古道;唐代,分别设在交河的安西都护府和在车师后国设立北庭都护府,两地往来也经由此道;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前往车师后部视察,走的还是这条古道……</p><p class="ql-block"> 车师古道从宏观讲,东接长安,西接碎叶路至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至柳中,所以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商旅、军队通行的必经之地,故沿途驿站甚多,交通繁忙。</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我和老伴及女儿、大儿子四人在回吉木萨尔时,曾专程去过车师古道,参观了古道上的疏勒城遗址、野狼谷、头道桥、头桥绝壁、头桥驿站、滴水观音等景点,初步领略了古道上时而山路平缓、清流飞逝、林碧崖青,时而怪石交错、地形险恶、气候多变的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车师古道上的耿恭塑像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头桥驿站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疏勒故城遗址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头道桥与头桥绝壁 (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野狼谷 (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 丝路新北道线路为: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米泉)、弓月城(霍城)、碎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北庭处于枢纽位置。丝路新北道的开通,使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联系也变得更为方便。</p><p class="ql-block"> <b>丝路明珠——北庭</b></p><p class="ql-block"> 北庭故城位于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加强西域领土的安全和确保丝路的畅通,从汉朝至隋唐,在北庭,由国家直接控制的行政管理机构不断加强。</p><p class="ql-block">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己校尉耿恭曾在这里领兵打仗并驻守屯田;三国时,魏文帝在高昌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西域的同时,和车师后部王也保持着亲密关系;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宗李世民在可汗浮图城设庭州;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公元708年又晋升为北庭大都护府;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在北庭设节度使,同大都护府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其中瀚海军一万两千人屯兵北庭。从而保证了丝路新北道的安全、畅通以及持续繁荣。</p><p class="ql-block"> 唐朝除了加强军事力量外,与匈奴还采取“和亲”的政策,使国家空前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p><p class="ql-block"> 北庭是西域的重镇,位于草原丝路与陆上丝路的交汇点,它既是连通中亚和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和纽带,又是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朝廷管理机构,自然吸引着沿线各国商人趋之若鹜,特别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属东伊朗语系,主要分布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他们天生擅长经商。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他们便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并建立了许多城邦作为商品交换基地。</p><p class="ql-block"> 隋末唐初(公元583-640年),粟特人在可汗浮图城(北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商品集散中心。通过骆驼将东西方商品进行频繁交流往来,并在唐京城长安安营扎寨,把西方音乐、舞蹈、香料、良马等带入长安。</p><p class="ql-block"> 北庭虽处沙漠边沿,气候寒冷干燥,但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种植。唐朝时期,北庭地区的农牧业发展迅速,丝织业繁荣兴旺,成为与西州、于阗齐名的“丝都”之一。另外,北庭还以盛产葡萄和葡萄干著称。当京城的长安人享受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美好时光的时候,可否知道这醉人的酒香美味竟来自遥远的北庭!记得七十年代我在吉木萨尔的时侯,葡萄已不多,但北庭大曲、白皮大蒜、红花以及土豆都非常有名,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随着丝路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宗教以及诗词都在这里得以融汇和延续。在唐朝,佛教在北庭开始盛行,“应运大兴寺”、“高台寺”、“龙兴寺”与“西大寺”相继兴建。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高昌回鹘的信仰由摩尼教改为皈依佛教,西大寺成为佛家寺院。</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在吉木萨尔时,当地“神医接骨”的故事就传得神乎其神。这里传统的民间“秘方”不仅医好了我小儿子的百日咳、疝气,而且当他不小心将右臂一处摔成粉碎性骨折,一处脱位并骨裂时,是天山泉子街的神医采用传统的医术治好了他的胳膊,这使我万分感激,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北庭,随着都护府和大都护府的设立,故城曾多次进行扩建或修补,长安城的建城模式、布局、风格对北庭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内外城、护城河,马面、角楼等等。盛唐时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楼阁宏伟,街坊通衢,商业兴盛。文化丰富多彩,经济繁荣昌盛,往来商旅不绝,丝路驼铃声声。城外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天澈地丰。不仅是北疆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也曾在北庭大兴土木,增建城垣,设染织局,驻兵屯田,以饷军需,将北庭作为西征的大本营,继而横扫东欧。</p><p class="ql-block"> 在北庭这个丝路重镇,曾走过东汉时在这里领兵打仗并驻守屯田的戊己校尉耿恭;曾走过大破车师后部的东汉将领班勇;曾走过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著名军旅诗人岑参;曾走过唐朝武将著名佛僧悟空;曾走过大唐良将、北庭都护阿史那献、封常清、李元忠、杨袭古;曾走过亲临北庭视察的宋使王延德等等,是他们用心血和生命浇灌和捍卫了这块土地,促进了北庭的繁荣发展,确保了丝路的安全与畅通。</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北庭故城的考古来看,所出土的唐代开元通宝、莲花纹地砖、瓦当、筒瓦、滴水,还有铜质 “蒲类州印” 、铜狮、青铜剑、马骨铠甲、陶器、陶兽残片等珍贵文物,都印证了北庭故城是“丝绸之路”新北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也印证了汉唐时期特别是唐王朝对新疆的有效控制,以及对新疆的繁荣稳定和古丝绸之路的畅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庭故城出土的唐代莲花纹方砖(新疆博物馆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滴水 唐 北庭故城出土 ( 北庭故城博物馆 2019 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刻花石球 唐 北庭故城出土 (北庭故城博物馆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壶,汉代,吉木萨尔县出土 (县博物馆 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牛 汉吉木萨尔出土(县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俑 汉 吉木萨尔出土(县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辉煌丝路</b></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丝路沿线多国共同创造的古代东西方最长的贸易之路。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道路上,自西汉起,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金银器、铁器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西方的珍宝、香料、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等商品也相继传入中国,“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长安古道连天涯,驼铃声声入梦来”,是丝路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驼铃声声入长安(大唐西市2018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丝路起点长安城,有个大唐西市,是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市场。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世界各地的财富、珍宝随着丝路驼队汇集这里,从艺人、歌舞伎到金银珠宝、矿石;从皮毛、植物、香料到器具、乐器、武器等应有尽有。真可谓百业兴旺,瑰货齐呈!这才有了来自西域炫人耳目的“胡旋舞”; 这才有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潇洒;才有了大诗人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痴迷;才有了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感慨;也才有了大唐王朝“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的地位,以及“九天阊阖开宫殿,外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辉煌…… </p> 大唐西市(2019年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唐西市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如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件永久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镶金兽首玛瑙杯”,它是唐代西亚某国送给大唐的礼物,它的造型工艺源于希腊,原料产自波斯。一件精美的赠品,通过万里丝路将世界上三大文明古国融汇在一起,其意义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镶金兽首玛瑙杯 (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汉字、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化和技术也沿着丝路传播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逐渐传入长安、洛阳,对中西方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长安,来自西方的拜火教(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唐代称“三夷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其中,景教在中国发展了150年。李世民曾批准景教徒在长安兴建“大秦寺”: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也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景教在长安流行的物证。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长安,玄奘和悟空(车奉朝)曾先后到印度取经,通过丝绸之路,穿越荒漠和边境便相对顺利。特别是悟空,在北庭故城处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受到大都护府官员的礼遇,使其安心译经十几年并协助其安全返回唐朝。</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西安西大街有一条大学习巷,是唐朝设置的专门培训外国使节学习、使用汉文化的学馆,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受“丝绸之路”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去的。公元8世纪,日本遣唐使带着从长安获得的西域文物回到日本奈良并保存了下来,如今也成为奈良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衰落,加之北方战火连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弹指千年,沧海桑田。虽然古“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沟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向前发展。在今天国家大力开发西部的形势下,古丝绸之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西安出发的中欧班列正在延续着丝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丝路明珠北庭,如今也因储存有丰富的石油、页岩油、天然气、煤炭资源而再度雄起。愿吉木萨尔能不负新时代,再续辉煌!</p><p class="ql-block"> 王 娟 2025年3月</p><p class="ql-block">( 完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娟,女,汉族,1945年出生,西安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原国企干部,2000退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同时为中国女攝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