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百年老楼

复丁

广东江门的开平碉楼和赤坎古镇都非常有看头,现存很多百年左右的碉楼和骑楼。我在3月14日从珠海直奔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据有关介绍,这是一个5A级景区,主要有立园、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等三个部分,现存的碉楼,多是在十九世纪初期建起的居住和防卫兼备的民居楼房,它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明显展现着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伊斯兰等多种建筑风格。我们从高速公路下来,就不时地看见田野里或者大道旁,散落着一些老旧的碉楼,好像都是空荡无人的状态。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之,即刻生了沧桑之感,随之又生了悲凉之情。不过,可以想象当年这些碉楼该是何等耀眼、辉煌的建筑啊,不是在比较繁华的城里,却是在四处田野的乡下。 <p class="ql-block">一、立园是个大花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塘口镇的赓华村。下车伊始,我就喜欢上了一座屋顶有一个“洋葱头”的建筑。据说洋葱头顶,也叫盔式顶,属于拜占庭建筑风格。原来这是立园景区的入口,在这个“洋葱头”里,我了解到,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自1926年始,历时十年建成的私人园林及别墅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展现的是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名园。在园内,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一处二层楼的老旧联排别墅,共五户,一字排开,每户别墅都写着“云眉”二字。据说,这是谢家为儿孙辈建造的,分别住着五个儿子。与别墅相连的右侧是“云眉书舍”,是主人专为子孙建造的学堂,也是家族公共活动的空间,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有钱人家也是很“任性”的。</p> 走过“云眉”别墅,我漫步在绿草如茵、绿树葱郁、鲜花盛开的园林里,沐浴着三月春日的暖融阳光,听着不时传来的婉转鸟鸣,吹着令人惬意的绵柔清风,看着周遭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想象着八九十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的悠然娴静和幸福惬意。其实,立园是大花园里套着小花园和别墅区,而且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通过桥亭或者通天回廊连成了一体。离我此刻所在地方的不远处,一泓碧水清波荡漾,倒映着四周的绿树鲜花,水边一座弯曲的长廊向前延伸着。长廊是中式的,长廊的上框和廊顶既有花鸟鱼虫等彩绘,也有各路神仙和三国、水浒等人物,色彩明丽、新鲜,好像似是不久前所绘制或者新上色的。这长廊是新建的还是以前就有的,我不得而知。到了长廊的尽头,我就看见了别墅区。在别墅区靠南角是正门,正门紧挨着“立园运河”,正门上方正中有“立园”二字,柔中带刚,潇洒圆滑,据说是书法家吴道熔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所书写。我们是从正门旁边上写着“赓华村”的那个门,进入别墅区的。 <p class="ql-block">  别墅区内共有六座别墅和一座碉楼,其中“泮文”和“泮立”两座别墅虽然看上去老旧了,但仔细端详仍能看到当年的华丽,其楼顶是传统的中式“重檐”结构,盖着绿色的琉璃瓦。走进楼内看,地面和楼梯铺的都是磨彩的意大利石,而今接近百年了,仍然光彩照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墙壁装饰着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大型涂金木雕,其中人物有“刘备三顾草庐”、“六国大封相”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湛;每一层的墙边都装着西式壁炉,所有的窗户都装着防蚊窗纱;天花板下悬吊着古式灯饰;每一间房内都摆设着酸枝家具,工艺精致,幽雅贵重,古色古香;生活用水和卫生间的设施如抽水机、浴盆、坐厕、水箱等都是进口货。仔细观看楼门,可谓重门深锁,竟是当时的防匪防盗设施……我反正想象不到,八九十年前的富有人家竟过着如此不亚于当今富有人家的生活。</p> 立园别墅内外保管的都十分完好。据了解,有两个原因:一是1957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要求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经修缮作为了“中南局老干部疗养所”。二是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园主夫人又委托政府代管50年,随之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重放光彩。修缮后的立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p class="ql-block">  我们转到六座别墅的后边,就是小花园啦,非常漂亮。这里有仿罗马城堡式鸟巢,有伊斯兰样式的花藤亭,有横跨“立园运河”的跨虹桥和建在桥上的晚香亭,还有高高的大牌坊等等 ……但见这些建筑个个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真的令人啧啧称赞。大牌坊前边立有一对风水杆,叫打虎鞭,对此有一个至今还相传的故事:园主谢先生回乡建园时,其在美国的生意一度下滑,他请来的风水先生说:大牌坊对面的虎山与立园相克,须在现址立风水杆,克制虎势。谢先生立马在德国订制了一对风水杆,运回安装。也许真的是天从人愿,风水杆立起来后,生意竟更加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碉楼座座村落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碉楼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力村,另一个是马降龙村。在自力村的村口,就有面容老旧的碉楼立于荷塘之旁。我观之,却没有花开荷塘映高楼的那种诗情画意,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莫名忧伤,准确地说是忧伤又似乎不是忧伤的那种感觉,该怎么表达才准确呢?到现在我也没能找到合适的词句。然而当我走上通往村里的道路时,即刻被自力村所特有的乡村景象所吸引。道路的两旁,有一簇一簇红艳艳的三角梅花迎风绽放,有一棵一棵绿油油的树木排列成行,有一畦一畦金灿灿的稻田等待新播……延伸望过去,云天之下,绿树遮掩的村里,座座碉楼就映入眼帘了,其画面既有自然天成的和谐感,又有令人感怀的历史感。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进村的脚步,终归亲临现场参观才能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p> 作为旅游景点的自力村,看起来也是很少有人居住了,加之这时候游人并不多,村子里显得空荡、寂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生气。我走进一间类似服务中心的房内,坐下来,看了一会儿正在循环介绍自力村历史和碉楼的视频,让我对村史和碉楼有了进一步了解。据介绍,自力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开村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现有保存比较完好的碉楼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作。自力村农户不多,皆为方姓,村民不足百人,但旅居海外的侨胞却有三百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都是鸦片战争之后,因贫穷而背井离乡,到国外谋生。多从事餐饮、制衣、洗衣、杂货等行业,有所发展后,有人回来又带亲朋好友等去国外发展,一带俩,俩带仨,循环往复,旅外者就多了起来。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在家乡购田置业。 二十世纪20年代,因土匪猖獗和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们便陆续兴建了既能居住又能防守的碉楼。 <p class="ql-block">  我围着主要的碉楼认真仔细地观看,不得不叹服八九十年前的碉楼建设者们,中西结合设计大胆,建筑工艺相当不俗,整体效果实用美观。这些碉楼的楼身都比较高大,多为四五层,门窗都是铁制的;碉楼的风格很多带有外国元素,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据说,这些碉楼中有的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来的图纸所建,有的就是楼主效仿邻居的碉楼而别出心裁所建,而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钢筋混凝土外包青砖的,建筑材料除青砖是国产的外,像钢筋、混凝土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我走入了铭石楼,它建于1925年,楼高6层。介绍说,楼主早年在美国谋生,经营过餐馆,后以杂货铺发家,有了钱回家乡建了铭石楼。要我说,铭石楼里的装饰基本上是中式的,如房间家具、家什是中式的,厨房炉灶、用具也是中式的,不过当时没有电和自来水。和立园谢家比较,就豪华性而言,显然有很大差距。</p> <p class="ql-block">  我理解,碉楼实际上就是碉堡式楼房。介绍说,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安装了铁门、铁窗,更特别的是一般前后左右都设有枪眼,有较强的实战作用。最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用鹅卵石砸或者用装有碱水的水枪,喷射土匪的眼睛,使其丧失战斗力。后来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增强了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了开枪射击。一旦有土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土匪无功而返。相传,几个日本鬼子曾入村企图搜掠财物,村民就避难楼中。因楼身坚固,鬼子只撞落一个门栓,始终不能入内,结果空手而回。</p> 我不知道自力村的碉楼,有几座还有人居住。依我所见,都没有人气了,几乎不再被日常居住使用,只是作为历史遗物而存在,难免令人唏嘘或者感慨。南国乡下,老宅伴新花。碉楼座座村头立,百年建筑奇葩。寻梦过海漂洋,攒金积银盖房。而今耸立空荡,心底隐忍沧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自力村,我们很快就到了马降龙村,该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错落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有13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碉楼。我们跟着其他游人的后面进了村,最终也不知道进的是哪个自然村。不过这个村的环境十分优美,翠竹扑面,高竹成荫,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给我以身置世外的若仙感觉。我们在竹林间的小道上绕来拐去的,竟到了掩映于茂密竹林中的天禄楼。据说,这是马降龙村碉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该楼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楼高7层2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作为望亭用以瞭望四周。据记载,上个世纪60年代,开平连续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一般民居的屋顶,村民登临此楼得以避难。我们还参观了一座叫“林庐”的碉楼,我进楼看了看,其内部布局和用品、工具等,跟自力村的铭石楼差不了多少。一句话,碉楼的样式是“洋楼”,碉楼的内里是村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繁华已逝赤坎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赤坎古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潭江的南岸是乡村,北岸就是古镇,人口2万多,而旅居海外的华侨和居住在港澳台的同胞多达9万多人,曾经是开平县府所在地。我们购票进入古镇,看见的最显眼的建筑是一座屹立于水边的碉楼,高高的碉楼顶部中央有一个大“洋葱头”,而顶部的四个角各有一个圆柱形建筑,其上各有一个小“洋葱头”,“洋葱头”下的楼体是方型的,有六七层之高,三层以上四面都有枪眼,和周围的各色骑楼比较,简直就是鹤立鸡群。楼身上挂了一条长型的竖幅,写着“赤坎好有戏”,挺有意思的,竟不是常见的俗套子“XX欢迎您”。</p> 我真得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万万没有想到赤坎这个地方在八九十年前,已经建设的竟然不输上海和天津等租借地,当然没有两地的规模大。沿街多是一个挨一个的两三层的骑楼,建筑风格多种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既有欧美的古宫廷式、古罗马式、哥特式、科林斯式、葡萄牙式,还有风格明显的伊斯兰式。沿街排列的骑楼可不是仅在一条街上,这里横纵的多条街上都这样挤满了楼房。据说,这里有600多座漂亮的骑楼,而其建筑风格之间的混合,正是古镇独有的建筑特色。我看后觉得真的十分开眼,暗暗称奇。 我没有辨识东南西北,就随着人流走,左看右瞧,欣赏着骑楼的美丽。虽说看上去这些楼都很老旧,并没有被今人刻意包装或者修饰,基本保持着原滋原味,但楼身上的各色各样的老旧的装饰和雕饰,清晰明显,耐人琢磨和品味,我敢说其创意和技艺绝对不比今人的差,且更有特色。街上开门的店铺不多,和国内多数景区的店铺一样,要么是特产店、水果店,要么是咖啡店、点心店,还有纪念品店等等不一而足,对啦,旅拍店更多。多数街区的游人寥寥,显得很空荡,倒是有几分寂静,对我来说正是放飞心思的好地方。2002年春夏,我在墨尔本进修时就发现自己有一个喜好,就是愿意独自一人在空荡、寂静的街区里游走,这时真有不被红尘凡事所干扰,完全可以享受那种自由自在而又能胡思乱想的惬意感受。在这个陌生的赤坎古镇,我又一次享受起这种感受。当然,无此感受者,不知其美也。 古镇里有碧水盈盈的小河流淌,应该是潭江水的注入。我站在一座不知名的小桥之上,顺河向河的尽头而望,那景观真的美丽极啦。蓝天、白云在上,河水、绿树在下,两者中间是河两岸上的老建筑,构成了一幅十分祥和而平静的彩色画面,给人以静美、恬然的美好印象。我的直接感觉,这比威尼斯水城的景致都漂亮。我想,就是在当今也不得不给当年的建设者竖个大拇指。实际上在古镇里如此美丽的景观可不止这一处。我走走看看,来到了潭江边上,但见潭江之水依旧流淌着,而潭江码头却不是当年那样繁忙了,几乎空无一人,只有几只景区的小游船在码头里停靠。我顺着沿河的街道继续游览,街道右侧还是楼房紧挨着排列,很多百年老店铺的招牌和幌子,似乎在讲述着旧日的繁荣和辉煌,而招牌和幌子下的店铺多数大门紧闭。越过潭江向另外一侧看过去,除了几座碉楼,就是树木和田地了。仅一河之隔,把城乡划分的非常分明。 古镇上旺锦新坊这条街,估计是过去最繁华的地方,因为这里百年店铺的招牌非常密集,而目前开门的店铺比起其他街道也多了很多,当然了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在这里我观看了一场街头剧的演出,讲的是古镇开发的历史故事。赤坎古镇有370年开埠建墟的历史,初期是由上埠的关族、下埠的司徒氏在古镇东西两端聚居发展而成,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业中心与商贸名镇。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随着“西风东渐”,赤坎古镇迎来了其最繁华最辉煌的时期。赤坎古镇的城建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融合中西,独树一帜,打造成了岭南的商贸重埠,据说当年还有“小广州”的称谓呢。古镇是如何衰落的?我一时没有搞清楚,估计原因很复杂。 入夜,古镇就更加美丽了。主要街道彩灯闪烁,霓虹璀璨,射灯映耀,古镇犹如一幅绚丽迷人的多彩油画,令人难以忘怀。真的,灯下骑楼的美轮美奂让人兴叹不已。我们坐上了老式有轨交通车,沿着铺了铁轨的街区游览节日般盛装的古镇,那感觉仿佛正置身于八九十年前的“十里洋场”,亦仿佛正置身于穿越到的意想之外的梦幻之境。我的总体印象是,古镇的夜景具有十分独特的美。想一想,历史建筑与现代灯光、东方传统与西方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的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想说,快来赤坎古镇吧,亲历一下,得到的体验才是真切而美好的。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赤坎古镇,虽当年的繁华已不在,可旅游兴旺,游人如织,又是一番崭新的天地。不能不说,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岭南古镇数赤坎,繁华一度百年前。骑楼林立遍街巷,商贾云集潭江边。司徒码头千张帆,关家买卖万家店。老城似乎老面貌,今人赋予新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