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叔的美篇

中年大叔

<p class="ql-block">生于1970:岁月里的艰辛与成长</p><p class="ql-block">1970年,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是一个带着质朴与坚韧底色的年份,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上,每一步都印刻着时代的烙印,饱尝生活的不易。</p><p class="ql-block">在物质匮乏的童年,“吃”成了他们记忆中最敏感的神经。一日三餐常常是清汤寡水,主食多为粗粮,玉米面窝头、红薯稀饭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能吃上一碗白米饭,那便是过节般的待遇。为了填饱肚子,孩子们常常跟着大人去田间地头挖野菜,荠菜、马齿苋、灰灰菜,这些不起眼的野菜经过简单蒸煮,就成了盘中餐。零食更是稀缺,几分钱的冰棍、用旧报纸包着的爆米花,便是难得的美味,能让孩子们高兴上好几天。身上穿的衣服,也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传给弟弟妹妹,补丁摞补丁是常有的事。颜色单调,款式陈旧,冬天的棉衣不够厚实,寒风一吹,冷得刺骨,孩子们只能在课间互相拥挤,靠彼此的体温取暖。</p><p class="ql-block">上学之路同样布满荆棘。学校离家远,天不亮就得起床,步行几公里是家常便饭。乡间小路崎岖不平,遇上雨天,泥泞不堪,一脚下去,黄泥裹满裤脚,鞋子被死死黏住,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教室是破旧的瓦房,光线昏暗,几张破旧的桌椅板凳摇摇晃晃,写字时稍不留意,桌面就会晃动,影响书写。书本稀缺,一本课本要反复用好几年,用旧报纸包上书皮,里面的纸张都翻卷了起来,字迹模糊不清。铅笔用到很短很短,手指都捏不住了,还舍不得扔掉,套上一个小竹管接着用。</p><p class="ql-block">课余生活也没有如今丰富的娱乐设施。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智能手机,孩子们的游戏都是就地取材、自创玩法。男孩们滚铁环,铁环在崎岖的土路上“哐哐”作响,一路奔跑,大汗淋漓;或是用弹弓打鸟,为了制作一把精准的弹弓,四处寻找有韧性的树枝和合适的橡皮筋,练上许久才能射中目标。女孩们则聚在一起跳皮筋,嘴里念着朗朗上口的歌谣,从脚踝跳到脖子,一级一级挑战,乐此不疲;还有丢沙包,在空旷的场地闪躲腾挪,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p><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些艰辛,磨砺出了这代人坚毅的品质。他们懂得珍惜,一碗米饭、一件新衣都来之不易;他们吃苦耐劳,面对困难不轻易低头,在成长的岁月里,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步走出困境,为后来的生活打拼。生于1970年的他们,用童年的不易铸就了人生的基石,向着未来,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