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红牌楼久违的殊荣

桃李芬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泱泱中华五千载,文献史册浩如海。哪一朝、哪一部、哪一册、哪一页、哪一句中有“衡繁”这样的词?从来没有。然而令人震惊、难以置信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八十年代末,“衡繁”二字在平定冠山的科名坊粉墨登场,首次亮相。即使在信息化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又有谁能在网上查到“衡繁”这样的词呢?毋庸置辩,谁也查不到,谁也没有在文章中运用过这样的词。唯独在冠山科名坊的楹联中被第一次运用,从此开了“衡繁”遣词造句的先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冠山科名坊的楹联是:上联“科名焜耀無雙地”,下联“冠盖衡繁第一州”,横批“文獻名邦”。这个破天荒的首创,既没有让平定“文献名邦”风采依旧,名扬天下,也没有让平定人深感骄傲,引以为豪,反而让“衡繁”成为了平定文人无休止争论的焦点,不能不说这一创举是“文献名邦”有史以来的一大笑谈。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有必要对楹联中的“衡繁”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考证。通过查阅古籍、对比史料,阐述观点,交流讨论,让尘封已久的原创楹联重见天日,让楹联中的每一个词依旧像从前那样,始终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每一个读者的鉴别、评论、赞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既然有人认为是词,那就让我们来分析和研究“衡繁”是什么意思?在汉语中,“衡”主要有七种含义:1.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如秤、天平等。2.称重量。3.比较;斟酌。4.古同“横”。5.车辕前端的横木。6.(Héng)姓。7.平;不倾斜。“繁”有四种含义:1.繁多;复杂(跟“简”相对)。2.兴旺;茂盛。3.繁殖(牲畜)。4.许多,不少。根据“衡”和“繁”二字各自的含义,我们可以将其排列组合在一起对比解释。然而,无论你怎样将“衡”的七种含义,分别和“繁”的四种含义排列组合,均不会形成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词语。从客观现实来说,“衡繁”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因为在汉语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被广泛接受的意义。根据冠山科名坊楹联的上、下联语境来分析和鉴别,“衡繁”并不是一个存在着普遍意义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而是被一些人误读、误写后的组合。因为单凭记忆往往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把错别字的组合当做了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衝繁”独特而鲜明的内涵,它是清朝时代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地当冲要,事务繁重。其中,“衝”读作chōng,意为冲要之地,即交通要道或重要地理位置,如“要衝、首当其衝”,“繁”即繁多、繁重之意。“衝繁”一词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地理位置重要,并且事务繁忙。例如,清朝官场教材《福惠全书·刑名·监禁》中的“衝繁大州县,狱犯众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中的“飭令在长辛店、丰台、通州等车站及衝繁城镇扼要驻扎,严密巡防”。这两个例句既引证了“衝繁”一词的含义;又引证了“衝繁”与清朝的“衝、繁、疲、困”制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还引证了平定州地处晋冀冲要,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衝”是“冲”的繁体字,“冲”是“衝”的简化字,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因为1955年1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2月1日,公告废除1055个异体字。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列入总表的简化字共计2238个。所以在1957年之后出生的人,大多数根本不认识繁体字“衝”。试想:会不会有一些人把“衝繁”误认为是“衡繁”呢?假设时任平定知州——吴安祖在撰写下联时写成“冲繁”,试问:“衡繁”还会不会产生?应该不会。可见,“衝繁”是导致“衡繁”产生的首要原因。主宰“衡繁”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平定直隶州志》中的旧序:“其冠盖相望则科第之蝉联也;其衡宇相接则生齿之繁衍也”,就因为这一句话,有人便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它是科名坊下联“冠盖衡繁”的出处。事实上,“衡”和“繁”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只是人为地将这两个字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拼凑在一起,从此一个生造词便名正言顺地应运而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据董恂(1807——1892)撰写、董氏狄芬书屋在咸丰元年(1851年)出版的《度陇记》自刊本记载:“二十八日寅初,发平定,入瞻华门,出拱岱门,东行。过文獻名邦石坊,其石柱题云:科名焜耀無雙地,冠蓋衝繁第一州。十里,磛石邨”。”其中的第二句,正是江南才子、平定知州——吴安祖为科名坊亲笔撰写的楹联。上联的意思是指在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乡试中,平定州中举10人、副贡5人、其中解元1人,取得了名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这是平定考生参加科考以来成绩最辉煌的一年。下联中的“冠盖”是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衝繁”是”形容平定州地理位置重要,行政事务繁重。下联意思是平定州地处军事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并且是一州管辖三县的直隶州,不仅行政事务繁重,而且来来往往、途经黑砂岭驿道的文武官员众多。这才是平定知州——吴安祖当时在黑砂岭修建“科名坊”的初衷。因为修建科名坊采用的石料是红砂石,所以平定人又美其名曰“红牌楼”。从此,红牌楼便成为了平定州“文献名邦”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由于平定城西黑砂岭驿道上的红牌楼,在20世纪70年代被人为地毁坏,后来才有人把“衝繁”误认为“衡繁”。之前的177年间为何没有出现“衡衝之争”呢?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只有一种:因为原创楹联中没有任何错误。从Ai搜索结果来说,汉语词汇数据库中根本没有“衡繁”这样的词,这也足以证明原创楹联中没有“衡”这个字,可见,“衡繁”充其量就是一个生造词。“衡繁”的产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平定“文献名邦”的侮辱和否定。时至今日,令人忧虑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衡繁”是一个生造词,更有甚者执迷不悟,指鹿为马,以讹传讹。生造词危害性极大,轻则颠倒是非,误人子弟,重则歪曲历史,祸国殃民,于国于家有百害而无一益。“衡繁”不仅是对原创楹联的篡改和贬低,而且让“文献名邦”蒙受了三十六年之久的屈辱,甚至还降低了坚持“衡繁”者的文化水平和人格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都承载着精深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楹联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格律规则非常严格,撰写要求规范讲究,充分体现了楹联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文献名邦”,理应倡导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崇高风尚,可是偏偏出现了长时期背道而驰的乱象。面对“衡繁”这个生造词的产生和运用,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早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还原黑砂岭红牌楼楹联的本来面目,杜绝生造词——“衡繁”继续被后人误用、误传。还历史以真实可信,还文化以精湛神圣,还文人以才学尊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希望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平定儿女,在今后的楹联创作或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对仗的格律要求,避免篡改、生造词语现象再次发生,坚决维护祖国传统文化的严肃性、纯洁性和神圣性。惟有这样,才能还黑砂岭红牌楼一份久违的殊荣,让平定“文献名邦”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耀,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年4月6日於第二故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