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拔稻桩

悦溪散人(拒私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读小学五年级的那年,我们队新任队长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建窑。自制砖坯、瓦片,烧制好后分给村民建房。那年头,村民们建房子都要到很远的窑厂去买砖瓦,价钱贵,运输也不方便。可烧窑需要大量的燃料,煤块想都不用想,木柴也稀缺,只有稻草与麦草。这样问题就来了,队里几十户村民做饭做菜用的烧材全是地里收割的稻麦草,现在用它们来烧窑,自是短缺很多。队长说这个问题让村民们自己解决,或去割杂草,或去拔稻桩。割杂草这活儿是成年人的事,拔稻桩就成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每个星期天必做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下的孩子从小就与泥水打交道,皮厚肉糙的,一点也不娇气。那年我13岁,早就开始帮家里做家务活了。对于拔稻桩这样的事,父母是乐见其成的。一到星期天,伙伴们三五成群的,肩挎秧架子,手拿扁担,叫喊着:“走喽,扯谷兜子去喽!”我们那儿管稻桩叫谷兜子,管拔叫扯。扯这谷兜子必须到很远的稻田去扯,原因是近处的谷兜子在割稻谷时留下的根部很浅,扯的话费力不说,效益也差。远处的谷兜子在割稻谷时留着的根部相对来说要长些,其缘故是稻田离禾场太远,能把稻谷收回来就不错了,哪里还会在乎谷草的长短呢?再说,谷兜子留的长些,挑起谷草头来肯定轻松点,也好有余力去挑下一担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伙伴们沿着灌溉渠打打闹闹地走了三四里地,就看到了所钟意的大片的谷兜子。可是,长的谷兜子却在沟渠的那边,必须趟水过去。也可以回转再走另一边,那得多走七八里地,不划算。二话不说,伙伴们不约而同地脱下裤子,涉水而过。好在是冬天,沟渠的水不深,刚刚到大腿根,但是沟渠里的水冰冷刺骨。伙伴们一字排开,各占2米宽就开始扯起来。有蹲着扯的,也有跪着扯的,反正哪样子顺手就哪样子扯。扯了一会儿,蹲式换成了跪式,跪式换作了蹲式。右手扯酸了用左手,左手扯痛了用右手,或者双手合着力扯。伙伴们扯累了就躺在稻田里,闭上眼睛休息一下。脸上有冷风拂过,耳边有鸟声响起,睁开眼睛坐起来,互相看着看着都笑了。原来伙伴们的裤子上膝盖处都变了颜色,脏兮兮的;脸上也是,由于边扯边擦汗,手上的泥土弄脏了脸,一个个都成了大花猫。这笑声是治愈疲劳的良方,也是揉抚神经的润滑剂,伙伴们笑着笑着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劳作。估摸着扯的谷兜子差不多了,就开始拢堆,然后装进秧架子,装得结结实实的刚好一担。虽说不太重,但回程有点远,伙伴们也歇脚了二次。毕竟都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稚嫩的肩膀已经能分担家庭的责任了,也只有我们那个年代才有如此的事情。当然,无论是在身体素质的锻炼上还是在勤劳习性的培养上,是很有帮助的。这也让我尔后的人生旅途或多或少的受益,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