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从北山路出发还是先到曲苑景区,然后走苏堤去浴鹄湾。</p> <p class="ql-block">舍藏</p> <p class="ql-block">黄篾楼</p><p class="ql-block">元代文学家张雨曾构水轩于赤山埠浴鹄湾,取名“黄篾”。张雨,字伯雨,号贞居子,句曲外史,杭州人。“工书能诗,文更奇古”,与赵孟頫、杨载等人友善。晚年从真人王寿衍为道士。</p> <p class="ql-block">浴鹄湾(乌龟潭)景区</p><p class="ql-block">景区位于杨公堤以西、与三台山路,八盘岭路相夹,是西湖延伸的有水有亭台楼阁的景区。</p><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我们只匆匆坐了十分钟。)下次有时间可以再光顾。</p> <p class="ql-block">下午从孤山公园从西泠印社后门进入印社,西湖景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以前来过这里,这次时间充裕,较仔细地看了后山一块。</p> <p class="ql-block">西冷印社</p><p class="ql-block">创立背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召集同人,在杭州西湖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p><p class="ql-block">发展历程:1913年,举行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公推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此后迅速发展,李叔同、黄宾虹等众多名家均为社员。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活动停顿,1979年社刊《西泠艺丛》创刊,印社活动恢复。</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p><p class="ql-block">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p><p class="ql-block">历任社长:包括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p><p class="ql-block">社员构成:截止2024年12月31日,共计516人,其中社员474人,名誉社员42人,分布于中国境内近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p><p class="ql-block">学术研究:在金石篆刻、书画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搜辑、考订、出版了大量印谱、碑帖与印学研究著作。</p><p class="ql-block">创作实践:社员们在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技艺精湛,风格多样,为中国艺术史增添了绚丽光彩。</p><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举办篆刻作品评展、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等大型专业赛事,推动了金石篆刻艺术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与收藏:对各类文物遗存博采旁搜,位于孤山西泠桥畔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为我国唯一的印学专业博物馆,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专收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籍。</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 钟以敬镌刻</p><p class="ql-block">辛酉题名 吴昌硕书</p> <p class="ql-block">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建于1924年,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原为古四照阁旧址。经塔呈八角形,十一级,每级雕有飞檐,檐角悬铃。上八层雕华严三圣像,九、十层刻金农书《金刚经》,底层刻周承德书《华严经》、弘一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及十八应真像、捐资者名录。</p> <p class="ql-block">小龙泓洞</p><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由夏超、丁仁捐资凿成。洞内刻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送子观音像”。飞来峰龙泓洞中有观世音造像,遂以小喻大,故名之“小龙泓洞”。另云,“龙泓”二字取自浙派篆刻鼻祖丁敬,别号“龙泓山人”。有缶亭、锦带桥、亦隐遗枰、袁枚诗刻、邓石如像、吴昌硕像等。</p> <p class="ql-block">金仙阅世</p><p class="ql-block">石室遁形</p> <p class="ql-block">缶亭</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像</p><p class="ql-block">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自幼对艺术兴趣浓厚,虽家境贫寒,但仍坚持跟随学者和书法家学习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1904年,他与友人创办西泠印社,并被推举为第一任社长。1927年,吴昌硕逝世于上海。</p><p class="ql-block">绘画:吴昌硕以写意花卉画著称,其绘画题材广泛,常以梅、兰、竹、菊、牡丹、紫藤等为主题。他将篆隶狂草笔意融入绘画,笔力雄浑,富有金石气息,设色浓丽却又和谐自然,形成了独特的“金石画派”。</p><p class="ql-block">书法:其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篆书方面,他对石鼓文研究颇深,将石鼓文的古朴雄浑与自己的理解创新相结合,线条凝练遒劲,结体古朴大气。晚年时,他更是将篆隶融为一体,使书法作品更加雄浑饱满。</p><p class="ql-block">篆刻:吴昌硕在篆刻上继承前人刀法成果,将冲刀的爽快与切刀的含蓄相融合,刀法娴熟,气韵生动,布局严谨又富有变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篆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吴昌硕是后海派的领军人物,承前启后,自成一派,对后世众多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等著名画家都从他的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其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绘画、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行善之人善结果 赠以位儿 </p><p class="ql-block">佛曰可观世观人更观我</p><p class="ql-block">癸亥元宵 </p><p class="ql-block">安吉吴昌硕题 时年八十</p> <p class="ql-block">汉三老石室</p><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外形仿吴越国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内藏东汉建武年间“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誉为“浙东第一石”。全碑二百十七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石室侧有丁敬身像。</p><p class="ql-block">因石室年久风化,雨水侵蚀严重。存在结构安全隐患,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立项,增设整体支撑,并置监测设备,以保安全。同期对石室铁门依原样重置。</p> <p class="ql-block">东汉文章留片石</p> <p class="ql-block">西泠翰墨著千秋</p> <p class="ql-block">我思古人有扁斯石</p><p class="ql-block">其究安宅莫高匪山</p> <p class="ql-block">丁敬像</p><p class="ql-block">丁敬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者,被尊为“西泠八家”之首。</p><p class="ql-block">丁敬出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一生未仕,好金石碑版,精鉴别,擅书法,尤工篆刻。</p><p class="ql-block">篆刻:他宗法秦汉,又不受其束缚,在篆法、刀法上进行创新,以切刀法刻印,线条苍劲质朴,富有金石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篆刻艺术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汪启淑印谱序》等。</p><p class="ql-block">书法:丁敬擅长多种书体,其隶书古朴醇厚,楷书端庄稳健,篆书线条圆劲流畅,书法作品同样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丁敬开创的“浙派”篆刻,与当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并峙,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泠八家”中的蒋仁、黄易、奚冈等都是在丁敬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共同推动了清代篆刻艺术的繁荣。丁敬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对近现代篆刻家如吴昌硕、赵之谦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像</p><p class="ql-block">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对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邓石如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门,一生布衣,以鬻书刻石为生,但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勤奋,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书法:邓石如诸体皆擅,篆书成就尤为突出。他的篆书以石鼓文、秦篆为基础,融入隶书笔意,线条圆劲流畅,结体舒展大度,形成了刚柔相济、婀娜多姿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白氏草堂记》等。其隶书则吸收汉碑精华,结体紧密,气势磅礴。楷书取法魏碑,古朴自然。行书和草书也颇具特色,流畅奔放,富有节奏感。</p><p class="ql-block">篆刻:他以小篆入印,布局严谨,疏密得当,线条刚健婀娜,开创了“邓派”篆刻。其篆刻风格大气磅礴,雄浑古朴,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p><p class="ql-block">邓石如打破了当时篆书和篆刻领域的传统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范式。他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为后世众多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清代及后世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被康有为誉为“国朝第一”。</p> <p class="ql-block">文泉</p><p class="ql-block">印社四泉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俞樾于泉北崖壁题刻“文泉”并跋语,故名。崖壁镌刻钟以敬书“西泠印社”和吴昌硕书“辛酉题名”。</p> <p class="ql-block">闲泉</p><p class="ql-block">印社四泉之一。1921年张钧衡捐资所凿,导与文泉合,崖壁镌刻张钧衡书“闲泉”及所作《闲泉记》。</p> <p class="ql-block">四照阁</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初,位于孤山之巅,现华严经塔处,初为都官别业,后废。明成化年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名之,后又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汪承启为文记之:“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清,两湖春涨,拍岸澄碧。” 1924年,印社建华严经塔时,迁建四照阁于凉堂之上。</p> <p class="ql-block">剔藓亭</p><p class="ql-block">原位于文泉西,1915年迁建于此。“剔藓”一词出自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寓意社员常在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灵秀之情景。</p> <p class="ql-block">规印崖</p><p class="ql-block">印有规 崖似之印社守西泠先哲遗规垂示后学题此崖以纪 高时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时显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在印学领域有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字欣木,号野侯,又号可庵,浙江杭州人。高时显出身书香门第,家富收藏,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金石书画。他精于鉴赏,富收藏,能书善画,尤擅花卉。在篆刻方面,他宗法秦汉,兼取浙派诸家之长,风格工稳典雅。</p><p class="ql-block">高时显曾参与西泠印社的诸多活动,与丁辅之、王福庵等交往密切。他对印学理论也有深入研究,其题跋等文字为印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和见解,如“篆印以浑穆流丽为上;刻印以古茂圆转为工”。同时,他还致力于印谱的整理和出版,为印学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锦带桥</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合内湖外湖风景 观都归一览</p><p class="ql-block">萃浙东浙西人文秀气独 千秋</p> <p class="ql-block">观乐楼</p><p class="ql-block">观乐楼建于1920年,吴昌硕先生曾寓居此楼。1957年被辟为吴昌硕纪念室。</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p><p class="ql-block">吴昌硕</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纪念室滚动播放专题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年一缶翁》</span></p> <p class="ql-block">少年</p><p class="ql-block">1844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父亲吴兴甲为清咸丰辛亥(1851)举人。</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幼年在邻村读私塾,即以刻印自娱。17岁时,太平军攻入安吉,从此,经历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全家九口仅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耕读度日。后经学官催促,应科考中秀才。23岁,师从同乡施旭臣学诗词,兼及书法、篆刻。</p> <p class="ql-block">青年</p><p class="ql-block">吴昌硕二十六岁至杭州诂经精舍,师从名儒俞樾,学小学及辞章。从此游学于苏、杭、沪等地,结交杨岘、吴大澂、沈石友、任伯年、蒲华等金石学家和书画家,谈诗论艺,广见博闻,奠定了他日后诗、书、画、印全方位发展并卓然独造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年</p><p class="ql-block">中年时期,吴昌硕曾佐幕吴大澂北上御日,又被保举出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到任一月即辞官而返,并刻“酸寒尉印”,“一月安东令”印记其事。</p><p class="ql-block">吴昌硕中年时,诗、书、画、印已为艺坛所称赏,声誉远播海外,日本日下部鸣鹤、河井仙郎等陆续来华,向其求学问道。1904年,叶铭、丁仁、吴隐、王禔等创立西泠印社,邀吴昌硕参与其事。经十年努力,建亭筑室,修启立约,公推吴昌硕为社长。1921年,被誉为浙东第一石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将被盗卖海外,吴昌硕与印社同人奔走呼吁,募得八千银元巨款赎回碑石,在印社筑石室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晚年</p><p class="ql-block">吴昌硕晚年寓上海,艺术活动频繁,常往返于沪杭。饱历风霜,转益多师的他深知学艺之艰辛,成名后乐于奖掖后学,培养人才。他的门生弟子甚多,早期有赵云壑、陈师曾、王一亭,晚期有王个簃、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等。</p><p class="ql-block">1927年春,吴昌硕超山赏梅,觅宋梅旁边坡地为长眠之所,夏日游杭州,寓观乐楼,11月29日突患中风,在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4岁。1932年营葬超山。1957年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室。</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书法、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自用印</p> <p class="ql-block">安吉吴缶翁生圹志</p> <p class="ql-block">出版物</p> <p class="ql-block">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座上客常满</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行告一段落了,再见美丽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