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鸣辉肇基罗坑村轶事

罗 欣

<p class="ql-block">  罗坑村肇基始祖为鸣辉公,传到现在已经十九世。罗坑村现有罗姓人家260多户,总人口超过千人。追溯历史,鸣辉公是塘前小溪伯九郎公之孙,亦为连城文亨太郎公第十八世孙,大约在明嘉靖年间从塘前乡水源村小溪自然村(塘前原属清流县,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称清宁县,塘前公社划归连城县管理)迁徙至清流县李家乡罗坑村肇基,至此已有四五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溪坂里水口瀑布屏</p> <p class="ql-block">溪坂里下新屋</p> <p class="ql-block">  罗坑村原本以吴姓人家为主,鼎盛时期曾有300余户,人口逾千人。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居住环境显得日益拥挤。为了方便生活,村民们就在自己家门口的小溪上架起木板,用以晾晒谷物。</p> <p class="ql-block">溪坂里</p> <p class="ql-block">放养鸭母 奠定基业</p> <p class="ql-block">  鸣辉公初到罗坑时,因生活所迫,为吴姓人家做长工。一天,吴姓东家请来一位风水先生。晚间,风水先生在与吴家主人交谈时透露,他在踏山时发现了罗家山有处风水极佳的山场(称为“鹅形”),并详细描述了这个山场的朝向与位置。恰巧,鸣辉公在隔壁房间听得一清二楚。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鸣辉公暗自思量,决定先行一步。于是,鸣辉公连夜前往风水先生所述的山场,劈开杂草并做了标记,将其父(德高)的金瓮放置此地。待到次日吴家主人和风水先生来到山场时,发现此处山场位置已被他人捷足先登。吴家主人一时无措,风水先生则安慰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来此处风水宝地本就该属别姓人家所得,我们就再另寻佳穴吧!”</p> <p class="ql-block">小罗坑</p> <p class="ql-block">小罗坑</p> <p class="ql-block">樟树坑</p> <p class="ql-block">梅子树下</p> <p class="ql-block">  此后,鸣辉公便在此地兴建了父亲的坟墓。不久鸣辉公离开了吴姓东家,在罗坑村(今称“小罗坑”)的坑尾山搭建起一座茅屋,并购买了一群母鸭,开始了他的养鸭生涯。令人惊奇的是:他所养这群鸭母100多只,每天能产鸭蛋100多个,有时甚至有个别鸭母每天会产两个蛋。靠着这群鸭母,鸣辉公在罗坑村站稳了脚跟。在放养鸭母的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在茅屋前后垦荒造田,种植农作物。经过他的辛勤耕耘,总算有了自给自足之本。</p> <p class="ql-block">中年得偶 共筑家园</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年,鸣辉公因家境贫寒,一直未能娶妻成家。一天,他在溪涧放养鸭母时,遇见一位名叫“官英妹”的女子正在溪边洗衣服。他玩笑般地问她:“老妹,40年的谷种还会发芽吗?”官英妹笑着回答说:“会的。只要秧田根基好,土地肥沃,就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此两人便产生了好感,并开始频繁交往。这鼓舞了鸣辉公娶官英妹为妻的信心。不久,他就托媒人到官英妹家中提亲。由于鸣辉公为人诚恳、勤劳能干,是个很扎实的中年男子,官英妹的家人对他的印象很好,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p> <p class="ql-block">  成家后,鸣辉公不仅继续饲养鸭母,还在新亭塅租地耕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夫妻俩和睦相处,共同劳作,同甘共苦,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很有起色。后来,他们就在罗坑村坑尾山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房屋,并购置了地产,谋求更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旱排</p> <p class="ql-block">  在罗坑村,由于鸣辉公及其后裔们的吃苦耐劳和辛勤劳作,生产逐渐发展,家境日益殷实,子孙繁衍不息。而吴姓人家则逐渐衰落,罗坑村最终成为了纯罗姓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次子迁徙 苗江肇基</p> <p class="ql-block"> 鸣辉公及其后裔不仅在罗坑村生生不息,而且还播衍外地……</p><p class="ql-block"> 据连城《文亨罗氏族谱》载:“鸣辉公所生四子,长叫长明,二叫长荣,三叫长富,四叫长贵。”鸣辉公次子长荣生性聪明伶俐。长大后,他渴望外出创业。鸣辉公深知他有着在外开创一番事业的潜力,于是就给了他一些铜钱作为盘缠,并嘱咐他这些盘缠用到哪里,就在那里定居创业。长荣经过长途跋涉,最终行至江西省苗江地界时,盘缠刚好用完。于是,他在这里立足并奠定了基业。</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鸣辉公的第十五代孙祖第(学名“统三”)前往广东省梅县读书。途经苗江地界时,他看到苗江祖屋门楼上篆刻着“豫章祖堂”的字样,便知道这里是罗氏宗亲。经过一番询问,他得知这里的村民是从福建罗坑村迁来的。祖第遇到本家亲人,倍感欣慰,也自称是罗坑人。然而,当地罗氏亲人并不轻易相信他的话。于是,他们按照族谱中记载的罗坑村村口地形地貌来询问祖第。祖第对答如流:罗坑村是“七星把水口,有三十六口塘、十二个弯……”于是,他受到了梓叔们的热情招待。彼时,苗江罗氏已繁衍至1000多户人家。断绝音讯几百年的梓叔终于又联络上了。</p> <p class="ql-block">  自鸣辉公肇基罗坑村以来,几百载光阴匆匆流逝。罗坑村人始终秉持着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农为本,依山傍水,勤耕力作,节俭维生。他们不倚天外飞来之恩赐,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份精神与力量,维持着承宗接代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原载《清流历史人物》,由张水藩编著)</p><p class="ql-block"> 罗坑鸣辉公十六世孙炳寿/囗述、十七世孙炳文/敬撰/2020-11-17(2025-04-06略作修改)</p> <p class="ql-block">鸣辉公祖祠外景</p> <p class="ql-block">鸣辉公祖祠正厅</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6日上午,罗坑村族人乘车前往罗家山祭扫鸣辉公父亲德高公祖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