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桥的故事

菁菁者莪

<p class="ql-block">  塘川河水从这里川流不息流过,养育着河谷两岸的人们,河上横跨着一座石桥,这头是互助县塘川镇什字村,居住着回族群众,那头是董家村,这座桥修成之日起名团结桥。</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一天,我来到了什字村了解一下团结桥的修建历史,打电话约了村主仼马芝鸿见面,走进什字村有着异域民族风情的建筑眼前一亮,村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形成了与汉族村落不同的别具一格的村景。</p><p class="ql-block"> 恰逢回族开斋节,我来到了马主任家,马主任一家热情地招待我们,谈笑间介绍起团结桥的建造过程。</p>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这里没有桥,河对面董家村的孩子们到双树中学读书都要趟水过河,遇上水流太大要从县城绕道走宁互公路需十几里路好几个小时。什字村大部分地在河对面,过河种地很不方便,经常出现羊被水冲走事情,村民们很是烦恼。后来用几根木头绑在一起搭在河上,人可以行走,但牲畜和车还是走不了,时常被洪水冲坏。记得小时候我亲眼目睹过大雨过后山洪暴发洪水从朱家口沙沟倾泻而出,像猛兽一样横冲直撞上面漂着牲畜和架子车等,在什字村庄漫延最后冲进塘川河。</p><p class="ql-block"> 1982年什字村时任党支部书记马良春和村委会决定修一座桥,经多方奔走筹措十万元资金,与董家村村委商量各出人力从两头修起,凡是参加修建的劳力以一个义务工1.5元给予补助。马书记亲自设计五孔拱桥并担任修桥总指挥。双树乡政府向全乡发出支援什字村修桥的号召,高羌村和双树村的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自发出力支援,朱家口村的群众自愿送水送饭,一时间热情高涨。现场取材,充分利用河道的沙石资源,浇筑五个拱形桥的预制板和需要的柱体栏杆等,群众站在河水中挖坑用石头沙子水泥等浇涛五个桥墩。五孔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两侧有栏板,外形壮观。桥长60米,桥面宽10米,路基宽12米。</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竣工,历时修筑八个月。因为这座桥是回汉群众凝聚一心修建的,起名为团结桥,桥头立碑。五孔桥的建造,是马书记和当地回、汉群众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一代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它的修建,为四个村的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实际解决了董家村孩子们上学的困难,经受住了一个时代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芝鸿主任很早在广东开饭馆生意兴隆,2014年为了什字村的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忍痛割爱回家乡受命担任村主任,他是互助县政协委员,海东市伊斯兰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伊斯兰协会副理事长。回村后发现以前的五孔桥桥面有裂缝,经几十年风雨洗礼已存在危险,便与县交通部门联系,投资 320万元重新修建团结桥,为配合交通部门做周边群众的工作进行搬迁工作,带领群众牵着羊到建筑工地慰问,为工地施工人员带去温暖和问候。在交通部门修建三米水泥路面基础上带领群众筹措资金将村级道路加宽至五米。新桥建成后东通宁互东路,西接宁互西路,交通四通八达。如今什字村住着三百多户人家,三千多回族群众,家家盖有小洋楼,窗明几净,家家有小车,过河种地大型农业现代化机械畅通无阻,河东河西的人们互通交流,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什字大桥———团结桥,一架见证回汉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情谊,传递着各民族美好生活的向往,民因桥而兴,心因桥而连,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