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询问当地民众得知,太平堡北部山坡平地过去曾有一座墩台,后来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等灾害而逐渐坍圮,前些年架设电杆时将坍圮的墩台推平。下图为在太平堡仰拍墩台遗址。 结束对穆肃堡的考察后,我们川西北补充考察宣告结束。随后向南出发,前往汶川卧龙,考察牛头山道沿线站点。在去往卧龙途中,我们经过“松边保障”石刻,该石刻是松茂古道沿线最具代表性的交通遗迹,石刻周边古道依然保存完好。石刻位于岷江峡谷东岸崖壁上,古道沿崖壁开凿,形成“悬崖鸟道通”的神奇景观。下图为站在213国道旁拍摄的“松边保障”石刻。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松边保障”石刻及古道。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松边保障”石刻下方岷江河道。 离开“松边保障”石刻后,我们继续向南出发,不一会儿途经浅沟,原先我们曾多次在此地考察,因此本次考察我们并未在此停留。下图为在车上拍摄的浅沟村。 浅沟向南又途经窝窝店,窝窝店位于岷江东岸台地,是一处小型聚落,房屋建筑分布稀疏。下图为在岷江西岸国道上远拍的窝窝店一带。 窝窝店向南不一会儿经过程家坝,程家坝是岷江东岸一块面积狭小的平坝,当地同样分布有少许的房屋建筑。因先前曾在此地考察的缘故,我们同样没有停留。下图为在车上拍摄的程家坝一带。 程家坝往南不远处即为飞虹乡。国道从飞虹乡中间穿过,公路两旁分布有密集的建筑,但总体上飞虹乡依然是岷江上游峡谷中一处规模较小的聚落。下图为飞虹乡街景。 飞虹乡往南经过深沟桥,深沟桥东侧是一处小型聚落,目前仍有少许民众在此居住。下图为国道东侧的深沟桥客运站。 深沟附近岷江东岸仍保留有一段古道,是松茂古道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车内向东观察,能够发现古道痕迹十分明显。下图为在车内拍摄的深沟南侧松茂古道遗址。 深沟往南不一会儿我们途经擦耳岩村,目前国道经过擦耳岩修建有擦耳岩隧道,而原先公路在隧道东侧,于是我们驶入旧公路,近距离察看擦耳岩村。擦耳岩村地处岷江东岸,当地有较多的民居,是一处规模相对较大的村落。下图为岷江东岸擦耳岩村一带。 擦耳岩村向南不远处即沟口镇,2024年10月份川西北考察期间,我们曾对沟口镇以南松茂古道进行实地考察。目前沟口镇主体部分位于岷江西岸,当地公共建筑都修建于西岸。而东岸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原始,尤其是古道、寺庙等历史遗迹。下图为沟口镇街景。 我们并未在沟口镇停留,不一会儿又途经小沙湾。小沙湾位于岷江东岸台地,往东便是巍峨的群山。下图为在国道上远拍小沙湾一带。 离开小沙湾区域后,我们又经过渭门关。渭门关四周群山环绕,中有岷江一水中分。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渭门关岷江两岸风貌。 渭门关位于岷江东岸,在其南部山坡上仍保留有一段古道。下图为无人机航拍渭门关附近岷江东岸古道遗迹。 离开渭门关,我们继续向南行进,不一会儿经过十里沟,因地处茂县城北十里而得名。随着逐渐靠近茂县城区,村庄人口和房屋也逐渐密集。十里沟有十里村,位于岷江东岸,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村庄。下图为在国道远拍十里村。 十里沟村南侧现保留有一段古道遗迹,坐在车内向东望去,能够发现峡谷东岸崖壁上的古道遗迹十分明显。下图为在国道上远拍十里沟附近古道遗迹。 十里沟南侧不远处有一条伸向岷江的山脊,在古道与山脊交汇处建有一座墩台,虽饱经风霜,但这座墩台依然坚挺。下图为十里沟南侧山脊处的墩台。 下图为靠近拍摄的十里沟南侧山脊处墩台。 离开十里沟后,我们再次经过宁江堡,宁江堡一带地势较为开阔,其距离茂县城区较近,房屋数量较多,但人口较为稀少。下图为宁江堡一带。 驶离宁江堡后,不一会儿我们回到茂县城区,从茂县穿城而过,之后在汶川县驶入都汶高速,行至映秀高速收费站进入350国道,这条国道又称“中国熊猫大道”。我们相继穿过南华隧道、紫荆隧道、耿达隧道,车窗外的景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万物复苏、春意萌动的岷江河谷来到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渔子溪峡谷,并且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公路两侧山体由绿变白。下图为前往卧龙途中拍摄的雪景。 抵达卧龙后,路边树林中已经是一层厚厚的积雪,山体也仿佛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外衣。下图为夜色来临之前的卧龙镇。 下图为卧龙镇政府办公楼外景。 当晚我们在卧龙一家酒店住宿休息,下图为站在酒店走廊拍摄的卧龙街景,其左侧小河即为岷江支流渔子溪。 4月1日清晨,经过一夜的降雪,渔子溪东侧山坡森林形成了迷人的雾松景观。下图为站在酒店房间拍摄的雾凇。 下图为清晨白雪茫茫中的卧龙镇。 我们从卧龙出发,前往转经楼沟,考察历史上的牛头山道。下图为出发后不久拍摄的雪中卧龙镇。 转经楼沟位于卧龙镇东北部,沟内有一条小溪,是渔子溪的支流。下图为初入转经楼沟后拍摄的雪景。 转经楼沟往东为牛头山沟,牛头山沟略为狭窄,但风景同样出彩,雪后的牛头山沟,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下图为牛头山沟雪景。 因大雪天气影响,继续往山中行驶会有危险,于是我们在牛头山沟询问一位当地老乡,首先询问翻越牛头山垭口的古道沿线交通站点,之后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在积雪消融后再来此地考察。下图为在牛头山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 结束牛头山沟的考察后,我们原路返回下山,下图为离开转经楼沟时拍摄的沟内景观。 驶出转经楼沟后,我们沿中国熊猫大道返回成都平原,开启沱江考察。下图为在中国熊猫大道行驶途中拍摄的都江堰至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 经由中国熊猫大道返回至映秀镇后,我们驶入高速收费站,沿高速公路前往金堂。下图为在映秀高速收费站拍摄的西界脑一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成都平原的城厢镇。城厢镇今属青白江区,自北宋至清代,城厢曾长期作为金堂县治所,镇上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目前城厢古镇已经被打造为一处古镇景区。下图为城厢古镇大东街的金堂县立中学校大门,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 下图为城厢古镇武庙,位于金堂县立中学校旧址西侧。属于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为金堂县城厢古镇武庙大殿。 下图为城厢古镇大东街上的绣川书院大门,古朴而典雅,充满书香气息。 离开城厢古镇,我们向东出发,前往金堂城区。下图为金堂县城区街景。 我们的沱江考察始于金堂县赵镇金码头。赵镇系今之金堂县治所在地,其境内水网密集,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美称,北河、中河、毗河在赵镇一带汇聚形成沱江。在抵达金码头之前,我们首先来到金码头上游毗河与中河交汇处的东岸。下图为中河、毗河交汇处。 下图为毗河,水面十分宽阔。 离开毗河与中河交汇处,我们来到金码头。如今,沱江航运已经成为历史,金码头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目前金码头仅保留了地名,周边是一些茶馆、滨河步道等设施。下图为金码头现状。 下图为站在金码头朝河流上游拍摄的景象。 金码头周边修建了诸多仿古风格建筑,下图为金码头附近一家以“老码头”命名的商铺。 下图为站在老码头店铺附近拍摄的韩滩大桥。 结束对金码头一带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来宝沱。下图为途中经过北河二桥拍摄的北河。 来宝沱靠近沱江东岸,是北河、毗河等众支流形成沱江主河道后第一处回水沱。来宝沱西侧有一座小山名为“盘龙山”,山下月明村曾建有盘龙寺,来宝沱附近的沱江大桥以盘龙寺命名。下图为盘龙寺大桥。 因接下来我们主要沿沱江西岸金乐路行进,于是我们首先前往沱江东岸的赖家核心考察。赖家核心是沱江第一座江心洲,靠近沱江东岸。因目前是枯水期,江心洲与陆地之间界线并不明晰。下图为航拍赖家河心。 站在赖家河心南段,向南可远眺成渝铁路沱江大桥及金堂峡。下图为远拍成渝铁路沱江大桥。 赖家河心过去曾居住有大量的人口,如今江心洲人口全部外迁,留下大量闲置荒废的房屋,满目萧条荒凉。在赖家河心考察期间,我们还看到一处庙宇建筑,其外观类似祠庙会馆,目前已经废弃,内部庭院长满杂草。下图为赖家河心废弃的祠庙会馆建筑。 离开赖家河心,我们返回至盘龙寺过江,来到沱江西岸盘龙山下的月明村。通过询问村民得知,月明村距离城厢约三十里,符合方志中记载的信息。下图为在月明村采访当地民众。 根据当地民众指引,我们来到月明村江边老码头,对岸即来宝沱公园。下图为在月明村老码头拍摄的沱江。 结束对月明村的考察后,我们向南出发,沿沱江西岸的金乐路来到狮子沱。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狮子沱老码头。 金堂峡是沱江切开龙泉山脉形成的一道峡谷,而狮子沱位于金堂峡北峡口,在航运兴盛的年代,此地曾有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各类船只停泊。现如今,随着沱江航运成为历史,狮子沱一带再无航船。下图为无人机航拍沱江峡谷。 在进入金堂峡之前,我们首先在公路旁边看到“鳖灵拓峡”观景台。金堂县当地流传着“鳖灵拓开金堂峡,九天开出一成都”的传说典故。下图为沱江峡谷入口处的“鳖灵拓峡”观景台。 进入金堂峡后,我们首先来到悦来码头。悦来码头在历史上叫做三皇庙,此地有三皇村。因下游修建九龙滩水电站,老码头已经被淹没于水下。下图为悦来码头,南侧不远处即为成巴高速沱江大桥。 下图为悦来码头现状。 悦来码头向南为滴水岩。此地同样因下游水电站修建,原始风貌已经发生明显改变。下图为滴水岩一带。 滴水岩往南下一站为马尿滩,位于沱江东岸。因沱江水位抬升,马尿滩已经被淹没于水下。下图为在车上拍摄的马尿滩一带。 马尿滩往南为半边滩,地处沱江东岸。最早的半边滩同样已经被淹没于水下。下图为在车上拍摄的半边滩一带。 离开半边滩后,我们抵达九龙滩水电站附近。因修建水电站,九龙滩周边风貌发生显著变迁,九龙滩水电站兼具防洪发电及桥梁功能,于是我们驶入九龙滩水电站蓄水大坝,对周边风貌进行拍摄。下图为九龙滩水电站一带现状。 下图为九龙滩水电站。 结束对九龙滩的考察后,我们离开金堂峡,进入淮口。淮口位于金堂峡南端,西邻龙泉山脉,东有沱江环绕,是金堂县境内较为富庶的城镇。下图为淮口新城一家“邱小妞菜油炒鸡”店铺,因原先蓝老师曾带领其他同门弟子考察过淮口老街,因此我们当天中午我们在淮口吃过午饭后继续向南出发,前往白果。 下图为前往白果途中经过九龙大道沱江大桥,在桥上远拍沱江东岸的淮口老街。 白果街道位于沱江东岸,当地建有沱江航运博物馆,但遗憾的是,该博物馆并未向公众开放。下图为沱江航运博物馆内部。 与沱江航运博物馆毗邻的是淮州新城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沱江东岸滨江地带,下图为会展中心外景。 离开淮州新城国际会展中心后,不一会儿我们就途经白果老码头。目前白果老码头已经停止使用,但昔日的码头设施依然保留。下图为白果码头入口。 下图为昔日白果码头的石阶路。 白果老街名为“文武街”,当地原先曾建有文武宫,惜已不存。目前文武街仍有少许传统建筑保留,老街人烟稀少,只有少数老年人生活于此。下图为文武街几栋传统民居建筑。 文武街许多传统建筑都已被改建为现代楼房,其街道蜿蜒曲折,街面已经铺设柏油硬化。下图为文武街街景。 离开白果街道,我们沿沱江西岸向南出发,不一会儿就抵达五凤溪火车站附近。五凤溪火车站是成渝铁路沿线一座火车站,其位于沱江西岸的罗家坝,罗家坝是一处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平坝。我们选择站在沱江东岸远拍罗家坝。下图为五凤溪火车站一带。 结束对罗家坝的拍照后,我们前往宏缘镇。宏缘镇位于沱江东岸,传统时代是沱江航道沿线一处重要的场镇,如今随着航运衰落,该镇成为沱江流域一处普通的乡镇。下图为航拍宏缘镇。 宏缘镇老码头目前是一处渡口,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宏缘镇渡口。 下图为宏缘镇街景。 宏缘镇文武宫是当地保留为数不多的传统建筑,位于主街道一条支巷内,若不是细心观察,很难发现其存在。文武宫现在是一家废品收购站仓库,大殿内堆房各式各样的废品,这对文物保护而言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行为。下图为宏缘镇文武宫。 离开宏缘镇,我们继续向南考察沱江航运,不一会儿经过红沙埝。红沙埝是一处小型村落,房屋沿公路呈带状分布,地处沱江西岸,是昔日沱江航运交通站点之一。下图为红沙埝街景。 离开红沙埝后,我们经过灵仙渡口。灵仙渡口位于沱江东岸,目前仍在使用。下图为灵仙渡口石阶路。 结束对灵仙渡口的考察后,我们向南出发来到小中坝。小中坝是一处江心洲,岛上土壤肥沃,种植有一种名叫“韭分”的蔬菜。下图为小中坝航拍景象。 下图为小中坝渡口,岛上民众去往沱江东岸均从此登船上岸。 下图为蓝老师在小中坝渡船与船工师傅交流,询问岛上民众的谋生业态、种植作物等情况。 下图为小中坝码头停车场,当地在此设立有宣传栏,介绍小中坝岛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结束对小中坝岛的考察后,我们前往沱江东岸的壮溪镇。壮溪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场镇,生活着较多的人口。下图为壮溪镇综合市场大门。 在当地民众指引下,我们来到壮溪镇老码头。在老码头旁边是一座佛教寺庙——莲花寺。下图为站在老码头拍摄的莲花寺山门。 壮溪镇老码头目前作为一处渡口使用,下图为壮溪镇码头渡口现状。 根据门牌得知,壮溪镇老街名为“上街”、“下街”。目前壮溪镇老街所剩传统建筑数量已经不多。下图为壮溪镇下街街景。 结束对壮溪镇的考察后我们前往养马镇。养马镇位于沱江东岸,该地尚未修建沱江大桥,因此我们从沱江东岸前往养马镇须乘坐渡船。下图为沱江东岸的养马渡口。 我们乘坐渡船不一会儿就抵达沱江西岸的养马渡口。养马镇目前已改为“养马街道”,隶属简阳市管辖。养马是简阳境内沱江沿线一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乡镇。因此在养马渡口乘船民众数量较多,这与我们在其他一些渡口乘坐渡船时空荡荡的渡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图为养马镇渡口上岸的民众,远处的寺庙为极乐寺。 根据门牌得知,养马镇老街名为“水井湾路”,目前水井湾路两侧依然保留有众多传统建筑。下图为水井湾路街景。 养马当地正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点,在老码头附近建设文化墙。下图为养马老街一处文化墙。 养马老码头一带目前已经修建河堤,其原始风貌已经无迹可寻。下图为养马老码头现状。 禹王宫是养马老街保留为数不多的传统祠庙建筑,其仅存正殿,而原先的戏台现已成为一座居民楼。下图为养马禹王宫正殿。 结束对养马老街、老码头的考察后,我们乘坐渡船离开养马渡口,返回至沱江东岸。下图为渡船内部的景象。 下图为在渡船上拍摄的养马镇。 从沱江东岸养马渡口上岸后,我们驱车向南出发,继续考察沱江航运。不一会儿抵达平窝场。下图为平窝场现在的渡口。 平窝渡口东侧有一民居,其外观古朴,原先应为一座祠庙建筑。下图为平窝渡口东侧的民居。 平窝场老街位于平窝渡口以南约百米处,老街呈东西向分布,老街北侧建筑依然保留原始风貌,而南侧建筑则改建为现代民居。下图为平窝场老街街景。 平窝场老街西侧有一条伸向沱江的小路,沿此小路可抵达沱江岸边,原先平窝场老码头很有可能位于此地。下图为疑似平窝场老码头一带。 结束对平窝场的考察后,我们来到石钟镇。石钟镇位于沱江东岸,是简阳城北一处规模较大的场镇。下图为石钟镇街景。 石钟老街名叫“龙颈街”,依然有较多的传统建筑留存,下图为龙颈街街景。 因下游水电站修建以后沱江水位抬升,石钟老码头已被淹没于水下,当地修建了新的石钟码头。下图为石钟码头现状。 下图为石钟码头修建的具有仿古风格的候船亭。当地民众经由此地乘坐渡船前往沱江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