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假期,祭扫过后便想着出去走走。看地图,发现周边已走得差不多了。目光扫过“定远”时,记得那里出过一些名人,是著名的“将相故里”。再上网一查,说还有个“定远古城”,就决定去实地看看。</p><p class="ql-block">车行两个小时左右,便抵达定远。让人失望的是,所谓的“定远古城”其实只是一座人造的假古董,据说投资达30多个亿。虽是假期,却游人寥寥,园内许多建筑空关着,有的门面甚至出租给摆摊套圈的小贩堆放货品。而园外的许多高层建筑虽已封顶却早已停工,全部空关着,不知何时才能复工。这多多少少折射了当下内地三四线城市的尴尬境地。</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包公文化园就不进去了,包公因当过本地的知县,就被当地打造成“廉政文化园”。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千古一人”只能出现在政治相对清明宽松的大宋某个时期,却从此成了百姓期盼,万民歌颂的“包青天”。人们遇到冤屈无处说理时,就期望天上掉下个“包青天”能替自己做主。可惜,除了舞台上唱戏的之外,他们从没遇到,可他们仍然沉醉在这样梦里。算了,清官梦留给爱做梦的人,我还是去寻找真实的历史吧。</p> <p class="ql-block">“定远博物馆”其实是“汉画像石博物馆”,里面有一堆货真价实,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可随意抚摸。后面的“定远名人馆”,详细地罗列出定远历史上的名人,甚至连曾经的税务局长都名列其中,却落下了不久前逝世的那位曾誓言“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的同志,当地也许忘了他也是定远人。</p> <p class="ql-block">定远历史上最著名的将相都是悲剧人物。如被剥皮实草的武将蓝玉,和先后被斩的宰相胡惟庸、李善长。</p><p class="ql-block">蓝玉作为开国后期最具战功的将领,其被处决既因个人跋扈,更因朱元璋晚年对军权的绝对控制需求。朱元璋诛杀蓝玉是明初的“洪武四大案”之一,标志着朱元璋对武将集团的终极清洗。蓝玉之死是朱元璋晚年集权逻辑的必然结果:无论蓝玉是否真有反心,其军事影响力足以威胁皇权传承。通过屠杀功臣,朱元璋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彻底终结“将帅私兵”传统,将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以蓝玉案震慑群臣,宣告“皇权高于一切”。</p> <p class="ql-block">而另外一起“洪武四大案”则是诛杀胡惟庸案。自秦以来,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权力极大,常与皇权形成制衡。朱元璋出身草根,对权力掌控极为敏感。胡惟庸任丞相期间权力膨胀,甚至出现“先斩后奏”的情况,引发朱元璋对相权威胁皇权的警觉。胡惟庸案牵连数万人被杀,也牵连了定远籍的另外一个丞相——李善长。</p> <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胡惟庸</p> <p class="ql-block">李善长是朱元璋早期核心谋士、“亲密战友”,被他比作“汉之萧何”,可谓开国第一文臣。然而却因“胡惟庸案”被牵连,最终77岁被斩杀。</p><p class="ql-block">“胡惟庸案”从洪武十三年开始,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赐死结束。其间,三万余人因此丧命。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借机废除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集中。此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至此,自秦朝开始的丞相制度,在经历了1500多年之后终于消失了,而皇权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时代,再无掣肘牵制的力量可以制约它。于是,更为黑暗的时代来临了。而明朝从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开始,再无刹车地一路滑向崇祯“终了一根绳”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影视剧中的李善长</p> <p class="ql-block">对了,这次决定来定远,还有一个因素是这个地名。关于“定远”这个地名,我原以为源自哪个皇帝在某次征服战争中获胜后的情怀抒发。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那是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萧衍将一个邻近北方的地方命名为“定远”,以示时刻不忘北伐、收复远方失地之意。他多次发起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巩固南朝政权,提升自身威望。然而却屡屡失败,严重消耗国力并引发了“侯景之乱”,导致最终的衰亡。</p><p class="ql-block">“定远”这个地名寄托了一个志大才疏皇帝的梦想,最后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呓,成了历史上永远的笑话。</p><p class="ql-block">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定远,真是让人嗟叹让人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