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0——商鞅变法(下)

戚竞文

<p class="ql-block">  冯唐讲《资治通鉴》,咱们继续讲“商鞅变法”。</p><p class="ql-block">1.“商鞅驭民五术”是对商鞅最大的误读</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非常不老实,经常为了吃口饭,满嘴胡说八道,以及各种编造、歪曲、篡改。我也见过另外一个版本的所谓的“商鞅驭民五术”,第一遍读觉得挺厚黑的,似乎挺实用的;第二遍我再读,发现跟《资治通鉴》不一样,有很多激烈的、偏颇的地方。我不认为商鞅这样变法能够统一六国,开启秦汉,甚至影响到之后的唐宋。</p><p class="ql-block"> “商鞅驭民五术”是这样讲的:第一,壹民,全面统一思想;第二,弱民;第三,疲民,使人民疲于奔命;第四,辱民,侮辱、羞辱、凌辱人民;最后一术,贫民,剥夺余财。实话讲,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谬<span>误</span>。至少司马光《资治通鉴》这样的信史里,没有提起刚才说的“五术”。</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现在的角度看所谓的“商鞅驭民五术”,我觉得是有好多偏颇以及谬误之处。比如说,全面统一思想。在战国时代,你怎么全面统一思想,具体怎么操作?完全不如商鞅在《资治通鉴》记载中所做的:要求大家形成一个集体,有干坏事的,彼此举报;没干坏事的,大家一起去打仗。有功大家一起受赏,有罪大家一起受罚。从很大程度上消灭了个人主义,在那个时候的科技条件下,完成了一个有效的基层组织。是不是他们思想是统一的?我不确定,很有可能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在杀敌之前,还有他们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杀敌之后,思想也渐渐统一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说的弱民,这不是商鞅的目的。商鞅的目的是能够为战胜的目标去努力。第三点,疲民,使之疲于奔命。商鞅也不是这么想。为什么要疲于奔命?疲于奔命的人民、疲于奔命的军队,如何能战胜别国?辱民,更不是商鞅的目的,更不是商鞅想做的事情。商鞅想的是胜利,想的是成事。如果军队、人民都被侮辱,你怎么能期待他们能打胜仗,能够拼命去打胜仗?贫民,剥夺余财,这更不是商鞅想做的。商鞅只是想目标明确,业绩管理。</p><p class="ql-block"> 在商鞅那个时代,在“商鞅变法”的盛时,前线刚刚打胜仗,战士还没有回到家乡,家乡给打了胜仗的战士准备的房子已经建好了,按规矩应得的土地已经划分清楚了,并不是想剥夺他,并不是想让他受尽屈辱,并不是想让他受尽惊吓。</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好多误读,刚才说的“商鞅驭民五术”也是其中相当有意义的一个误读。商鞅如果按这种误读的“五术”去驭民,他成就不了秦孝公的理想,秦国统一不了六国,商鞅的变法绝不可能成功,绝没有任何成事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所以,大家看到中国古书里边的任何记载、任何意见,如果这本古书不是很多人认可的经典,建议大家稍稍想想,稍稍对比一下《资治通鉴》是怎么说的,“二十四史”这么说的?然后独立思考,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真相?你应该相信什么?</p><p class="ql-block">2.从管理角度看“商鞅变法”的利弊得失</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段,我想从管理的角度来给大家聊一聊“商鞅变法”核心内容所谓的利弊得失和权衡。</p><p class="ql-block">1)从长远来看,“商鞅变法”其实是一味“虎狼之药”</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首要的目的是要达成秦孝公坐主位,称霸天下这一目的,我认为“商鞅变法”他设计的主要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说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来考虑“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比如在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要想到他这些核心内容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p><p class="ql-block"> 你在用“商鞅变法”里边一些主要的工具、方法、措施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些副作用、这些负面的成分,以及你要想到你现在是不是在一个巨大的乱局中,你是不是一定要破局?你是不是有一个“秦孝公”一定要坐在主桌的主位?这是要仔细想的。你要解题的背景是什么?以及商鞅当时解题用这些“虎狼之药”,其实是有副作用的。</p><p class="ql-block"> 我给大家稍稍说说,“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就是业绩至上,军功第一。那好了,好处是成事,能成大事;坏处是从更长的时间轴看,如果一味追求业绩,不看价值观,那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长治久安,没有所谓的“德教天下”。得到的所谓的“稳态”是暂时的、是充满危机的、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某些个别事件冲击的这种业绩。这种所谓了不起的业绩,它“兴”起来很快,它“亡”起来也很快。</p><p class="ql-block"> “商鞅变法”第一条,核心词是“连坐”。你不是一个人,你不是一个家,你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荣辱与共。那好了,好处是你干不了什么坏事,坏处是你也干不了什么特别出众的创作,没有什么新意,你只是一个“螺丝钉”而已,你变不成一只“飞鸟”。</p><p class="ql-block">2)不平衡的业绩指标会催生出“怪物”</p><p class="ql-block"> 第二条,军功,核心词是业绩。长处是业绩第一,有业绩一切都好,没业绩一切都不好。那很有可能因为KPI (关键业绩指标)过分单一,盲目追求唯一的业绩。在战国的时候,在秦国,唯一的业绩就是军功。这样不平衡的关键业绩指标,好处是简单有效,能够达成;坏处是过于单一,很有可能催生“怪物”。“商鞅变法”之后,没有多久秦国一统天下,但秦朝并没有多么长久。</p><p class="ql-block"> “商鞅变法”的第三条,核心词是本分,你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一定奖励你,如果不是这样我就罚你。好处是稳定高效,大家围绕着一个目的——军功,去做自己本职的事情;坏处就是超稳定——哪怕这个军功是错的军功,这个军功是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灾难的军功,能让大家受很多伤,吃很多苦的军功。因为“商鞅变法”这个第三条核心内容没有人反抗,大家不问为什么要这样的军功,大家努力去完成,结果发现成的有可能是一件很大的坏事。</p><p class="ql-block"> 第四条核心词就是无军功,没贵族。唯军功论的好处就是大家在业绩之前,贵族跟庶民一样,一律平等;坏处是什么?简单的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少了制衡,贵族没了足以制衡王权的力量。王权在“商鞅变法”的旗帜下变得异常强大,军功、业绩变得异常突出,其他的什么创造、什么艺术、什么科技、什么个人、什么宗室都退下。</p><p class="ql-block"> 在“商鞅变法”之下,只有三个核心词:军功、王权、集体。只有王权领导下的集体去挣取军功这一条。这就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精髓,以及他的长处和短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