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回城市

LBY3598022

<p class="ql-block">作者:LBY </p><p class="ql-block">图片:广军</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月,一个人迁回城市都是很难的事。更何况一家子几口人往回办,就难上加难了。可是从哪个环节开始着手办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知青不是有办病退一说吗,那就从病退渠道办。母亲的一个表弟在公社当党委书记。母亲找到了他。问有啥办法可以办回天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表舅说,根据我家的情况,是可以以”困退”的渠道迁回城市的。程序是,需要先去县城医院找大夫开据诊断证明。然后写出申请,逐级上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弟弟很高兴的忙着跑各种手续。用自行车带着母亲去县里医院体检。母亲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了严重的贫血。虽然服用了补血药,还是不见起色,血色素依然很低。拿到了医生开的诊断证明书,再按照要求,从村里,到公社,到县里,一级一级的申请,终于手续齐全了。当然,请客送礼是必须的。人之常情嘛。最后,县城有关部门把病退材料寄往天津。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大约等待了半年时间,终于有了消息,准迁证批下来了。母亲带着小妹和二妹可以将户口迁回天津市了。</p> <p class="ql-block">  那么,大妹和弟弟就不能随同母亲一起迁回城市了。有关部门给出的答复是,他俩已经成年,不能随母亲一起迁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啥也不明白,哪有这个道理呀?本来他们回农村的时候,是因为当时,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被我父亲厂里动员下乡的。就是说,是随着母亲一起去农村的。反而回城的时候,就偏偏以各种借口给卡住了。</p> <p class="ql-block">  大妹那个时候已经作为社员在大队干农活儿了。她仅有15岁,本来她就身体瘦弱。大队规定满工分是10分,可给大妹核定的工分,每天挣7分。当时,每个工分值8分钱。累巴巴的干一天,值五角六分。扣除了队里平时分到的粮食外,到年底结算的时候,不仅分不到钱,还要倒贴给村里几十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大妹妹有幸被抽调到县城的展览馆当讲解员,她口才流利,普通话标准。本来可以留在县城工作的,可是不料,被县里的人顶替了。两个月后,大妹含泪回到了村子里,继续拿着锄头下地干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妹多么盼望着自己随母亲一起回到那个城市的家呀!可是,事实是残酷的,她只能继续下地干活儿。上高中的时候,村长说了算,大妹在学校是学霸,但是,当时,因我祖父成分是富农,大妹没有资格上高中。让村干部的儿子顶下来了。这次,又被人顶包了。大妹,哭过,伤心过,沮丧过,最后只能怪自己命运不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对来说,弟弟比大妹运气好一点。他在公社中学上了高中,高中毕业之后,分配在村子里的小卖部。弟弟从小练武术,或许是村长看他有特长,可以长期住在小卖部值夜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哥已经选调到天津进了工厂上班了。母亲和两个小妹迁回城市后,16岁的大妹就一个人撑起三间房和一个大院子。还有一群鸡,一群鸭子,两头猪。她每天收工回来,要喂养它们,还要自己做饭。那段日子是难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天还好熬过,可是到了夜里那种孤独,那种苦闷,那种胆怯的感觉,时时刻刻笼罩着她。开始,她整夜睡不着觉。后来,邻居大娘看她可怜,就主动让自己的女儿叫七妹的,陪着我大妹,俩人做个伴儿,大妹感激的什么似的,把七妹当亲姐妹一样。</p> <p class="ql-block">  这样熬了两年,形势有了变化。到了1979年,大批下乡知青病退回城,城市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着力解决知青就业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大妹还是没有条件回城,她既不是下乡知青,也不是回乡知青,因为她去农村的时候才十一岁。不能作为知青办理病退。总之,不属于知青,想办回城就难上加难了。那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也为弟弟妹妹不能办回城市而忧虑着。天无绝人之路。恰逢那时候有新政策出台了,父亲可以提前退休,子女可以顶替工作。不论是不是知青,都可以。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高兴。立刻找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大妹顺利的迁回城市,很快到父亲单位国营企业上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弟弟怎么办呢?后来,天津市有关政策放宽了。不仅子女可以顶替父母的工作,即便是亲戚朋友都可以顶替。正逢我婶儿也可以提前退休,叔叔和婶婶主动找到我父母,希望我弟能顶替我婶儿的工作。很快,我弟弟也顺利回城了,到国营企业上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还在一个中学的校办工厂当临时工。父亲在给弟弟和大妹安排工作之前,单独找我谈了一次话。父亲说,我比弟弟妹妹年龄大,按理讲,应该先考虑我顶替上班。可是,父母考虑我已经有了城市户口,可是弟弟妹妹户口还在农村,考虑再三,应该先考虑把他俩办回来。希望我能理解。父亲说,凭我的能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当时我跟父母说,当然得先把他俩办回来,我没有其他想法。我和父母的想法是一致的,我欣然同意。并积极帮助弟妹办理回城的各种手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父母脸上洋溢着笑容,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年迈的他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终于把所有在外地的子女,都办回到了城市,全家人其乐融融,觉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老妈说,十几年来,苦日子过去了,生活总算是无忧无虑了。再也不用为儿女不能回到城市发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68年到1979,先是两个哥哥插队落户,后来我下乡去了北大荒,再后来,我母亲带着弟弟妹妹迁往河北省农村,历经十二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从城市迁到农村,又从农村迁回城市,经历了风雨飘摇,尝过酸甜苦辣的滋味,折腾了十二年。这十二年啊,正是我们长身体的年龄,正是我们花季的年龄。在弟弟妹妹的记忆中,那是童年里心酸的故事,那是苦涩的经历,那是他们一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请看上一篇,《第一次探亲》</p><p class="ql-block">点击下方链接即可</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5gkdil"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次探亲</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谢谢阅读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