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应安徽徐氏文商联谊总会邀请,<b>中国徐福会副会长、中国徐福会徐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徐后峰先生携总会常委监事长徐汝忠先生、总会常委会长助理徐爱家先生、总会常委徐国银先生、总会常委徐殿坤先生、总会常委兼副监事长徐如俊先生</b>等一行于4月4日前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参加2025乙巳年安徽中分徐氏共承非遗、清明祭祖大典。安徽徐氏文商联谊总会监事长徐家传先生、执委兼常务副秘书长徐赵胤先生、执委徐飞先生、执委徐祖东先生等宗亲前来捧场,总会常委、安徽徐氏文商联谊总会总会长徐家胜先生、总会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徐成繁先生和安徽徐氏文商联谊总会执委芜湖徐氏文商联谊会会长徐世傲等班子成员早早等候在中分红色学堂门口,恭迎后峰总会长一行。</p> <p class="ql-block"> 2025安徽中分徐氏共承非遗、清明祭祖大典由中分徐氏理事会主办,芜湖徐氏文商联谊会协办。</p> <p class="ql-block"> 4月4日晚,盛典组委会在国家级美好乡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中分村中分红色学堂举行盛大欢迎晚宴,欢迎八方贵客莅临盛会。</p> <p class="ql-block"> 中分村位于繁昌南乡,离县城十五里地,两千多人口中徐姓占七成以上。</p><p class="ql-block"> 中分村,依山傍水,风景迤逦,典型的江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前,新四军三支队谭震林部奉命驻扎此地,抗击倭寇,“五次繁昌保卫战”“塘口坝血战”等辉煌战绩彪炳史册,流芳后世。1939年6月,谭震林将军和葛慧敏女士在中分村喜结连理,两人在村头亲手栽下两棵爱情之树,如今,两棵参天大树枝蔓缠绕,相互簇拥,仿佛一对恩爱情侣互诉衷肠,溪边潺潺流水宛若是首爱的交响曲。三支队官兵与中分村老百姓鱼水情深,军爱民,民拥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开明乡绅徐公炳衡(家胜会长的父亲)捐助五万银元助力抗日救亡,传为一时佳话。</p> <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徐仲辉、徐邦授俩兄弟,结伴游学至繁昌县范冲汪桥。徐仲辉被尊为繁昌汪桥徐氏一世祖。徐仲辉第五世孙徐信九葬于赤沙丁家山(今淮九路马仁奇峰路口后),徐信九之子徐昌二生六子,其中二子徐贤八和徐四子徐贤十从范冲白马山迁到丁家山居住。明朝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徐贤八和徐贤十兄弟分家,徐贤八迁到中分村居住,为中分徐氏始祖。中分村介于八分村和范冲汪桥之间,故取名中分村。</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25年4月5日,清明佳节,春光明媚。和风习习,杨柳依依。中分村锦旗飘扬,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宗亲们身着统一印制“徐”字唐装,脸上写满了笑容,家人碰面,点头,握手,拥抱,说些贴己的话,好一派热闹喜庆场景。</p><p class="ql-block">祭祖活动分为四大华章,第一篇章:开幕仪式,第二篇章:归祖奉祀,第三篇章:墓地敬祖,第四篇章:团圆福宴。</p> <p class="ql-block"> 7:58分,龙鼓表演,激情澎湃的音乐,错落有致的鼓点,铿锵有力的呐喊,交相辉映,摄人魂魄。几位身着红色衣裳的姑娘们,和火红的龙鼓融为一体,色彩上就给人一种十分抢眼的张力,巾帼不让须眉,几位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姑娘们敲打起龙鼓来确实架势十足,一下一下,干净利落,仿佛是敲在观众的心坎上,高潮处,姑娘们整齐划一的呐喊声浑厚有力,动人心魄,令人兴奋。</p> <p class="ql-block"> 三尺见方的电子显示屏上开始回放历年来中分徐氏祭祖经典场景。2008年,中分徐氏祭祖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姓氏祭祀列入省级非遗,全国仅此一例。中分徐氏祭祖传统仪礼浓厚,程序完备得体,是汉民族庶民祭祀文化中难以寻觅的“活态”标本;中分徐氏还把祭祀革命先烈与祀祖同等对待,是民间信仰内涵的外延与展拓,赋予新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舞狮表演如约而至,承载着千年的祈愿与祝福。狮子,这从古至今被尊崇为百兽之王的祥瑞象征,代表着无上的力量与尊贵威严。舞者们身手矫健,操控着狮子灵动起舞,伴随鼓点与音乐的明快节奏,起跳似龙腾云起,摇头若威风凛凛,摆尾如疾风扫叶,夹口、撒衣、侧蹲、擎狮等动作一气呵成,惊险刺激又美轮美奂。高潮处,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昂首挺立,刹那间点燃全场激情,掌声、喝彩声、口哨声交织回荡,广场瞬间化作欢乐的沸腾海洋。一对可爱的狮子时而撅屁股,摇尾巴,时而就地打滚。全国知名励志演讲家徐跃斌先生煽情的话“摸摸狮子头,鸿运当头。摸摸狮子尾,由头胜到尾。”牵动全场情绪,宗亲们纷纷上前,摸头摸尾,与小可爱互动。</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b>本文版权归中国徐福会徐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文宣部所有,非经许可不得转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