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母亲

龙行天下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晨,吾率子孙侄儿,长跪于慈母朱小凡坟前,泣血追思,以心祭奠。</p><p class="ql-block"> 青山垂泪,篢水呜咽。吾母小凡老太,于2025年3月30日,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二酉时,在儿子儿媳的声声呼唤中,含笑而逝,享寿九十有五。母亲临终时双目微睁,唇角含笑,似有千言万语凝作无声叮咛。儿握慈母余温尚存之手,长跪悲号,最终未能挽住慈母西去的云辇。</p><p class="ql-block"> 忆吾母一生,可谓苦竹成箫,血泪凝歌。五岁失怙,八岁丧母,孤雏飘零之际,幸得祖父仁心收留。童养媳的身份未能折她脊梁,反而铸就她如大坎岭花岗岩石般的坚韧。她与父亲青梅竹马,在共和国朝阳里结为连理,自此以柔弱双肩佐夫扛起八口之家生计。生产队的工分簿上,记着她一担挑走两百斤塘泥的纪录。茅垌水库、长坑水库、垌尾笃水库三座大坝烙着她“湛江地区劳动模范”的脚印。一个农妇,能当上地区劳模,这要流多少汗水啊!我至今记得母亲冬日淘蚬时冻裂的双手,每只老茧都被河水泡得绵软绵软,看着心痛。我更难忘慈母卖掉家中唯一的老母鸡给我们兄妹交学费时讲的那句金石之言:“读书人的脸面比鸡毛重,我们不能拖欠学费!”。1977年,当大哥在周围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华南理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时,母亲就一句话:“弟妹都得向大哥看齐”!这分明是一道命令啊,此后弟妹们没一个敢随便偷懒。后来我们陆续学有所成,才知慈母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识字未过百,却谱就人间大书。 扫盲班学会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社会主义”,是她终生践行的信仰;母亲自创的阳江山歌《身世歌》、《歌唱新时代》等是她教化乡邻的经卷。门前的龙眼树下,慈母把孤女成长当劳模的传奇唱成歌谣,将六子女求学成才的故事谱作长调,吟唱宣扬。至于《珍珍姐》、《劝世文》等经典山歌,则更是她的保留曲目。</p><p class="ql-block"> 有一件事,对我来说实在刻骨铭心!读高一的那年,一次家中米缸见底,母亲看儿子取米时犹豫不决的样子,果断倒空最后一把米塞满儿的行囊,理直气壮的说:“读书人饿肚子,字会写成蝌蚪,没力气读不好书!”此言如刀,刻在我的骨子里已数十春秋,至今难忘!每每忆起,必定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母亲常执细儿媳之手笑叹:“如今甜日子,要活成老寿星才够本”。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确实为慈母赢得“阳西长寿之乡人瑞”之美誉。四岁多的曾孙子小米兜当天给老太太的那颗糖,竟成了她最后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慈母坚持魂归老屋的倔强,一如当年爬山涉水担山草卖的执拗,一回到老屋,母亲两眼放光,环顾四周,似乎放松了许多。我恍然大悟,她当时的轻松,想必就是为驾鹤西去做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慈母啊!您睁眼远行,定是对儿孙有所不舍,或远远看见父亲在云端执花相候;您含笑不语,应该也是听着子孙们“齐唱”《社会主义好》在为您送别。您留下的党费证,看上面那六十八年的党龄,仍在闪闪发光!之前国庆日,您在病榻上撑起潺弱身躯唱国歌,那可敬可爱的样子曾在朋友圈中赢得上百点赞。您教我们“做人要似丹江水,曲折也要向太阳”的铿锵之言,永远在我们血脉中流淌。</p><p class="ql-block"> 母亲啊,愿您携着山歌与党徽,乘东风直上九霄。您的子孙们在东湖旁边大坑坪自留地上种的那片果树,会替您岁岁守望周围您用了近百年时光深爱着的土地——这土地如今稻浪千重,楼宇接天,正是您当年到阳江“人民礼堂”开会,在禾草铺地的大通铺上搂儿睡觉时所梦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母亲,您放心一路走好,到那边再当模范!</p><p class="ql-block">哀哉痛哉!</p><p class="ql-block">大爱不朽!</p><p class="ql-block"> 我挚爱的母亲啊,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龙儿2025年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