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年大同明堂拜祖大典

马力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四月四日(乙巳年庚辰月癸卯日),大同北魏明堂公园鼓乐奏鸣,“乙巳年大同明堂拜祖大典”盛大举行。</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由大同市明堂遗址博物馆、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大同市府文庙国学研究院、大同市五金机电商会、大同市木兰文化研究会、天准影像(山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河南商会等40多家商会、企业和文化类机构协助承办,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以及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共同缅怀中华人文初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典开始前,现场全体人员整齐肃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span></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为:</p><p class="ql-block">“<b>弘扬孝道,传承家风。报本尊亲,民德归厚”</b>。整场大典按照传统仪式和主办设计活动内容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大典第一篇章:</p><p class="ql-block"><b>“天下大同,恭拜先祖</b>”在激昂的古乐声中,随着执礼官高声宣布“启户”,大典主祭、三献官、八佾舞等执礼人员身着传统服饰由明堂南门依次入场,他们步伐整齐、仪态端庄,崇敬虔诚,展现出对中华人文初祖的无比敬重。之后,执礼人员敬燃明灯、敬香礼拜、行奠帛礼、敬献时珍、鸣礼炮迎祖,诚惶诚敬,缅怀追思,气氛肃穆;接着,恭迎五方清泉与金地之土,由5位男童身着汉服奉上东取桑干河之水、西取十里河之水、南取浑源县神池之水、北取万泉河之水、中取 文瀛湖之水,由执礼人员将五方清泉之水汇集圣坛,象征长青、洁净、炽盛、藏养、丰饶,福泽后人,祈福大同;</p><p class="ql-block">随后,隆重举行三献礼、恭读祝文、敬献花篮仪式,主献官、初献官、亚献官和终献官各自率领从献人员依次登台,向先祖敬献花篮,表达对先祖的追思与敬意。</p><p class="ql-block">整个仪式严格遵循传统礼制,从启户、就位、燃灯、进馔、迎祖、恭取五方水土、初献、读祝文、亚献、终献、敬献花篮、三拜、饮福受胙、送祖、望燎、撤馔等十多个礼节完整再现了1600多年前北魏明堂拜祖礼仪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庄重肃穆,让现场所有人员切身体验到了古代礼制文化的精髓,都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天下大同,恭拜先祖”过程中,还穿插了精彩的传统乐舞表演,表演者用悠扬的旋律和舞姿,带领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拜祖现场,展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大典第二篇章:</p><p class="ql-block"><b>“平城盛世,木兰传说</b>”盛大开启,带领人们共赴北魏文化之约,感受木兰文化与古都大同的独特魅力。首先,在激昂的《黄帝颂》集体朗读声中,人们仿佛回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又一次领略到了人文初祖黄帝的伟大功绩,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无尚自豪和文化自信;伴随着悠扬的北魏宫廷乐舞,北魏“孝文帝”迈着庄重的步伐登场,花木兰身着戎装,凯旋归来,接受觐见,孝文帝将在明堂之上对其进行封赏,让大家如临其境地观看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皇家礼仪,也对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忠孝仁勇”精神产生了共鸣,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女英雄表达了敬意和尊重;数百名孩子齐声朗诵《木兰辞》,孩子们饱含感情、抑扬顿挫的诵读,生动演绎了木兰征战沙场、百折不挠、凯旋而归、归乡孝亲的经典场景,让人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深刻领略到木兰的果敢、英勇、忠孝与柔情,大同,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与木兰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描述,让大同明堂成为木兰故事中极具标志性的背景。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当时频繁的战事和戍边活动,为木兰代父从军创造了可能的历史背景 ,而大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质朴坚毅的民风民俗,也与木兰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高度契合,举办这样的表演仪式对进一步弘扬木兰文化,提升大同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大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大同、爱上大同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大典第三篇章:</p><p class="ql-block">“<b>古都大同,文化之城</b>”把人们带进了荣耀时刻,长期以来,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有许多商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默默付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为了表彰他们的善行善举,大典现场颁发了荣誉证书,褒奖他们的行为和举动,让文化的火炬在不息中传递,民族的精神在每个心中永驻,以此激励炎黄子孙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祈福环节,人们在内心深处为家人、为家乡、为祖国许下了美好的心愿,希望国泰民安,平安顺遂、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