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 世间能有几度秋 人生又有几分明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美篇号:62329258</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风轻云淡</p> <p class="ql-block">“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又是一年清明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族的传承与春日的生机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关于亲情、缅怀与希望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清明,于我而言,既是节气,更是节日。它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厚重情感,也带来天朗气清的明媚希望。在这一天,哀伤与死亡不再沉重压抑,而是与明媚和新生相互交融。落花时节,东风料峭,细雨如丝,恰似心中那淡淡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妹五家人,相约回到洪湖老家西湖,看望86岁高龄的老母亲,同时祭奠父亲和先辈。我于4月3日晚从监利赶回,本想着回去打扫清理,却因母亲听力下降,敲门不应,电话关机,无奈在好友的帮助下于泰伯宾馆住了一晚。次日清晨,我早早起床,前往集贸市场买了肉和鱼,便匆匆赶回西湖老家。母亲早已起床,看到我时满是诧异,听我讲述昨晚的经历后,她也不禁笑了起来,直言现在完全听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中,我便在厨房和餐厅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清理桌凳。原计划摆两桌,初步估计得有三桌人。今年的主厨依旧是大姑妈,膳鱼、土鸡、蒿菜、河梗、龙虾等食材都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小姑妈开着餐馆,带来了几个熟菜。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准备着这顿清明家宴,空气中弥漫着家的温暖和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九点钟左右,二弟从黄陂开车两个多小时到达。随后,儿子和小女婿的车也到了。听妻子说,多亏了吴沐欣的提醒,她爸爸昨晚有应酬,她特意打电话让爸爸少喝点酒,还提醒妈妈要早点起床,不然就会堵在路上了。而三弟、幺妹、侄女、大女婿的车却堵在路上,直到快一点钟才到。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硬是开了近四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先到的人也没闲着,开始剥蒿菜、杀鸡、处理膳鱼、清洗龙虾。两个小孙女缠着我陪她们玩,孙儿吴沐欣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回西湖?”我告诉她:“你爸爸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你爸爸和爷爷的根。”我带着她们来到老宅基地,看着路边的花草和菜地,她们满是好奇,不停地询问。来到河边,我回忆起小时候在河里游泳的情景,她们看着长满杂草的河水,满脸疑惑:“这么脏的河水能游泳吗?”我耐心解释,原来的河水清澈见底,没有杂草,还是流动的。河边坡上各种开花的果树吸引着她们,她们对着河沿上的不锈钢护栏寻找下去的门,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有四只可爱的小狗,起初小孙女们还有些害怕,不一会儿便和小狗熟络起来,小狗在她们脚下亲昵地蹭着。一只小狗咬住了外孙女小迪的裙子,怎么甩也甩不掉,惹得吴沐欣开怀大笑。两个大外孙在车里玩游戏,大人们有的看手机,有的聊天,有的帮厨,老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心地忙进忙出。</p> <p class="ql-block">一点钟左右,大家都到齐了,厨房的美味佳肴也纷纷上桌。我和族长经老师、妹夫、二弟、三弟等一桌,举杯共饮,另一桌是大人们,院子里一桌是小朋友们。欢声笑语中,这顿凝聚着亲情的午餐温馨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吃完中午饭,我们在三爹家的超市买了鞭炮、香烛、纸钱、清明吊等,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墓地。一路上,田野里麦苗青青,油菜花金黄灿烂,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在心里。到达墓地,我们对着墓碑三鞠躬,姑妈们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祈祷,告慰先辈,希望先辈们保佑子孙健康、兴旺发达。离开墓地,我们又前往吴氏陵园祭拜。</p> <p class="ql-block">祭祀结束后,晚辈们在麦地和菜花地里拍照留念,尽情享受这春和景明的大好时光。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清明节,我深刻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力量。我们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不仅仅是为了祭祀先辈,更是为了让家族的根脉在下一代心中扎得更深。孩子们对老家的好奇与探索,是对家族历史的追寻;大人们齐聚一堂,分工协作准备家宴,是亲情的延续和凝聚。</p> <p class="ql-block">世间能有几度秋,人生又有几分明?在这一年一度的清明,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感恩他们给予的生命和教诲;我们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希望。家族的传承,就像这春日里生生不息的万物,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来处,心怀信念,向着未来坚定地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