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何晋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6160</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前一天从平潭岛来到泉州的,由于到达泉州天色已晚,匆匆忙忙入住酒店后就休息入睡。天亮后早晨起来推开窗,看到了一个在晨曦中的泉州风貌。</p> <p class="ql-block"> 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福建省辖地级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其历史始于周秦时期,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泉州南少林寺,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被称为“镇国东禅少林寺”里面,可能太早了一点,游人并不多。这个建在</span>泉州市清源山东岳山麓的寺院,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占地面积近500亩。寺院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禅宗名刹、南派少林武术发祥地。南少林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四大丛林。</p> <p class="ql-block"> 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前后,智空入闽在清源山麓建筑少林寺。 唐天佑元年(907年),南少林寺僧反对王审知叛唐附梁,导致泉州南少林被毁。北宋时南少林寺被诏修。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泉州清源少林寺僧众反蒲寿庚之降元,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年间再次被诏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朝廷降诏焚毁泉州南少林寺。1992年10月,泉州市佛教界和地方知名人士决定在原址重建南少林寺,现在看到的寺院是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泉州少林寺复建后占地面积近500亩,寺内建筑不断落成: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东西长廊、藏经阁、法堂;东序有“少林胜迹”石牌坊、僧寮、报恩堂、五观堂、延寿堂、春萌山房、演武场、放生池、禅亭;西序有方丈楼、香农小屋、尚云亭、清凉亭、晚风精舍、执事楼、演武堂等。</p> <p class="ql-block"> 泉州少林寺里的大雄宝殿是南少林寺的核心建筑,殿内塑有佛像。大雄宝殿建造的很有气势的,雄伟壮观,正面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少林禅寺”是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题字刚劲有力,矫若惊龙。</p> 泉州少林寺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是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建造阁内供奉的“荷瓶观音”圣象,是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圣像,采用两块非洲菠萝格红木材料雕成。荷花观音脚踩荷花,手持摩瓶。 <p class="ql-block"> 从泉州少林寺游览出来,我们又来到泉州开元寺。开元寺位置在泉州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p> 开元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 开元寺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建有二座石塔,开元寺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塔是“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开元寺内的尊胜院,有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两座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主出入口是在泉州的西街上,西街是泉州历史文化街区,我们从开元寺出来后,顺便在西街随意逛逛。泉州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泉州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如今的西街,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