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洛阳龙门石窟

天目溪

<p class="ql-block">我们于2024年10月中旬自驾来到洛阳观光,去了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於中国歴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这里东(香山)、西(龍門山)两山封峙,伊水适其间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稱"伊阙"。隋場帝都洛陽,因宫城城门面封伊阙而始稱"龍门"。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岗石窟并稱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術窗庫。一九六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因国务院公布龍門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十一月列入《世界遗产名缘》。</p> <p class="ql-block">游人穿过龙门,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始凿於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之際(公元193年),歴经东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達四百多年。東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條间,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條塊,造像近十一万尊。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柬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總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陽洞(1443號窟),宾陽中洞(140號窟)、蓮花洞(712號座)、魏字洞(1181琥座)、皇甫公窟(1609號窟)等,其中古陽洞開鑿最早。造像内容最豐富,著名的"龍門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唐代窟造像约占總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號窟)、潜溪寺(20號窟)、萬佛洞(543號窟)極南洞(1955號窟)、大萬伍佛洞(2055號窟)、高平郡王洞(2144號窟),看经寺(2194號窟)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隋唐雕刻藝術的代表,人类美術史上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伊河两岸龙门山(西)和香山(东)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景区导览全景图(左西右东)</p> <p class="ql-block">两山上洞窟位置布局</p> <p class="ql-block">伊河大桥,连接东西两山。</p> <p class="ql-block">按参观顺序从西山北端进去,第一个大的洞窟是潜溪寺。</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p><p class="ql-block">龙门西山北端第一座大型洞窟,唐高宗时期所雕造。室内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主像阿弥陀佛通高7.80米,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圆,表情静穆,胸部微隆,身披袈裟,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衣摆宽覆座前。两侧胁侍菩萨仪态端庄,衣饰华丽,左侧观世音菩萨头顶高髻前雕出一立佛,右侧大势至菩萨高髻前雕出一净瓶。佛、菩萨之间有弟子恭敬侍立,菩萨外侧有英武刚毅、足踏地鬼的神王形象。</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正壁为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象,系依据《阿弥陀经》等经典而雕刻,借助雕像传播西方净土信仰,引导世人依经修行,以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享受极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陈抟碑</p><p class="ql-block">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陈抟先后在武当山、华山栖息隐逸数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p><p class="ql-block">据碑刻左下题刻可知,此联原为陈抟华山隐居期间书写并留存华山,北宋真宗年间被盗后几经辗转,清代同治年间洛阳陈肇镛得其手摹卷,请龙门僧智水将其刻于石碑并镶嵌龙门崖壁。</p> <p class="ql-block">崖壁洞窟上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大批游人前往宾阳洞参观</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宾阳中洞外门口两侧雕出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的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内菩萨身后雕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美</span>图案纹饰(局部)</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p> <p class="ql-block">南洞外侧面的大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洞内佛像</p> <p class="ql-block">窟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视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伊阙佛龛之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北侧。碑首之上有仿木构屋檐。因碑首刻有篆书"伊阙佛龛之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该碑碑体及屋檐为北魏旧物,而碑文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为目前国内所见诸遂良唐楷书法之最大碑者,是初唐楷书之精品。碑文除记述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颂扬其母外,大部分是对李泰的一片颂词,尤其着意于他的忠孝与才华。</p><p class="ql-block">有唐一代,书法名家群才辈出,创造出楷书的不同风格,《伊阙佛龛之碑》系褚遂良46岁时的作品,其结构雄浑秀逸,笔力挺劲,全碑呈现庄严博大之气势。(清)刘熙载称它"兼有欧虞之胜",(清)康有为称其"清虚高简"。该碑笔法上显示出褚氏晚年力作《雁塔圣教序》那种代表褚氏独特成就的"诸体"的发展轨迹。</p> <p class="ql-block">南洞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一处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头部损毁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腿部残损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洞</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663年)开凿,功德主系纪国太妃韦氏,前室二力士像,个性比较突出。</p> <p class="ql-block">二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头部破坏的佛象</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唐武周时期营造,系三世佛题材,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辍,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p><p class="ql-block">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p><p class="ql-block">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游人拾级而上,参观上边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p><p class="ql-block">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p> <p class="ql-block">洞窟顶部的大莲花,主佛背后的52朵小莲花。</p> <p class="ql-block">顶部莲花周围的刻字</p> <p class="ql-block">洞壁众多的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洞口侧壁的精美雕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洞口两边的力士塑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第511 512号窟双窟(唐)</p><p class="ql-block">南北二窟并列,故名。二窟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刻千佛。</p> <p class="ql-block">第557号窟清明寺(唐)</p><p class="ql-block">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左2头部缺失</p> <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肢体、头部都有残缺。</p> <p class="ql-block">这5尊佛像面部全都凿去了,破坏严重。</p> <p class="ql-block">游人沿伊河前行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看见崖壁上不少空的小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712窟(莲花洞)</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p><p class="ql-block">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p> <p class="ql-block">右侧崖壁上刻有“郭公路”三字</p> <p class="ql-block">“方公路”</p> <p class="ql-block">第1034号窟普泰洞(北魏)</p><p class="ql-block">穹窿顶,马蹄形平面。正壁设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南北壁各开一盘顶天幕大龛,龛楣刻佛本行、维摩诘经变等故事。</p><p class="ql-block">(该处石窟有破损)</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众多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p><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像龛</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游人最多的地方,露天开凿,场地开阔。</p> <p class="ql-block">两侧崖壁上的众多佛像个个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洞窟边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佛像也破损严重</p> <p class="ql-block">第1519窟</p><p class="ql-block">火烧洞</p><p class="ql-block">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雕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图像。</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与龙门二十品</p><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洞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洞窟规模极为宏大,雕刻精美,装饰繁缚,是北朝石刻艺术作品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古阳洞内有大量碑刻题记,从中选择魏碑体书法精者十九,加以慈香窑内的慈香慧政造像记,合为"龙门二十品"。</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上承汉隶之遗韵,下启唐楷之新风,是魏碑体书法的精华之作。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龙门石窟时,即被"龙门二十品"深深吸引,却因当时带钱不多而抱憾离去,在周总理公而无私的高尚情怀之外,也流露着"龙门二十品"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p><p class="ql-block">古阳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前后。</p><p class="ql-block">洞窟高11.20米、宽6.90米、进深13.70米,规模宏大。窟内正壁雕一坐佛二立菩萨三尊大像,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高台之上,通高8.90米,头顶作高肉髻,面相清瘦秀美,著"褒衣博带"式大衣,通肩披覆,双手叠压施禅定印。主佛两侧立二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端庄文静,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姿态优美。整铺造像是北魏孝文帝为祖先追福而开凿,其造像艺术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可惜古阳洞因研究需要暂不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就是从龙门石窟现存北魏时期的造像记中精选出来的二十块题记,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其中古阳洞就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惠政造像龛。</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著名的金石、书画家黄易(字小松)首提"龙门四品",即:始平公像记、孙秋生等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并第一次发现阳刻的始平公像记。清代以来,形成了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三十品、五十品、龙门百品、龙门五百品等多种称谓,都是金石学家和书法鉴赏家根据自己喜好而归纳品评。二十品的名目最早出现于清末学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中。最终,经过康有为的鉴赏和品评,"龙门二十品"定形,均为北魏碑刻,并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具体为:尉迟造像记、一弗造像记、始平公像记、北海王元详造像记、解伯达造像记、高太妃造像记、郑长猷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高树造像记、惠感造像记、广川王像记、马振拜造像记、侯太妃造像记、法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安定王元燮造像记、齐郡王元祐造像记、道匠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慈香造像记。其中古阳洞内北壁近窟口处的《始平公像记》,为龙门唯一一款阳刻的造像记,难度之大、雕刻之精,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古代碑刻中罕见。</p><p class="ql-block">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对魏碑评价道"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雄浑,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因此,魏碑十美成为近代以来对北魏时期碑铭书法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和赞誉。康有为称龙门北魏造像记为"龙门体"。</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精美龛像</p><p class="ql-block">古阳洞雕刻一佛二菩萨三身主像,其外壁面密布规模不等、形制各异的龛,内容更是琳琅满目,雕刻细节繁缛鲜活,造像风格极具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开展工作简介</p><p class="ql-block">古阳洞目前正在开展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架子需要保留较长时间,给游客参观带来了不便,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该工作依据观代考古学的方法,综合利用文字、图表、摄影、测绘等传统手段,结合数字化等各种可能先进技术,对现存建筑遗迹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调查、测绘和记录。</p> <p class="ql-block">第1381窟</p><p class="ql-block">药方洞</p><p class="ql-block">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有续刻。窟顶刻有三重莲花及四身伎乐天,正壁造像五尊。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个,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反映出它在中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p> <p class="ql-block">来此观瞻的游人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西山南端的文物作业保护平台。这边有桥可去对面东山,对岸也有部分唐武周时期的石刻,规模不及西山。还有香山寺、白居易墓园等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从西山遥望对面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多是中国诸石窟之冠,它们既是研究歷史的佐證,又是不同时代、不同書體的真迹,從中精选出的"龍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書丹的“ 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碑體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藝術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範。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藝術造像,是中園古代富有才華的雕刻藝術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仪軌"的束缚,以现實生活的源泉而創造出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動人民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结晶。</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開凿一千五百多年來,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壤,精美的造像损壤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国家封龍門石窟高度重视,使龍門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合理利用。龍門石窟包蕴廣博的内涵。豐富精湛的雕刻使我們乃至後世子孫從中可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p>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