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起深圳沙头角中英街,如今40多岁以上的人都会有所耳闻,在当年这可是一条大名鼎鼎的街。在普通国人前往港澳和出国还遥不可及的年代,中英街是一个小小的对外窗口,不仅可以窥视一下对面的香港,而且还可以买到香港的东西,估计当年去过中英街回来,很有今天去过国外转一圈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这是一条见证历史沧桑的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p> <p class="ql-block"> 1899年6月9日,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8日,中英两国沙头角勘界结束,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p> <p class="ql-block"> 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p> <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起,前来中英街购物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街内水泄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达到七万人次。我1991年来过此地,买回去的方便面居然是内地罕见的“泊来品”。</p> <p class="ql-block"> 时隔34年,我随旅行团又来到这里,故地重游,自己仍有强烈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这张中英街旅游导览图是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拍摄的,如果早点看到就不会走那么多冤枉路了)</p> <p class="ql-block"> 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进入沙头角仍需要办理通行证,由当地旅行社代办,每人发一个单面贴的小标签。规定外地人进入沙头角一个月只能一次。</p> <p class="ql-block"> 过关时要进行安检,只不过进松出严,出关时要严格检查所购商品数量,超过数量要罚款甚至羁留。</p> <p class="ql-block"> 走出检查站,便看到“中英街界碑”,右侧是第7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 背面是界碑简介。中英街有8块界碑,于1905年竖立。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时将3号至7号界碑拆除,1948年中英双方踏勘后重新竖立原处。这8块界碑属深圳管理的有5块,分别是1、2、3、4、7号,分布于中英街街心。</p> <p class="ql-block"> 界碑后面有一口古井。古井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为迁居沙头角的客家人所开凿,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它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历史沧桑,反映了两地居民同根同源的亲情和乡思。</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上香港和深圳的商铺,买卖的商品貌似都差不多。香港这边的商铺都是简陋的棚子,看起来有些陈旧。深圳这边的商铺统一打造成骑楼样式,看起来既崭新又传统。</p> <p class="ql-block"> 尽管中英街最火爆的时间已经过去,但街上的游客仍是人头攒动,由于沙头角管理区内外的商品有较大的价差,不仅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购物,当地居民也会带货赚差价。</p> <p class="ql-block"> 骑楼的过道上有铜制的标志牌,上面铸有“中英街,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代办通行证的导游提醒大家到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商店(港深各一家)去购物,即照片中的这家“实匯商场”,店内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黄金经营许可证,但不让拍照。团友在此购买香烟、酒类、药品的居多。</p> <p class="ql-block"> 实汇商场门前的街面上有一株137年树龄的老榕树,扎根在深圳,树荫在香港,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p> <p class="ql-block"> 大榕树下是1898年竖立的四号界碑,界碑面向深圳一方刻的是“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4号”,面向香港一方刻的则是以上内容的英文。</p> <p class="ql-block"> 大榕树旁是“东和墟市”的雕塑和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 大榕树下有一个穿着白色汗衫的港人阻挡游客越过榕树向前,事前导游也强调不要越过大榕树,否则有可能遭到香港警察的刁难。事实上这是一个局,要把游客留在榕树北侧购物。</p> <p class="ql-block"> 走过大榕树数十米有一个路口,这是通往香港的关卡,这里有两个中国武警值勤。香港警察在另一侧(远处)检查站。</p> <p class="ql-block"> 路口处的三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 路口是中英街和环城路的交界,环城路属于深圳管理。路边是中方建设的中英街文化墙。文化墙的雕塑展示了中英街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共饮一井水)</p> <p class="ql-block"> (深港交流)</p> <p class="ql-block"> (国门卫士)</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中英街对视雕塑来自于一张建国初期的历史照片。1967年7月8日华界沙头角民兵连护送港界左派群众返回香港,与港警发生冲突,港警以催泪弹及木弹驱散,后来当中约100名大陆民兵使用枪械及机枪攻击警岗,双方爆发枪战,最后造成6死(5名香港警察,1名大陆民兵)20伤。</p> <p class="ql-block"> 透过文化墙缝隙可以看到边境另一面悬挂的署名警务处长提示警告。</p> <p class="ql-block"> 文化墙另一端是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和“警世钟”。</p> <p class="ql-block"> 1899年,中英勘界,沙头角一分为二。每年这一天,在沙头角中英街响起18声钟声,以钟记事,以钟警世。</p> <p class="ql-block"> 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一共有四层,主要介绍以中英街为中心的从古到今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中西文明近代故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三楼边窗看回归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始终是一个充满传奇历史的街道,这里本是一条干涸的河床,但历史给了这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河床一个奇遇。从1898年的荒凉不毛之地,到1980年代一日涌进来7万人的繁华街市,经历辉煌之后,又逐渐回归正常,尽管往事如烟散去,但历史再也不能改写,尽管繁华早已不再,但熙熙攘攘依旧,中英街始终是条写满故事与传奇的街道。</p>